即刻浴室沉思 2024年06月16日
我最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在卧室睡觉,喜欢在客厅睡沙发了。 ☀️ 地理学家Jay Appleton曾经提出一个理论,叫「视野-庇护」理论。这个理论指出,人类喜欢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我最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在卧室睡觉,喜欢在客厅睡沙发了。

☀️ 地理学家Jay Appleton曾经提出一个理论,叫「视野-庇护」理论。这个理论指出,人类喜欢混合环境,更具体地说,喜欢视野和庇护的一个平衡点。

我们喜欢视野,是因为广阔的视野能告诉我们哪里有食物、水源,或捕猎者正在远处向我们逼近。放到房子上,就是喜欢视野好,窗景佳的房子。我们也喜欢庇护,因为洞穴这样的地方能让我们躲避敌人和坏天气,在面对威胁的时候我们就增加了生存机会。

当有过多视野的时候,我们就会天然地想要寻求庇护;当有过多庇护的时候,我们又会因为缺少视野而感到恐慌(不知道这是不是幽闭恐惧症的根源)。

根据这个原理,最有成效的空间,都必然在视野和庇护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

这个理论回答了我很多长久以来的疑惑。

比如开车在草原上驰骋真的很开心,觉得视野开阔,非常舒坦。但从车里出来奔了一阵,就会觉得想要找个帐篷钻一钻,不想被无边无际的草原吞没。再比如,我很喜欢毯子从头裹到脚露双眼睛的安全感,但我对有同样包裹感的洞穴酒店却提不起兴趣。

原来我想要的是视野+庇护,两者混合的平衡啊!

怪不得我不喜欢睡卧室,喜欢睡客厅。因为房子本身提供了庇护感,此时需要视野的搭配,才能达到舒服的平衡。我客厅的视野极佳,但卧室就被隔壁楼挡住了大部分视野。虽然睡觉的时候是拉起窗帘的,按理说,窗外啥景都无所谓,但我就是觉得心理上有压迫感。

☀️ 还有一个理论叫「大教堂效应」,说的也是我们对环境的敏感程度。

大教堂效应指出,天花板越高,人们对问题的要点就越关注,对细节就越不在意。反过来,天花板越低,就对细节越关注,对要点就没那么在意。

这其实也呼应了视野-庇护理论。在视野模式中,我们关注的是所见之中最重要的信息,比如食物水源或威胁,而不是细节信息,比如草有多高,树有几棵。在庇护模式中,我们感到在洞穴中的安全,会集中注意力去考虑细节的东西。

怪不得在老家,我跑到屋顶秋千上去晃着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冒出很多创新的点子,做长远的规划。我回到自己房间的时候,就好像没那么多创意和「高瞻远瞩」了。反过来,在阳台我就不太能专注写播客的细节文稿,在房间反而文思泉涌。

所以要提高执行力,最好在客厅支顶帐篷,钻进去效率最高?。想要增加创意,开拓思维呢,就最好去附近的公园走一走啦。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