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16小时前
汽车行业“羊毛出在羊身上”:功能订阅与硬件锁定引争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昔日“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商业法则以科技外衣重现。方向盘加热、远程温控等基础功能,甚至已预装的后轮转向硬件,都可能需要额外付费订阅才能解锁完整功能。奔驰车主因高德导航收费三年1998元引发热议,暴露了车企通过“软件定义汽车”理念,将硬件预埋、功能订阅作为持续盈利模式。这不仅挑战了传统汽车所有权概念,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付费游乐场”式购车体验的担忧,并催生了“硬件破解”的灰色产业。行业呼吁建立合理规则,明确付费边界,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

🚗 **功能订阅与硬件锁定成新趋势**:从方向盘加热到高级辅助驾驶,再到手机端免费的导航应用,车企正通过软件订阅和硬件激活的方式,将车辆功能变成持续收费项目。例如,奔驰部分车型后轮转向硬件需额外支付上万元才能解锁完整10度转向角度,手机高德导航在车机端三年收费高达1998元,引发消费者对“使用权而非所有权”的质疑。

💰 **“软件定义汽车”背后的盈利模式**:“软件定义汽车”理念下,车企通过“硬件预埋”降低生产成本,再通过软件控制硬件功能,并将功能订阅作为持续收入来源(ARPU值)。这种模式迎合了资本市场对持续收入模式的偏好,将一次性利润分摊至车辆生命周期,从而降低初始“裸车价”,但可能让消费者陷入“付费游乐场”。

🤔 **消费者权益与行业自律的博弈**:这种“割韭菜”式的收费模式挑战了传统汽车物权概念,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和抵制,如社交媒体上的广泛吐槽和对“硬件破解”地下产业的讨论。历史上宝马也曾因座椅加热订阅服务引发抵制并最终终止。消费者用脚投票以及潜在的破解行为,将对车企的品牌忠诚度和长期口碑产生负面影响。

⚖️ **构建健康市场的呼唤**: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区分持续开发服务(如自动驾驶算法)的订阅费与基础硬件功能(如方向盘加热)的解锁费。购车时应提供选装,并透明化长期软件使用成本。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尽快完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明确商业行为边界,加强执法与信用监管,促使车企提供真正值得付费的服务,形成价值驱动的正向循环。

文 | 新能源观

“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古老商业法则,在汽车行业正披着科技的外衣重新登场。

比如方向盘加热、远程温控这些基础功能,需要额外订阅付费解锁;已安装上车的后轮转向硬件,解锁完整功能需额外支付上万元;智能辅助驾驶需要买断或者订阅使用。

近日,一位奔驰车主在社交平台吐槽,手机免费使用的高德导航在奔驰车端竟要收费三年1998元,引发广泛共鸣。

这不禁让人发问:车企通过这些“乱收费”,究竟降低了多少车辆售价?当消费者为看似“合理”的车价买单后,却发现自己踏入了一个无底洞般的“付费游乐场”。

乱象丛生:爱车已成“付费游乐场”

奔驰GLC车主小尧(化名),近日在社交平台上发出了“奔驰果然不坑穷人”的感慨。他吐槽说,花钱买了奔驰,不长时间之后或许还能从你兜里额外掏出1万块钱。

“车上自带的免费流量只有3年,三年以后需要再交428元每年续费,不然车机上所有联网的APP都不能使用。除此之外,使用频率很高的远程启动3年以后需要续费800元每年,不然你手机APP上将收不到任何关于你车辆的信息。”

图/车机流量与远程启动功能费用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此外,车上的L2辅助驾驶也要付费,不然你雷达、摄像头等通通都不能使用。如果花了3万块钱买了流星雨大灯,那么只送三个月免费的投影效果,三个月以后也要续费。

图/辅助驾驶与流星雨光影费用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奔驰车主们发现,高德导航在车机上使用三年需支付1998元,年均高达666元。而这些服务在手机端是完全免费的。“奔驰果然不坑穷人。”小尧感慨说,他买的奔驰似乎只有使用权,没有完整的所有权。上面基本上所有的功能都是不免费的。

实际上,类似的软件陷阱无处不在。曾经,车载导航是车辆的基本配置。如今,手机上免费的应用,一旦“上车”便身价倍增。越来越多的车主察觉到,车企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将本应开放的功能变成了专有的收费项目。

“硬件封印”更为离谱。消费者原本认为,支付车款后,车内的所有硬件都应归自己支配使用。事实却并非如此。

奔驰部分车型虽配备后轮转向硬件,但默认仅开放4.5度转向角度,要启用完整的10度转向功能,车主需支付16998元进行永久激活。

图/后轮转向永久激活费用 来源/黑猫投诉官微 新能源观截图

这好比买了一台空调,却发现制热功能被锁定,需要额外付费才能解锁使用。

类似的情况还有方向盘加热、循迹倒车、遥控泊车等功能。硬件已预装在车上,功能却需要额外付费解锁。消费者既支付了硬件成本,又承担了硬件增加的车辆重量,却无法使用本已属于自己的功能。

车企正在通过降低入门价格吸引消费者,然后通过功能订阅获取持续收入。以奔驰S级为例,2025年10月,S400L特别版的起售价首次跌破了90万元大关,降至89.88万元。

图/奔驰S400L 特别版售价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但细究之下,这款“降价”的S级相比此前,减少了一些原本可能属于标配的配置,如后排独立空调、部分氛围灯以及无线充电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即便消费者购买了一台配置齐全的奔驰,一些关键功能的完整使用权可能仍需额外付费解锁。

这种模式并非奔驰独有。宝马、特斯拉等品牌也纷纷推出各种功能的订阅服务,从座椅加热到高级辅助驾驶,都要掏消费者的腰包。让人担忧的是,这似乎正在形成一股行业趋势。

本质揭秘:“低价车身”背后的“收割经济学”

技术基石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新理念。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汽车越来越像一部“带轮子的智能手机”。

许多功能不再由硬件直接决定,而是通过软件控制硬件实现。这使得车企能够在生产阶段就将各种硬件装配到车辆上,形成“硬件预埋”。

硬件预埋源于规模化生产的成本考量。对车企来说,生产统一规格的硬件,远比针对不同配置开设多条生产线更经济。以座位加热功能为例,消费者必须花钱才能解锁这项功能,但其硬件制造成本其实已经包含在购买价格里。

那既然硬件成本早已包含在车价中,为何使用时还要额外付费?引入互联网的核心指标ARPU值就不难理解车企的选择。ARPU指的是每用户平均收入,是衡量每个用户贡献的收入指标。

图/ARPU值与平均成本、用户数量、利润关系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对车企而言,卖车是一次性收入(硬件ARPU),而订阅服务是持续性收入(软件ARPU)。资本市场对软件服务公司的估值通常高于硬件公司,这正是驱动车企纷纷效仿的根本动力。

这就造成了现在的汽车消费正从“一锤子买卖”到“持续收租”的模式转变。

OTA远程升级技术为车企的“持续收租”提供了便利,允许他们像升级手机系统一样升级车辆软件。但这也为远程开通或禁用功能提供了可能,形成了“功能锁车”的局面。

资本市场更青睐有持续收入模式的公司,这使得车企有强大动力推行订阅制。这些付费项目,实质上是将车辆的一次性利润,分摊到整个生命周期,从而在销售时能报出更低的“裸车价”。

“定价策略”是心理学与垄断定价的结合。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消费者的“锚定心理”——消费者先以相对较低的“裸车价”购入资产,随后在面对一个个单项功能收费时,对价格的敏感度会降低。

更关键的是,在功能开通上,车企具有绝对的垄断定价权。缺乏市场竞争导致价格虚高,如1998元的导航服务,其定价并非基于成本,而是基于“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的测算。

图/三年高德导航服务费用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除了上述新兴的“割韭菜”方式,传统的顽疾同样不容忽视。燃油车时代就已存在的“后市场收割”在电动车时代被发扬光大。有奔驰车主反映首保价格高达14000元,远超正常保养费用。

图/某奔驰车主首保费用高达1.4万元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4S店通过捆绑保养与质保政策,在传统模式下维持高利润。而今,“硬件预埋+软件订阅”的模式为车企打开了新的利润之门。不论你是否为这些硬件付费,这个预留接口的额外成本都加在你的购买成本里了,都要车主承担。

这种模式与燃油车时代4S店对零配件的垄断定价一脉相承。只是垄断的对象从物理零件变成了数字功能。

博弈与未来:为“汽车所有权”而战

“作为车主花那么多钱买车,使用车辆功能还要额外付费,这合理吗?”“买车时花的钱,难道不该包含所有车辆功能的使用权吗?”随着“硬件预埋+软件订阅”的模式被越来越多车企采用,消费者开始质疑:我们买的究竟是车,还是“体验资格”?

“权利之争”的核心是车辆所有权概念的颠覆。从法律角度看,这种模式对传统“物权”概念构成了挑战。消费者支付车款,获得了车辆的物权,但却无法完全使用车辆内的所有功能。

不合理收费最终会反噬品牌忠诚度,影响车企的长期口碑与销量。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市场反噬已经开始:社交媒体上关于奔驰导航收费、后轮转向解锁费的吐槽被广泛传播热烈讨论,这就是消费者的直接反抗。

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硬件破解”灰色产业可能会随之兴起。类似手机越狱,汽车硬件功能的“破解”服务就会出现,这反过来会损害车企的声誉和车辆的安全性。

图/网友讨论“破解”付费功能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就在奔驰GLC车主“小尧”社交平台吐糟之时,评论区里关于“地下解锁”的讨论也很热烈。有网友支招不用给奔驰付费,“去广州几百块就能解锁全部永久免费”——怎么解?去哪弄?影响质保吗?之后还能更新吗……网友的追问层出不穷。

图/网友评价奔驰“订阅”行为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新能源观截图

历史上,宝马就曾因推出座椅加热订阅服务引发全球用户抵制,甚至遭遇黑客破解系统免费解锁的尴尬,最终被迫终止相关收费项目。

图/黑客破解宝马付费服务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消费者的觉醒与用脚投票,将成为制约车企过度收费的重要力量。

“未来出路”在于建立合理规则,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

对车企而言,应区分“为持续开发的服务付费”和“为已有硬件功能解锁”。对于可以持续更新的服务,如不断迭代的自动驾驶算法,订阅是合理的;但对于方向盘加热等基础舒适性硬件功能,应在购车时提供选装,而非事后订阅。

对消费者来说,购车时需将“长期软件使用成本”纳入决策。就像询问油耗一样,消费者应主动询问“哪些功能需要后期付费?付费模式是怎样的?”

对行业和监管层面,期待政策与法规能跟上技术发展,明确商业行为的边界。管理部门与行业协会应尽快完善技术标准与行业自律规范,明确基础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定义边界。市场监管部门则应加强执法与信用监管,定期检查车企收费行为,查处违规行为。

面对功能收费争议,整个行业似乎都在向着“软件定义汽车”的方向高歌猛进。当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社交平台上满是吐槽与质疑时,车企应该好好反思:真正的商业智慧不在于如何“锁住”本属于消费者的功能,而在于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供真正值得付费的服务。

当消费者为物有所值的服务付费,车企因提供价值而盈利,这样的正向循环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汽车行业 功能订阅 硬件锁定 软件定义汽车 消费者权益 商业模式 新能源汽车 Automotive Industry Feature Subscription Hardware Lock Software-Defined Vehicle Consumer Rights Business Model New Energy Vehicl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