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胆设想了一款名为“鸓”的混合动力攻击直升机,旨在达到8吨级中型武直的性能。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双机身、四台涵道风扇的布局,并结合混动技术。通过两台1600KW涡轴发电机驱动8个0.45米直径的电动涵道风扇模块,实现垂直起降和短距滑跑起飞。尽管电力系统会增加载荷,但该设计在高速飞行能力和抗毁性方面具有优势,并规避了刚性旋翼技术。
💡 **“鸓”直升机概念:** 本文提出了一种名为“鸓”的创新性攻击直升机设计,其核心目标是实现8吨级中型武直的作战能力。该设计采用了非传统的双机身、四足(四涵道风扇)布局,能够进行垂直起降,并在短距滑跑起飞时拥有超过10吨的最大起飞重量。
🚀 **动力与升力系统:** “鸓”直升机采用混合动力构型,由两台1600KW涡轴发电机提供动力,驱动八个直径为0.45米的电动涵道风扇模块。每个模块的最大推力为1100公斤,总计可提供8800公斤的垂直起飞推力。每个涵道风扇模块(包括风扇、驱动轴、涵道等)的自重预计为100公斤,驱动电动机功率为350kw,总计560公斤,整个电动力系统增重约1360公斤。
🔋 **储能与性能权衡:** 考虑到2030年的能量密度目标(400wh/kg),为满足双发失效时电动机全功率运转5分钟的应急需求,储能设备预计重583公斤。这意味着,在8吨的垂直起飞重量下,“鸓”直升机的有效载荷与6吨级武直相当,电力系统占用了显著的载荷。然而,其设计在高速飞行能力和抗毁性方面相比传统直升机有明显优势,并且成功规避了目前备受关注的刚性旋翼技术。
原创 航空小筑 2025-08-24 23:18 广东


昨天《对直升机发展的溯源和展望(3000字劝退)》说了

今天就来开脑洞试试。
绰号:鸓,双头四足,刚好跟本方案一致
目标:等效于8吨级中型武直。该重量下可垂直起降,正常遂行作战任务。但可以通过短距滑跑起飞,最大起飞重量10吨以上。



气动布局:正常式布局,双机身,两名飞行员分别位于两个机身头部。
动力构型:混动,两台1600KW涡轴发电机,驱动8个电动涵道风扇模块,为全机提供动力升力和操纵力矩。
涵道风扇模块:结构参考F135的轴驱动升力风扇,缩小尺寸直径至0.45米,最大推力1100公斤,垂直起飞总推力8800公斤。模块自重(含风扇、驱动轴、涵道等部件)100公斤。要求驱动电动机的功率350kw,总功率2800kw。电动机重量估计70公斤,总计560公斤。整个电动力系统增重1360公斤。
储能设备:按2030年的能量密度目标,大约是400wh/kg。按双发失效,电动机全功率运转5分钟应急,储能设备要583公斤。
这样算下来,8吨垂直起飞重量,有效载荷和6吨级武直差不多。电力系统吃掉的载荷太多了。当然,好处不是没有,比起6吨级武直,高速飞行能力、抗毁能力要好多了,而且直接绕过了最近很火的刚性旋翼技术。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