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AI 前天 15:57
AI行业:中国“市集”模式的崛起与全球竞争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2025年的AI行业呈现出“大教堂”与“市集”两种发展模式的鲜明对比。以OpenAI为代表的“大教堂”模式,试图构建宏大叙事,但面临巨额资金压力和效率瓶颈。而中国AI公司则以“市集”模式为核心,强调效率、成本优势和工程创新,通过提供高性价比的大模型服务,快速赢得全球开发者青睐。MiniMax等公司在多模态技术、商业化闭环和资本效率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全球竞争力,预示着AI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 **“大教堂”模式的挑战与“市集”模式的兴起:** 以OpenAI为代表的“大教堂”模式,试图通过巨额投入构建宏大愿景,但面临严峻的财务压力和效率下降的风险。与之相对,中国AI公司秉持“市集”理念,注重工程创新和效率提升,以低成本、高质量的模型服务在全球市场中开辟新路径,强调实用性和普惠性。

💰 **成本优势与开发者青睐:** 中国AI公司通过极致的工程创新,大幅降低了AI模型的训练和使用成本。例如,MiniMax的M2模型在多方面展现出优越的性价比,并在OpenRouter等开发者平台上获得了显著的市场份额和高速增长,证明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吸引力。

🚀 **多模态技术与商业化闭环:** MiniMax等中国公司不仅在文本领域取得突破,还在语音、视频等模态展现出领先水平,并构建了可持续的商业化闭环,实现了规模化的全球收入。这种跨模态能力和成熟的商业模式,使其具备了与行业巨头竞争的实力,并为AI技术的普及和落地提供了可行方案。

2025年的AI行业,正上演一场堪比美剧《硅谷》的Drama。一边是OpenAI的万亿豪赌,以及与马斯克旷日持久的公开恩怨。前段时间爆出的马斯克诉奥尔特曼案中高管的证词细节,更是被网友形容为简直就是新一季讽刺喜剧《硅谷》剧情。

而在大洋彼岸,另一种叙事正在展开。中国的AI公司们靠着庞大的人才储备与工程创新力,在外部压力下打磨出自己的自研体系。你很少听到哪家公司还在讲宏大的愿景,而是更关注结果,效率成了共识,也成了竞争力。

对比之下,一方是试图造出宏大叙事的“大教堂”,封闭、昂贵、精英统治;

另一边是“市集”,开放、生猛、速度优先。

这个诞生于1990年代的隐喻,曾用来描述开源运动与集中式开发的分野,如今它在AI世界里再次被激活。

AI的“教堂 VS 集市”

“大教堂”的模式首先显现在它的财务结构里。

OpenAI的1.4万亿算力计划,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豪赌。它的可持续性正在受到质疑。据报道,OpenAI的年经常性收入(ARR)约为130亿美元,而他们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花费超过一万亿美元。在计算了所有在途投资和现有现金后,OpenAI仍面临约1.2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

这种绝望,在其CFO Sarah Frier寻求联邦政府支持以资助未来数据中心的言论中显露无遗。

压力也体现在创始人身上。当Sam Altman在OpenAI投资人的一档播客上被直接质问如何支付这笔巨款时,他给出了“如果你想卖掉你的股份,我给你找个买家”这样的回答。这种反应被外界认为是“惊慌失措”,甚至是在巨大压力下失去了理智的表现。

金融结构的压力最终会传导到组织效率。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Pedro Domingos,最近对OpenAI给出了一个残酷评价,“OpenAI不是大到不能倒,而是大到无法成功(too big to succeed)”。他指出,OpenAI每年亏损约500亿美元。这种体量与烧钱速度,让公司难以保持敏捷,内部官僚化、决策拖慢、创新受阻,当企业把更多精力花在公关和估值维系上,工程效率与创造力就开始流失。

在“大教堂”阴影之下,效率正在成为稀缺资源。

而另一边,“市集”正在证明它不必如此。中国的AI行业正在实施一种类似快时尚的策略,核心是以10%甚至更低的价格,提供顶级质量的LLM。

它不必在所有基准上超越,只需要向市场证明,美国AI巨头将拥有全部市场的估值假设不成立。只要中国模型能不断“蚕食”市场份额,这个泡沫就可能被戳破。

底层的驱动力之一,来自外部限制倒逼的极致工程创新。阿里巴巴宣布新的计算池系统将运行AI模型所需的GPU数量削减了82%,用200个GPU达到了1200个GPU的性能水平。DeepSeek则开始使用FP8新格式,使其训练速度加快了30%。而MiniMax的M1模型,在强化学习阶段的训练成本仅为54万美元,几乎只是OpenAI同等模型成本的零头。

这种工程效率,最终转化为压倒性的成本优势。OpenAI的GPT-5每百万Tokens收费10美元,最近发布的MiniMax的M2则打出了低至1.20美元。

对于AI这种注定要普及的技术,历史的经验是,谁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将技术交付给最多的人,谁就能成为赢家。

谁在赢得开发者?

Meta的首席AI科学家杨立昆曾当着黄仁勋的面说:“我认识黄仁勋。有场AI战争,他在提供武器。”黄仁勋试图向大教堂和集市双方同时提供弹药。这种类似军火商的定位,让他拥有了一种不带“有色眼镜”的中立的视角。

黄仁勋最近向《金融时报》表示:“中国将赢得人工智能竞赛”。尽管他随后缓和了立场,称中国“只落后几纳秒”,并强调美国必须赢得全球开发者支持。

那么,谁正在赢得全球开发者的支持?市场的反应是真实的。在面向全球开发者的平台OpenRouter上,开发者们正在用脚投票,不妨先来看结果。

在实时更新的Leaderboard上,中国模型正全面崛起。MiniMax M2尤为突出,不仅是OpenRouter上第一个日token消耗量超过500亿的中国模型,并且免费版加付费版模型的Token日调用量已超过800 亿,都进入了Top 10(分列第4和第7),两者的用量都在高速增长。

要理解这个数据的分量,我们需要知道OpenRouter的代表性,这不是一个可以刷分的榜单,而是聚合了OpenAI、Google、以及DeepSeek、MiniMax等所有主流厂商API的多模型路由与结算平台。就像一座云端“总配电房+电表室”,把多家“电厂”(不同模型)接到同一配电柜,用同一接口按策略分路,并用一块表统一计费。

它的数据之所以客观,一是因为“可比”,OpenRouter会标准化Token计量,减少偏差,其次是因为有规模,覆盖了Kilo Code、SillyTavern等高流量的重活应用,能反映真实的调用结构。

将M2的数据拆开来看,趋势会更加显现。Leaderboard上,M2同时有付费的M2(第4位,51.7B tokens)和M2 (free)(第7位,32.6B tokens)两个版本。付费通道的强劲增长有力地证明了,M2的成功并非来自短期补贴,而是来自开发者对其性价比和工程适配度的稳定需求。

再看分类榜,在编程这个最复杂、最考验模型的场景下,MiniMax M2居全球用量第三,占据7.5%的份额。这就是中国开源模型的优势所在,M2凭借其低定价和长上下文带来的高单位经济性,正实打实地在OpenAI和Claude的手中切走份额。

最后是市场份额,M2排在第五位。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全新的模型占据7.4%的总市场份额,只用了短短十几天时间。与此对比的是图表右侧的视觉趋势,这才是真正的故事,中国开源模型们正在以实用与普惠获得开发者的青睐,而这样的势头只是一个开端。

不只是“更便宜”

OpenRouter上的数据证明了“市集”的效率与吸引力,但这场竞赛还有一个更终极的问题:如何可持续地赚钱?

抛开OpenAI试图建立帝国的企图,作为行业绝对的头部,这家公司事实上占据了一种标准答案的位置,即同时满足:全模态的技术深度、产品化的商业闭环、以及真实的全球用量。这为理解MiniMax的价值提供了一种框架。

首先是“真实的全球用量”,这已在OpenRouter数据中得到证明。

其次是“全模态的技术深度”。回顾MiniMax的产品迭代,呈现了一种跨模态的连续性,从其早先在语音(Speech-02-HD)和视频(Hailuo-02)领域达到的顶尖水平,到如今M2在文本和代码领域的突破。在基础模型参与者日益收敛的当下,这种横跨三个主要模态并均保持领先的能力尤为罕见,达到这一标准的公司恐怕仅有OpenAI、Google、字节跳动和MiniMax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公司。

这里还存在着技术哲学的差异,OpenAI的路径是构建世界模拟器(world simulator)——追求一个终极通用智能。然而,这种宏大叙事正在遭遇现实阻力。近期,硅谷开始集体AGI预测回撤,连OpenAI前研究主管Andrej Karpathy都承认,AGI“至少还需要十年”。

MiniMax选择了另一条路径来对冲这种不确定性。它没有追求构建全知全能的超级智能,而是专注于打磨一套类瑞士军刀般的模型和产品,在语音、视频、文本等关键模态上,均通过独立产品线推进商业化,同时也通过Agent的产品形态,来探索不同模态的融合。这种策略的底层逻辑是,由多个SOTA工具提供的实用智能,在商业化和可落地性上,将远早于那个“至少还需要十年”的AGI愿景兑现,同时又保留了未来探索更高天花板的可能。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是“产品化的商业闭环”。据 《The Information》的报道,MiniMax是目前亚洲大模型公司中,唯一被证实拥有规模化全球收入的玩家,ARR达到了1亿美元,这些收入都来自可持续、可规模化的产品(C端的海螺视频、Talkie,B端的API订阅),而非靠资本输血或薄利的项目制维生。

从投入产出比来看,依旧展现了“中国效率”。据相关测算,MiniMax实现三模态全球领先水平的总训练费用,仅为OpenAI的约2%。这种数量级的效率差距,正是后发者通过创新所获得的竞争空间。

所以,当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的OpenAI在哪里”这个问题,其实我们问的是“一家国产大模型公司是否构成真正的全球竞争力”。那么答案就很清晰了,以MiniMax作为样本来看,它应当具备完整的技术栈、横跨多模态的能力矩阵、经过验证的全球用户基础、可持续的收入模式,以及远超硅谷的资本效率。这个标准框架下,符合条件的公司屈指可数。

结语

“大教堂”的困境在于,它必须维持神话的溢价。OpenAI的万亿订单、一系列的戏剧性事件,所有这些喧嚣都指向一件事,证明“我们不一样”,证明AGI值得一个独立于商业法则之外的估值体系。但当它被戳破的时候也不会是轰然一声,而是唏嘘一声。

“市集”不需要神话。MiniMax构成的是一个可验证的商业闭环。一个不靠政府担保、不靠巨头输血、只靠开发者和产品订阅生存的AI公司,到底值多少钱,就让市场来检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星人Pro”,作者:周一笑,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行业 大教堂模式 市集模式 OpenAI MiniMax 中国AI 全球竞争力 工程创新 成本优势 多模态 商业化 人工智能 AI Industry Cathedral Model Bazaar Model China AI Global Competitiveness Engineering Innovation Cost Advantage Multimodal Commercializ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