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报道讲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文物陶鹰鼎的传奇故事。该文物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以鹰为造型的陶质容器,距今约5500年。它最初被农民殷思义在1957年于陕西华县犁地时发现,因造型奇特被当作鸡食盆带回家,后因不适用而被闲置。次年,在考古队发掘过程中,殷思义受文物保护宣传启发,主动将此器物上交。经专家鉴定,这件器物为仰韶文化时期的国宝陶鹰鼎,现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陶鹰鼎以雄鹰为原型,巧妙融合了实用功能与艺术美感,其造型威严雄健,被誉为“史前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艺术史。
🏺 陶鹰鼎的发现过程充满戏剧性:它最初被农民殷思义在1957年于陕西华县犁地时意外挖出,因造型奇特被当作鸡食盆带回家,后因肚子太深不适合喂鸡而被闲置。直到次年考古队发掘时,他才在文物保护宣传的启发下主动上交。
🌟 陶鹰鼎的艺术价值极高:这件距今约5500年的仰韶文化国宝,以伫立的雄鹰为原型,双足与尾羽构成稳定的“三足鼎立”结构,鼎口巧妙设计在鹰背与双翼之间。其造型兼具写实与夸张,鹰嘴尖锐,双目圆睁,腿部肌肉隆起,尾部宽厚着地,整体呈现出威严雄健的气势,被誉为“史前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
🏛️ 陶鹰鼎的地位与意义非凡:作为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的代表性器物,陶鹰鼎的出土不仅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以鹰为造型的陶质容器,更改写了中国艺术史。它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彰显了其在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据央视新闻报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陶鹰鼎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以鹰为造型的陶质容器,然而这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讲述,1957年,陕西省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太平庄农民殷思义在村外犁地时,意外从黄土中翻出一件灰黑色陶器。
这件器物造型奇特,既像鹰又像罐,他便随手带回家当作鸡食盆,不过由于这件容器肚子太深,不适合用来喂鸡,他这才作罢。
次年,考古队在泉护村遗址开展发掘工作,殷思义听了文物保护宣传后,才意识到这件器物可能是文物,主动联系考古队将这件 “鸡食盆” 送交。
经专家鉴定,这件器物竟是距今约5500年的仰韶文化国宝 陶鹰鼎,如今它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资料显示,陶鹰鼎通高35.8厘米,采用泥质黑陶制成,以伫立的雄鹰为原型,双足与尾羽构成 “三足鼎立” 的稳定结构,鼎口巧妙设计在鹰背与双翼之间,将实用功能与艺术美感完美融合。
其造型兼具写实与夸张:鹰嘴尖锐如钩,双目圆睁凸起,腿部肌肉隆起,尾部宽厚着地,整体呈现出威严雄健的气势,被考古界誉为 “史前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
作为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的代表性器物,陶鹰鼎的出土改写了中国艺术史。

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