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文章讲述了北京2025届中考新政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家长们在“直升”与“中考”之间的纠结。在内卷加剧的背景下,学校为留住优质生源,纷纷推出直升班,承诺优厚资源。然而,直升班的学习强度大,学生们普遍感到“匆忙”和“连滚带爬”。与此同时,部分家长和学生在权衡利弊后,选择坚持中考,以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文章也提到了“1+3”等其他“绕过”中考的途径,但普遍竞争激烈,显示出教育赛道普遍存在的“内卷”现象。最终,作者强调在教育选择面前,应相信自己的决定,并接受现实的复杂性。
🏫 **直升班的“前置学习”与学生压力**:为应对中考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部分学校推出直升班,旨在提前锁定优质生源。然而,这种模式导致学生需要提前学习高中课程,作业量巨大,许多学生处于“匆匆忙忙、连滚带爬”的状态,即使是学霸也未必能做到“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这反映了教育“内卷”的提前化和常态化。
⚖️ **家长与学生的“选择困境”**:面对直升机会,家长和学生面临艰难抉择。一方面,直升能够“绕开”中考的变数,获得相对稳定的高中资源;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坚持中考可能获得进入更优质高中的机会,接触更强的同学,挑战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两难选择体现了教育资源分配和个人发展路径规划的复杂性。
📈 **“生源为王”的教育现实**:文章揭示了学校为争夺优质生源所做的努力,甚至出现副校长登门拜访家长的情况。这反映了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生源”成为衡量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学校如同大学抢夺生源一样,积极争取优秀学生,凸显了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
💡 **“绕过”中考的多重途径与普遍“内卷”**:除了直升班,文章还提及了“1+3”项目等其他“绕过”中考的途径,但这些途径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甚至面试环节要求学生解决高中压轴题。这表明,无论选择何种路径,教育领域的“内卷”现象普遍存在,家长和学生难以找到完全“躺平”的道路。
🎯 **理性选择与接受现实**:作者在文章结尾强调,无论选择何种教育路径,关键在于做出决定后便要坚持,并相信这是最好的安排,同时也要接受教育选择的现实复杂性。文章通过个人经历和朋友的故事,传递了在教育决策中,理性权衡、适时调整以及坦然面对结果的重要性。
午夜12点的钟声敲响,女儿还没写完作业,帮不上忙只能在房间里游荡的我,忽然很想引吭高歌:“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这首网红歌几乎道出了我的心声:不是已经走贯通直升了吗,不是已经“绕过”中考了吗,为什么我们还会这么累呢?是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没出息”?《小舍得》剧照女儿的学校属于本区第二梯队,赶不上头部,心气儿却到了,在内卷的大军中,毫不惜力,奋勇向前。学校的实力归根到底要看高考,而决定高考成绩的往往是生源,毕竟高中不再是努力至上,基本变成了智商上的较量。前年,孩子学校开始贯通班的试点,试图以“直升”留住优质生源,第一年招了不到30人,去年招了40人,能够单独成班,但水花都不算太大。今年情况有了变化,北京2025年届开启新中考,不确定性增加,让很多家长在焦虑中愈发求稳,有意向直升的“学霸”远多于往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学校今年高考成绩不佳,高分段和升学率都有所下降,校长归纳:“这届高三的确是没留住尖子生。”此消彼长,直升一事便有些热火朝天的架势。期终考试前后那段时间,真是混乱而纠结的日子。从家长到学校,几乎都在念自己那本难念的经。尖子生的家长们在犹豫观望,他们要考虑的问题是:要不要降格以求,从而“绕开”中考?孩子的实力在那,想留肯定能留,可就这么直升了是不是有点委屈?如果搏一把中考,是不是能去更好的学校呢?一味求稳是在剥夺孩子的可能性,终归是不甘心,但如果放弃这个机会,中考又充满了变数。《以家人之名》剧照女儿同学的妈妈,我的好朋友于女士便面临着这样的两难。从她口中,我知道学校为留住尖子生一直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于女士母凭女贵,享受了一把校长“一对一”的游说,学校承诺了最好的班型和老师,以能拿得出手的最好资源试图挽留最好的学生。于女士还是很动心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宝贝也被学校当成宝呢?”无独有偶,一年前,我的朋友,海淀某二梯队校的家长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学校的副校长为了留住孩子,甚至登门拜访,让她受宠若惊又左右为难。我惊诧,海淀的学校为了好生源竟如此搏命,好友说:“生源为王啊,没看到大学都在抢生源嘛”。我恍然大悟。《小欢喜》剧照其实女儿的处境也有些微妙,年级排名在前10%左右,几乎是卡着线,我们面对的不是要不要,而是能不能“绕开”中考这个问题。如果尖子生最后选择不留,名额按排名顺延,女儿就能直升,如果学霸们都留下了,那基本就没我们什么事了。所以,我本着自私自利的精神,毫不客气地对于女士说:“让你家学霸考进市重点去,直升名额就让给我们这帮‘学酥’吧”。那段时间,学生们之间也的确有暗流涌动。孩子们彼此试探:“你会参加中考吗?”想争取直升的都在疯狂卷学习,像女儿这种擦线的学生压力山大,生怕期末考试发挥不好,断送自己的“前程”。我和女儿都没想过放弃直升去搏中考,权衡她不上不下的实力,直升理应是这个“理科渣”的首选。数学悬、物理悬,英语、道法拉不开差距,语文有优势但不绝对,不考“小四门”后,中考对偏文的孩子的确不太友好,还是早点上岸保险。一旦定了意向,就等着被筛选了。此时,我和女儿第一次体会到了“庶民”的郁闷,分数的确是个硬通货,有分数才有发言权,排名榜的“上位者“能选择,“下位者”就只能等着被选择。这种感觉大概是令人不太舒服的,女儿因此表态:“如果学校不留我,我也绝不考这个学校了。”将被筛选硬凹成双向选择,也就只是个精神胜利法了。《小别离》剧照这场争取和筛选延续了将近两个月,期间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月考和一次期末考试,此后,学校又安排了直升班的宣讲和专门的考试。孩子评论:“那题很变态,都不是人出的!”陆续有消息传来,先是年级前十有三人签约,然后是数学年级第一签约,最后是长居年级前三的大学霸签约。学霸们的选择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其中一位的妈妈跟我说:“市重点就是考上了也是泯然众人、还特别卷,孩子不一定遭得住,况且未必考得上。”学霸们纷纷求稳,我一度觉得女儿没戏了,没想到综合两年成绩,她居然低空越过,最终擦着边绕过了中考。于女士的女儿比妈妈有主意,在于女士百般动摇的时候,自己拍板:“我要中考,发挥好能去更好的学校,遇到更牛逼的同学。就算没考好,我不信现在这学校我还能考不上。”一锤定音,一家子最终支持孩子放弃直升,一起去拼中考。还有更戏剧性的。听说有一个孩子签约之后又反悔,一个我们共同的朋友成功“捡漏”,孩子补录成功,最后一名“上岸”。于女士评论:“各得其所”。我对她说:“既然你家不直升了,我就预定一下你家的校服吧,等她考去市重点就送我,反正我家还要用四年。”两年战友情,我们就此分道扬镳,奔赴不同的战场,她要迎接一年后的攻坚战,我则将战线拉长,直奔四年后的大会战。人生路上难免选择,做决定之后,只需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小敏家》剧照我这边刚尘埃落定,就有朋友因为孩子报考“1+3”项目的事找我商量。“1+3”项目被当成是北京淡化中考最重要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综合素质+面试的方式直接录取到高中。女儿的学区提供“1+3”名额的都是排名靠后的高中,这个项目就没什么诱惑力,不过据说在其他城区,场面一度十分拥挤,近乎失控。朋友的孩子虽然拿到了面试资格,但最终没有被录取,听说所谓面试就是当堂解题,而且是数学和物理的压轴题。要是女儿去面试,估计画面会惨不忍睹。朋友说,这学期期末还准备让孩子试试集团内选拔,俗称0.5+3,据说竞争也十分激烈。看来,即便能绕开中考,其他赛道也都卷得厉害。大概已经没有不用卷的路了。从直升班的作业量上我就看出,真是躺平不了一点。开学后,果不其然。期中考试之前,数学已经学完了高一上的大半本书,孩子被拖着走,每天做数学做到十一二点;物理用两个月讲完了初三课程,着急11月也上高一内容。比较有意思的是,化学老师很愁苦,从零开始的学科,不讲基础实在上不了高中的知识,而生物老师则嫌弃化学老师讲太慢,因为高中的生物知识还需要初中的化学来打底。老师说,直升班就是要提前学,然后拔高,我看到的是,除了降格以求的那几个学霸,其他孩子都在“匆匆忙忙、连滚带爬”,学霸们也不见得“从从容容、游刃有余”。也不是完全没好处,原本要脸的女儿现在脸皮越来越厚,拿回不及格的数学卷子,毫无心理压力。时间管理上虽然依旧散漫,终究比初二时好了一点。早点明白高中的强度、接受世界的残酷,逼迫自己去适应,这大概是直升班的应有之义。《那些回不去的少年时光》剧照“绕过”中考的途径似乎越来越多,而评估它们的时候,无外乎两点:“能不能”和“要不要”。不管是直升、“1+3”、“0.5+3”还是拼中考,选了之后就得认,相信自己做了明智的决定,至少,不要去美化你没走的那条路。
《少年新知》是《三联生活周刊》旗下的原创青少年杂志,我们的自我定位是人文思维启蒙。我们希望这本杂志能够陪伴青少年一起直面真实复杂的世界,让他们意识到,看待世界不是只有一种方法。
自2020年6月创刊,《少年新知》已经推出55期杂志。我们的主题涉及时间、魔法、友谊、家庭、偶像、未知、运动、冬日、海洋、倾听与表达、网络生存、像侦探一样思考、历史、成长的烦恼、微观世界、写作实验室、清单、博物馆、爱情、野外、情绪、音乐、美食、建筑、物理、秋日、漫画、流行、故事、社团、身体、AI、南北朝、游戏、古生物、语文、苏东坡、厨房、旅行、神话、智能手机、野生动物、二次元、明朝、音乐剧、夜晚、化学、成长、庄子等。
许多愿意为青少年写作和绘画的成年人加入了这本杂志的创作。科学、游戏、哲学、文学、心理学、艺术专栏的创作者不断地输送着前沿的研究和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试图回应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困惑。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少年新知》订阅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