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里大侠出去吃饭,免不了要花银子,那古时候银子按照今天来算,到底值多少钱。
之前看了很多分析,有人按照白银在现代的银价来算,得出一两银子值800-1500;有人按照在古代的购买力能买多少粮食来算,得出一两银子值3000-5000
我认为都不合理,因为古代和现代在生产力上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跟现在来说也完全不能比较。因此,我觉得既然是借今看古,应该综合社会地位来算算看。
首先看打工人的年均收入。
万历年间,工部明文记载的短工价格,搬运工为0.03两每日,木工0.06两每日。
当然,短工的单日价格远高于长工,不能默认日日雇佣以此计算年薪。
《中国通史》中有记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河南唐河县的吕魁元给当地郑天禄家做长工,工钱为一年2500文,约合2.5两。
根据一些零散史料,江浙一代的长工,年收入在6~8两左右,北方长工年收入在4~6两左右。
京官李慈铭的家书记载中,他家的男仆,年工资在10两左右。
戚继光军中士兵拿的卖命钱,一个月不足1两。
明朝考上秀才后,国家发的补助粮换成白银,一个月折合为1两左右。
综上所述,明清年间普通打工人的年收入平均约在5两银子左右,对应今天年收入5万左右的人社会地位是差不多的。
因此,从贫富差距的角度考虑,一两银子在古代锚定在1万元左右的价格是比较合适的。
当然朝代不同也不一样,欢迎来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