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来自陕西华县的灰黑色陶器,在被一位农民当作鸡食盆后,意外揭开了它5500年前仰韶文化国宝的身份。这件名为陶鹰鼎的器物,以其独特的鹰形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被誉为“史前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不仅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珍贵藏品,更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其出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展现了史前先民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文化内涵。
🦅 **意外的发现与身份转变**:陶鹰鼎最初由农民殷思义在1957年偶然发现,并因其造型奇特将其带回家作为鸡食盆。直到次年考古队发掘工作开展,在了解文物保护知识后,他才意识到这件器物的价值,并主动上交。这一过程戏剧性地展现了普通民众对文化遗产认知的提升,以及一件国宝如何从日常用品蜕变为历史瑰宝。
🏺 **精湛的工艺与艺术价值**:这件距今约5500年的陶鹰鼎,采用泥质黑陶制成,通高35.8厘米。其设计巧妙地将雄鹰的造型与鼎的实用功能相结合,双足与尾羽构成稳定的“三足鼎立”结构,鼎口巧妙置于鹰背与双翼之间。其造型兼具写实与夸张,鹰嘴、双目、腿部和尾部的细节刻画,共同营造出威严雄健的气势,被誉为“史前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 **重要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作为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的代表性器物,陶鹰鼎的出土不仅改写了中国艺术史,更揭示了史前社会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和高超的制作技艺。其独一无二的鹰形设计,在中国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使其成为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艺术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并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国家价值。
9月26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陶鹰鼎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以鹰为造型的陶质容器,然而这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据讲述,1957年,陕西省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太平庄农民殷思义在村外犁地时,意外从黄土中翻出一件灰黑色陶器。
这件器物造型奇特,既像鹰又像罐,他便随手带回家当作鸡食盆,不过由于这件容器肚子太深,不适合用来喂鸡,他这才作罢。
次年,考古队在泉护村遗址开展发掘工作,殷思义听了文物保护宣传后,才意识到这件器物可能是文物,主动联系考古队将这件 “鸡食盆” 送交。
经专家鉴定,这件器物竟是距今约5500年的仰韶文化国宝 陶鹰鼎,如今它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资料显示,陶鹰鼎通高35.8厘米,采用泥质黑陶制成,以伫立的雄鹰为原型,双足与尾羽构成 “三足鼎立” 的稳定结构,鼎口巧妙设计在鹰背与双翼之间,将实用功能与艺术美感完美融合。
其造型兼具写实与夸张:鹰嘴尖锐如钩,双目圆睁凸起,腿部肌肉隆起,尾部宽厚着地,整体呈现出威严雄健的气势,被考古界誉为 “史前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
作为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的代表性器物,陶鹰鼎的出土改写了中国艺术史。
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