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前天 10:46
AI赋能科研新范式:青年科学家的机遇与挑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聚焦“人工智能与科研范式变革”,探讨AI如何重塑科研流程。专家指出,AI已从单纯工具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科研伙伴,改变着提问、实验、分析和创造方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林江教授展示了AI如何通过自动化实验室提升实验效率,INCLUEDU的吉安娜·奥罗尼奥·埃雷迪亚强调AI在个性化教学中的作用及弥合数字鸿沟的责任。北京深势科技的李厦戎看好AI在药物分子设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陆巍教授则提醒研究者需“呼”出己见,并具备社会责任感。Kaun AI的穆罕默德·阿尔法拉强调AI是加速器,合作与工程化思维仍是关键,钛媒体的刘湘明则认为AI将使青年科学家能以更少汗水和灵感达成成就。

🤖 AI已成为科研的智能伙伴,而非仅是工具,深刻改变了科研人员提问、实验、分析和创造的研究范式,为科学研究带来跨越式变革。

🚀 AI驱动的自动化实验平台和个性化教学工具,极大地提升了科研效率和教育的普惠性,有助于弥合数字鸿沟,让更多人参与到科学探索中。

💡 AI在药物分子设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成共识,但研究者需在“吸取”AI优势的同时,“呼”出自身见解,并承担起AI应用带来的社会责任,确保研究的积极社会影响。

🛠️ AI作为加速器,科研人员仍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化思维,将技术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并强调跨学科合作,以放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一直以来,科学研究的范式总在关键工具驱动下,实现跨越式变革。当前,站在全新的历史节点,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工具,更像能自主学习的科研伙伴,重塑人们提问、实验、分析、创造的方式。不禁让我们提问:“AI4S”(AI for Science,AI用于科研)这场变革对青年科学家而言,意味着什么?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其间,一场以“人工智能与科研范式变革:青年科学家的机遇与责任”为主题的圆桌对话,备受关注。

“人工智能与科研范式变革:青年科学家的机遇与责任”主题圆桌对话现场

科研领域AI应用愈加广泛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的结合,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科研模式与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陈林江谈道,以前自己和学生设计实验,几乎只能在实验室里埋头干。现在借助自动化所开发的磐石大模型、一站式科研工作站等,可以帮助他们把实验设计变成具体流程,再将实验流程下发到机器人实验室,从而开展机器人实验。“即使我人在外地,还是可以轻松地‘隔空’来到位于硅酸盐所的实验室里开展工作。”

图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陈林江

INCLUEDU首席执行官吉安娜·奥罗尼奥·埃雷迪亚介绍,AI可以满足科研学习个性化需求。在其团队实践应用中,借助AI工具可以同时为上千名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开展教学。“我认为AI和我们同为研究者的角色,二者相辅相成。而我们的核心责任就是确保这样的AI工具人人可用,进而弥合数字鸿沟。”

图为INCLUEDU首席执行官吉安娜·奥罗尼奥·埃雷迪亚

AI实际应用要有“呼”有“吸”

“基于各种药物模态和AI来做药物分子设计,已是学术界、产业界的共识。”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方案架构高级总监李厦戎认为,AI被广泛应用于科研,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图为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方案架构高级总监李厦戎

“的确,大语言模型给我们带来了深远影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陆巍眼中,AI虽然在很多学科里起着关键作用,但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必须要说,人们使用智能系统时需要有‘呼’有‘吸’。”在他看来,人们“吸”取现有大语言模型“善思”之长,也要“呼”出自己的见地。

图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陆巍

“青年科学家还应具备社会责任感”,陆巍表示,在运用AI时,如果只考虑提高发论文的效率、多拿奖,终究会被“反噬”。在他看来,青年科学家应更多思考完成相关研究后,会对社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要“活用”而非依附AI

“作为科研人员,首先要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有所建树,其次使用AI前,应了解它到底能为自己做什么。”非营利组织Kaun AI创始人穆罕默德·阿尔法拉认为,AI只是一个加速器。他表示,科研人员需要与周围人合作,即便有AI,工作终究无法只靠一人完成。“我们需要协作,这样所产生的影响力会强很多。”

图为非营利组织Kaun AI创始人穆罕默德·阿尔法拉

“即便拥有成熟的AI工具,我还是希望学生能训练出较强的工程化思维,把一个科研课题更工程化地思考、执行。”陈林江表示,在化学与材料研究领域,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还是基于经验的试错。“瓶瓶罐罐、摇摇晃晃”,他认为,对学生的重要培养方向,是使他们拥有工程化思维和工程化能力。做课题时,学生应该有能力把技术与方法变化成工具,这种能力是现阶段AI无法替代的。

“曾经的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钛媒体联合创始人、联席CEO刘湘明认为,要“活用”而非依附AI,青年科学家也许只要付出50%的汗水,再加1%的灵感便可成才。

图为钛媒体联合创始人、联席CEO刘湘明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工智能 AI for Science 科研范式 青年科学家 机遇与责任 AI Science Research Paradigm Young Scientists Opportuni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