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前天 18:12
麻辣烫价格争议:从平民美食到“刺客”的转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麻辣烫因豆芽等食材价格虚高再次引发消费者吐槽。一斤豆芽在麻辣烫店卖到近30元,远超菜市场价格,引发了关于“三四十元吃不饱”、“七十元一碗麻辣烫”的讨论。尽管餐饮消费降级,麻辣烫店却逆势增长。文章分析,麻辣烫“论斤称重”的计价方式,虽然看似赋予消费者选择权,实则暗藏商家“私心”,通过模糊计量和价格锚点,让消费者在不熟悉克数换算和食材密度差异的情况下,容易超出预期,将平民美食推向“轻奢”行列。文章还追溯了麻辣烫的起源和东北麻辣烫的兴起,并指出其作为火锅简餐的定位,仍是消费者口味刚需,但复杂的计价方式已成为其“槽点”。

💰 **麻辣烫价格虚高引发争议:** 近期,麻辣烫中的豆芽等食材价格被曝出远高于菜市场,如2.88元/50克(折合28.8元/斤)的绿豆芽,引发了消费者对麻辣烫价格“刺客”的吐槽,与“三四十元吃不饱”、“七十元一碗麻辣烫”的现象相呼应,尽管整体餐饮消费趋于降级,麻辣烫店却逆势增长。

⚖️ **“论斤称重”计价模式的复杂性:** 麻辣烫采用“论斤称重”的计价方式,看似赋予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但由于消费者对克数缺乏直观概念,难以快速换算为熟悉的“元/斤”,加上食材密度差异大、部分食材(如冻豆腐、粉丝)易“隐形压秤”,以及消费者倾向于追求丰富性而非经济性,导致总价容易超出预期,使麻辣烫逐渐脱离平民美食范畴。

🍜 **麻辣烫的起源与地域口味演变:** 文章追溯了麻辣烫可能起源于四川乐山纤夫的饮食习惯,并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然而,如今在中国北方连锁店中占主导地位的杨国福、张亮等麻辣烫品牌,其口味已大幅改良,更偏向于东北化,去麻去辣,并随着东北人口南迁而风靡全国,成为平民美食的代表。

📈 **麻辣烫的受欢迎度与“槽点”并存:** 尽管消费者对麻辣烫价格不断上涨感到不满,将其视为“轻奢品”,但其庞大的市场规模(全国15万家店)和持续增长的态势表明,麻辣烫作为火锅的简餐版,满足了消费者在预算有限情况下的口味需求,是其火爆的底层逻辑。然而,复杂的计价方式和价格的不透明性已成为其主要的“槽点”。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邢海洋 

麻辣烫的贵,再次遭到吐槽,这次是其中的豆芽。杨国福绿豆芽的标价为2.88/50g,折算为28.8元一斤,消费者不淡定了。菜场一斤豆芽两三元,变身麻辣烫配菜就成了十倍菜,顿时勾起了“三四十元吃不饱”“七十元一碗麻辣烫”的记忆。在餐饮消费降级,高端餐饮团购满天飞的今天,为什么路边摊水平的麻辣烫反而成了刺客?

麻辣烫的价格离谱,岂止是豆芽。随便打开一份麻辣烫连锁店的外卖,娃娃菜3.58/50克、球生菜3.58/50克、紫甘蓝3.58/50克、三片土地片3.58/50克,几乎所有的蔬菜都十倍于菜市场。而肉类,或许是难以精确计量吧,多是按照“颗”“根”“卷”“片”来定价,一份两片的腌肉3.98元,牛肉风味肉片也是3.98元。请注意,这里的肉类很少有真牛肉真羊肉,多是廉价的鸡肉、鸭肉。可即便都是饮食里的大众菜品,随便挑几样凑成一碗,就得“三四十元”,至于是否能吃饱,又是另一回事了。

《爱你》剧照

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20251月全国麻辣烫店15万家,且是在20231月的13.2万家基础上升上来的,说明麻辣烫还是很受欢迎的。麻辣烫是火锅的简餐版,平民美食,这两年时不时被吐槽。吃麻辣烫的消费者对价格其实挺敏感,“月薪一万吃不起麻辣烫”“餐厅飘了”“麻辣烫成了轻奢品”的吐槽不绝于耳,可为什么“刺客”之声不断的麻辣烫店还能越开越多呢?

这就要从麻辣烫完全不同于其他餐饮品类的定价方法说起。到饭馆点一碗面条,明码标价,虽有大、中、小碗之分,但麻辣烫却是自己取菜,论斤称重,给了顾客更多的选择权。当然,麻辣烫的计费模式并非一贯如此,最初也是和其他餐饮品类一样的,麻辣烫的称重计费法由杨国福麻辣烫的创始人杨国福首创,这一模式打破了早期麻辣烫按碗售卖的固定模式,后来逐渐成为行业主流售卖方式。

论斤称重最初的目的,其实并不是给消费者更多选择这么简单。毕竟一碗面条,既可以是西红柿鸡蛋面,也可以是雪菜肉丝面,餐厅对餐盘的搭配比消费者专业得多。而麻辣烫里的选材,无论何种配菜,烫出一大碗,麻辣酱料再配上麻酱花生酱,食材的口味是趋同的。

《三人行》剧照

麻辣烫论斤称重” ,让消费者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食量自主挑选食材,吃多少称多少,看似是给消费者更多的自由,其实包含着商家的私心”——彼时物价飞速上涨,房租水电人工都在涨,麻辣烫从最初的3元一碗涨到10元一碗,可消费者对价格又很敏感,论斤称重就转化了矛盾,自此麻辣烫再无固定的价格,这既降低了消费者对价格上涨的抵触情绪,看似也让消费变得更透明灵活。

正所谓“买的没有卖的精”。论斤称重把选择权交由消费者,但由于计量模糊、价格锚点缺失等问题,让消费者在定价选择上陷入不少被动,处于明显劣势。多数麻辣烫店常以/50” 标注单价,而当下很多年轻人不常去菜市场称重买菜,对克数没有直观概念,难以快速换算成日常熟悉的/” 来判断价格高低。如娃娃菜标价3.98/50克,消费者选的时候可能觉得单份价格不高,却意识不到这相当于39.8元一斤,远超超市几元一斤的售价。

麻辣烫的食材宽泛,仅蔬菜就分叶菜、根菜、果菜、茎菜等等,密度存在很大差异。更复杂的,很多麻辣烫食材存在隐形压秤” 问题,消费者选菜时很难察觉重量变化。像冻豆腐、丸子等食材吸饱水分后重量大增,粉丝、宽粉类主食本身密度就大,再加上汤底的重量,往往一小份就占了不少分量。而且消费者自选时,容易因追求食材丰富性随意搭配,看似每种食材只拿一点,叠加起来总重和总价会远超预期。

《欢乐颂》剧照

吃麻辣烫,也就成了考验消费者物理、经济乃至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小考场。和商家店主比起来,自然是很难占有优势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里就有选择过载理论——当消费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精力筛选选项,对比信息的认知负担会显著上升,容易陷入纠结内耗。而更多选项让消费者潜意识里追求 最优选择,而非 满意选择,一旦结果不如预期,失望感会更强。麻辣烫的逻辑自然和消费者挑选终端产品有所不同,这里消费者挑选的是中间产品,可就因为中间产品的设置,就增加了商家的盈利空间,也给消费者制造了更多的纠结,也为他们的频繁不满意埋下了隐患。

既如此,消费者为什么还喜欢去光顾麻辣烫呢?

《辣妈正传》剧照

原来麻辣烫有很多门派。串串香又麻又辣又烫,却算不上是北方人熟稔的麻辣烫。冒菜是川渝地区对厨师按份煮火锅菜的叫法,钵钵鸡则是冷锅浓汤串串的称谓。关于麻辣烫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四川乐山的牛华镇的纤夫中。纤夫是个四海为家的差事,生活困苦,居无定所,吃饭也是四处打游击。每当在河滩上拉纤,纤夫们就地取材,把身边能够找到的各种食材用竹签串了,在红油汤里熬煮,吃起来又下饭,又能够抵御江边的湿寒之气。小贩们受到纤夫的启发,上世纪80年代的成都街头,在巷子口,在菜市场,已经有人骑着三轮车上面架着煤油炉,靠烫串营生了。再后来四川的小贩们肩挑车推,把麻辣烫的生意做到了全国,可麻辣之极的口味出了四川就不怎么灵光了。

街面上连锁店开得最多的杨国福麻辣烫和张亮麻辣烫,并非四川人开的,而是来自黑龙江宾县,口味也和四川完全不同。说起东北麻辣烫的流行,又是另一段平民美食的的流行史。本世纪初,黑龙江宾县的杨国福到哈尔滨打工,看到了麻辣烫的商机,改用牛骨熬汤,口味上也去麻去辣更东北化,在当地一炮而红,吸引着家乡父老都做起了这个生意。当时正值东北下岗潮,麻辣烫这种味道厚重、方便又便宜的平民美食迅速流行开来。随着东北人向南方迁徙,杨国福和他的亲戚张亮等人的连锁加盟店也开遍了大江南北。

《三人行》剧照

在中国的餐饮业中,火锅是唯一市份额超过20%的品类,可谓是一锅独大。当消费者预算有限,消费降级,就会去吃麻辣烫,这是口味上的刚需,也是这两年麻辣烫火爆的底层逻辑。但问题是,从一元一串到“论斤称重”,麻辣烫的计价方式变得复杂,也就隐含着更多的“槽点”。

当麻辣烫成了轻奢品,想安安心心地刺激一下味蕾,都成奢望了。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小雅 / 审核:同同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文章原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麻辣烫 餐饮消费 价格争议 论斤称重 消费降级 Mala Tang Food Consumption Price Controversy Priced by Weight Consumption Downgrad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