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前天 19:40
电影《日掛中天》:爱与牺牲的复杂道德故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电影《日掛中天》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德故事,灵感来源于真实事件,聚焦于普通人在爱情、牺牲和赎罪中的挣扎。影片围绕意外怀孕的女主角美云和曾为她顶罪入狱的男主角葆树展开。出狱后的葆树与逃离过去的已婚“男友”的美云重逢,美云试图偿还,却卷入爱恨情仇的纠葛。导演蔡尚君通过平静舒缓的日常描绘人物内心复杂的前史,最终以女主角的爆发式行动将故事推向高潮。影片探讨了善恶一体、个体选择与命运的交织,以及在极端困境中寻求理解与解脱的可能,展现了普通人面对生活巨变时的脆弱与勇敢。

🎬 **灵感源于真实事件,聚焦普通人的情感困境**:电影《日掛中天》的创作初衷源于2020年张玉环案中,其前妻宋小女为前夫奔走多年后重逢并表示“他欠我一个拥抱”的故事。导演蔡尚君深受感动,并将其转化为电影的核心情感驱动,关注普通人在命运洪流中的内心挣扎与情感诉求,尤其是“微小即宏大”的细腻情感表达。

🔪 **“向善的一刀”——复杂道德困境下的爆发与救赎**:影片结尾,女主角美云在重重困境下挥刀刺伤曾为她顶罪入狱的情人葆树,这一行为被导演解读为“向善的一刀”。这既是她绝望的挣扎,也是一种渴望洗刷罪恶、寻求内心解脱的极致努力。观众可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一行为,理解其背后复杂交织的善恶、爱恨与自我救赎的动机。

🎭 **演员精湛表演,成就影片灵魂**: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主演辛芷蕾和张颂文的精湛演技。尤其是在影片高潮部分,两人通过极具爆发力的表演,将角色内心的痛苦、挣扎与最终的相互理解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在片场因情感消耗过大需要调整拍摄计划。辛芷蕾凭借此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其表演被誉为“近十年来威尼斯最佳女演员里最好的表演”。

🏙️ **广州取景,烟火气与时代感并存**:电影选择在广州拍摄,旨在营造闷热南方夏天的氛围,并突出城市的烟火气与时代感。广州作为时尚与潮流的引领者,与女主角美云的服装生意设定相契合,同时城市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为影片的时空过渡提供了合适的背景,使得故事更具地域特色和生活质感。

2025-11-12 19:00:00
故事的缘起是一桩真实事件:2020年8月,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宣判张玉环故意杀人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宣告张玉环无罪,他因此获得了将近五百万元的国家赔偿。

在这个司法事件背后,有一个女人受到大众关注,那就是张玉环的前妻宋小女。她曾一直为前夫奔走,改判后,一位记者拍到了他们的重逢,因为过于激动,宋小女一度晕厥,她醒来后,面对媒体的镜头说:“他欠我一个拥抱。”尽管早在20年前,宋小女迫于生计压力改嫁他人,她也并不打算回归从前的家庭。

导演蔡尚君和妻子韩念锦被宋小女打动了,当时还在疫情中,原本的创作计划被迫中断,两个人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聊剧本,一部新电影的眉目浮现出来——

一对相爱的情侣遭遇了一起意外事件:男的为了女的进了监狱,女的却没有等他出来,接着会发生什么?

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故事有诸多可能性,蔡尚君也考虑过一个偏向“黑色电影”的展开,类似于男人出狱后找女人去报仇。“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我还是更关心普通中国人的处境。”蔡尚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最终的成片《日掛中天》里,意外怀孕的女主角美云偶然与男主角葆树重逢。此时,曾为美云顶罪的葆树已经出狱几年,而美云在此之前就已逃离,如今的“男友”是个有妇之夫。或许是怀着对新生活的期待,或许是为了摆脱内心的负累,美云选择向葆树赎罪,却发现爱恨情仇扭结在一起……

电影《日掛中天》取景于广州。资料图

“当一个人看世界的方式变了”

《日掛中天》讲述的是一个复杂的道德故事,尽管片中几乎没有大开大合的情节,而是一直用平静舒缓的日常生活为观众勾连人物复杂的前史,直到女主角在结尾抄起水果刀,刺伤了曾经为她承受牢狱之灾的情人……

乍看上去,这个故事颇有奇情色彩,美云有主见,有对生活的向往,但又被无形的命运所“操控”——她渴望得到救赎,却陷入更深的困境。

蔡尚君将美云最后的爆发形容为“向善的一刀”,他引用佛教的观点,善恶都是一体两面的,美云希望洗刷过去的罪恶,这本身就是向善的。这样两个遭遇无解难题的普通人,在这一刀之后,反而可以获得真正的彼此理解。

影片上映后,“美云挥刀”这一细节,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有人说她是想把葆树留下,却用了一种极端的方式;也有人说是她无法再承担,想要解脱……。蔡尚君表示,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去理解,每一种解读都是对的。“这些因素或许都在女人的内心,它们是复合的整体。”

影片的关键就在结尾的爆发式表演,蔡尚君甚至觉得,如果这场戏失败,整部电影也就不成立了,所幸辛芷蕾和张颂文都贡献出了自己的绝佳状态。2025年9月,辛芷蕾获得了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第三位华人“威尼斯影后”,首位获得此奖项的85后女演员。有评委称赞她展示了“近十年来威尼斯最佳女演员里最好的表演”。

获得大奖之后,社交媒体上关于这部影片的讨论至今不息,赞美之外,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表演依然不够优秀。辛芷蕾发微博回复:“能拿到威尼斯这个奖,我很开心,也很清醒。我知道这份幸运不只属于我,它属于整个《日掛中天》团队,属于每一个相信好故事的人……奖杯我会好好收着,然后放下它,继续往前走。”

细数起来,蔡尚君的导演作品不算多。2011年,他凭借自己执导的第二部长片《人山人海》拿下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2017年,他执导的第三部长片《冰之下》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演员黄渤凭借该片拿下最佳男主角奖。

此后,蔡尚君没有再拍新片。“我一直在忙着生活,生活有时候比电影重要,”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何况我本来就是一个相对慢的人。”

疫情之后,蔡尚君对世界的理解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比起以前偏向对议题的关注,如今他更关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关心细微的心念流转如何改变事物的发展。

《日掛中天》的摄影师金炫锡曾经多次和李沧东合作,特意问过蔡尚君这部新作是否代表着他的转型。蔡尚君回答:“也可以这么说,当一个人看世界的方式变了,他的语言就改变了,审美也会跟着变。”

导演盛志民是蔡尚君多年的好友,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日掛中天》是一部大悲即大喜的作品。在他看来,蔡尚君这么多年一直在“修行”,用电影守护着自己的正念,而《日掛中天》讨论的就是人的正念。

2025年11月5日,电影《日掛中天》在北京首映,当电影放映结束后,演员陈建斌起身发言:“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红尘中的男女不得解脱的故事。”

2025年9月5日,蔡尚君(左)和辛芷蕾(右)在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拍照活动上,后者穿着绣有玫瑰图案的服饰。视觉中国丨图

微小即宏大

南方周末:《日掛中天》的创作灵感产生于2020年?

蔡尚君:那时候,正好赶上宋小女和前夫张玉环的故事在网络上发酵,当时大家比较感动的地方就是宋小女说前夫还欠自己一个拥抱。这个给我的印象很深,正好那时候我的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想要回归日常生活,关心普通人内在的情感和精神样态。我对日常中那些微妙的变迁流转很感兴趣。

我们(夫妻俩)有一种自觉,觉得在这个时候需要去剖析一下在这样一个迅疾发展的社会变化中,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在想什么。以前的那种社会性的作品,其实已经很多了,包括我个人创作的《人山人海》《冰之下》,也都有这样的表达,所以想要转而去关注一些精神性的东西。

南方周末: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蔡尚君:韩念锦有一个观点是说“微小即宏大”,在这样的指引下,我们就转变了方式。以前我写的剧本还是有一些对社会议题的观照,但是疫情那几年,我的阅读、观影和认知都有了一些新的偏好和变化。

我看了很多爱丽丝·门罗的小说,她成为我最喜欢的作家,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她的题材都关于日常生活,但她对日常的理解给了我很多启发。另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也让我意识到思想是可以推动叙事的,而不是仅仅需要依靠事件去推动。还有几个欧洲导演也给了我很深的影响,比如哈内克、达内兄弟,他们的作品让我觉得电影可以有别的拍法。

我以前的创作还是会延续一些过去的经验,但渐渐也觉得那可能是一些“陈规陋习”。之前拍东西比较概念化,没有真的进入人物,也没有观照能力。只有真的沉浸其中,才能拥有赋予普通事物意义的眼光——同样的细节,不同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可能只是浮于表面,有的就能看到深处,一场戏的意味会完全不同。

这次创作这部戏,我最受益的地方就是如何理解关系。所谓戏就是关系,不论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甚至物与物的关系,都是隐秘的,无数的故事也因此衍生出来。

创作者要能够感知其中的联系。当我们有能力看到事物的无数可能性,就可以在偶然里找到一个必然,再去赋予它意义,这就是我们的创作过程。

这部电影没有做结构上的设计,就是平铺直叙去讲述,我们拒绝用闪回,只用一个现实时空去呈现。我们在后期剪辑的时候有几十个版本,无数次细微地调整节奏,让事物的关联更加微妙。

有的电影是可以随便调整关系顺序的,可能都会形成意义,比如《低俗小说》,结构本身就是文本的一部分。我们这个电影则不然,它非常细密,一旦接错,哪怕事件可以接上,内在的情绪就不对了,它是一场心念的流动,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南方周末:刚才谈了这部电影和你之前作品的区别,那你觉得什么东西是你一直延续的?

蔡尚君:我想还是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吧,这个还是一脉相承的。

《人山人海》关于一个人如何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有我的批判和强烈的愤怒。《冰之下》则是一个人在随波逐流后身不由己的堕落。

对我来说,(因为)这些年的经历,不论是经济还是社会的变迁,很多感受都在裂变。我们有很多商业类型片、肥皂剧,也有不少综艺节目,它们可以为我们营造一种幻觉,一些安慰,但我觉得还是要有一种像外科手术那么精微,一碰浑身就能产生震颤剧痛的敏感,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电影《日掛中天》里的一场小事故,牵动两位主角本就脆弱的情绪。资料图

“他们关系的平衡坍塌了”

南方周末: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虽然是宋小女的故事,但整个走向其实非常不同。

蔡尚君:这部电影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个关于爱与牺牲、偿还和赎罪的道德故事。我们也曾经考虑过另外一个结局,就是美云想给自己一个惩罚的方式,她给自己来了一刀,男人最后还是上车走了。

我们在创作过程中,首先明确的一点是,希望最后呈现的是一个必然的东西。人物命运在过程中肯定有许多偶然性的选择,但当我们一点点去推演人物的处境和内心的变化后,她(他)要去做一个必然性的选择。《日掛中天》这个故事发生的前后事件不超过一个月,但是美云经历了好几次巨大的变故,有身体上的,有工作上的,也有情感上的,这些突然的遭遇打破了她生活的平衡。

电影的开头,36岁的美云遭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震荡,她发现自己又一次怀孕了,这就必然牵扯到孩子的父亲是谁;与此同时,她又偶然见到了自己最不想见到的一个男人,是她从前的情人吴葆树。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对美云来说一定是五味杂陈,牵扯出她内心最隐秘的东西,以及她过往的负罪感,她要如何去面对自己的过去,又要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活?

和吴葆树的纠葛中,牵扯到的是我们所说的道德命题,所以推演到最后实际上是美云如何认识她自己的问题。一个女人在这个阶段遭遇了非常密集的问题要去解决,但这些都是她过往生活的缩影,折射出她焦虑的不同侧面,尤其是她还带着对过往的愧疚。想要去释放也好,想要去放下也好,她最终采取了相对极端的方式,可是在那一刻,她是一定要有一个这样的出口的。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美云这样的女性?

蔡尚君:美云是一个现代的独立女性,她有自己独立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她也是一个有一定道德水准的人。

赎罪也好,偿还也好,都是无法量化的,道德感不是由法律去强制约束的,它是一个自我选择。它无关乎一个人必须如何做,因此也就有了双方去纠扯的可能。美云在最后的选择是重要的,这是她的一种无望的挣扎,也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

这个女人有她对世俗生活的勇敢,一直想要奔赴美好的生活,但是她又必然有脆弱和懦弱的部分,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样子,她其实承担不了那么多东西。我想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困境,也都需要在困境中寻求一个出口,我们把这个过程放大呈现出来了。

南方周末:那葆树对美云是什么样的心态?

蔡尚君:我觉得葆树其实是深爱着美云的,一定是这样,就像我在导演阐述里说的,牺牲是一种爱。电影的前史是这个男人替女友去坐牢了,可能基于一时的冲动,但这个冲动的前提必然是这个男人深爱着这个女人,他可能都没来得及深思这个行为意味着什么,以及这种“牺牲”所要付出的代价。我在生活中也有认识的人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试图去顶罪,结果几天就受不了,因为监狱里所承受的东西是之前没办法想象的。

所以葆树最初的想法一定是牺牲自己,让自己的女友幸福一点,相较于美云的懦弱,葆树的牺牲是利他的。我们说利他是一种大爱,但是具体到爱情又是自私的。

爱和爱情还是不太一样,爱情对于付出是渴望回馈的,它有一种交换的性质。葆树最初没有想到这一层,也没有细想自己将要付出的代价。美云也默认了他的付出,他们的关系就“既定”了——他们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契约。

这个男人所图的是什么?当然就是美云要在外面等着自己,定期来看望,他已经失去了5年的时光,让家庭和朋友失望,他就只剩下这样一个情感的依靠了。

美云在外面也等了一年,定期来看望,但微妙的变化也在产生,男人这时候可能发现自己把事情想简单了,当美云成为他生活的唯一支柱的时候,他们关系的平衡就坍塌了。当美云离开,男人就等于一脚踩空,自己的牺牲白白付出,一切没有意义了,所以他有愤恨,也有愤懑。

这种牺牲不是每个人可以轻易做到的,吴葆树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可能只有圣人才能不求回报,没有落差,没有痛苦。一般人也许两天就扛不住了,葆树还是坚持扛了下来,尽管他自己也说,在监狱里也想要去举报,但即使把美云弄进去,他也有包庇罪,还是出不去。

当他心生所求,善意就变成了恨,就变成了恶。善恶有时候是一体的。

辛芷蕾(左)和张颂文(右)在电影《日掛中天》里演绎道德纠葛。资料图

她是如此绝望地努力,渴望洗刷自己的罪

南方周末:你怎么理解美云和葆树的关系?

蔡尚君:美云最后可以说是——举刀是恶,但又有向善的决绝,可以说是“向善的一刀”。她隐藏这么多年,依然有罪在身,特别渴望能够去偿还,求得内心的解脱,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但是她始终求而不得。

这个女人有她的执念,你也可以说是自私,不管葆树是否接受,她都要偿还,想要清白做人,希望可以两清。他们也明白再也没有相爱的可能,可是当电梯突发事故,葆树还是奋不顾身救美云。

这一刻,葆树意识到自己还是爱着美云,但这种爱也让人感到害怕。葆树看美云的眼神冷冷的,哪怕电梯事件后,美云半夜叫住了他,想要说什么。他之前已经为感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所以不能再遭受这种痛苦了,如果还要继续和这个女人在一起,未来可能还是会重复痛苦的生活。

这些细微的地方,都是我们想要把握的。这两个人在各种无奈的循环中,都想要找一个出口:女人一直渴求原谅,当葆树不辞而别的时候,她害怕再也没有机会赎罪,那就要一辈子负罪前行。

美云挥刀是多义的,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去理解,每一种解读都是对的。有人说她是想把葆树留下,也有人说是她无法再承担,想要解脱……这些因素或许都在女人的内心,它们是复合的整体。

尽管美云举刀是恶意的,她却是向善向好的,想求得一个好的结果。从佛教角度来看,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是善举还是恶行,需要去看他(她)的发心。甚至,她如此绝望地努力,渴望洗刷自己的罪,我觉得也可以说是普通人的“壮举”。

南方周末:所以最后葆树到底有没有原谅美云?

蔡尚君:我觉得谈不上原谅,只能说他们在那一刻达成了相互的理解,那一刀是真的痛,他会感觉到一个能量。

我们在写剧本的时候,都会自己去试着演一下,在我们的设计上,这段应该是女人先跪下来,有一种求得原谅的姿态,男人是站着。张颂文演的葆树真的是超出了剧本的好,他演出了刀锋锐利刺进肉身的那种疼痛,他发出动物般的嘶吼,有不解,更有愤怒,他一把抓住美云的头,一下子抬起来,因为这时候美云已经没办法再看着他,只能是滑落在地,抱住他,但两个人都没有哭声。

辛芷蕾演的美云也泪流满面,在那里无声哭泣,完全的哽咽,这个四目相对的时刻,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但我觉得很难拍出来,但是两位演员都做到了,我非常感动,这一刻葆树看到了这个女人的难,也看到了她的苦,亦如自己。这么多年,两个人都过的是什么日子啊?这个女人在求什么呢?这一刻,因为虚弱,因为心墙的坍塌,他也慢慢地滑跪下来。

这一刀是一个物理连接,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分开这么多年,这是他们唯一一次的肌肤相亲,这中间虽然也有一些柔软的变化,但其实一直是割裂的关系。他的内心仿佛有了一堵墙垒在那里,还是没办法对美云说出原谅。但这种极致的连接后,他们抱在了一起,相拥而泣,此时心灵也深切地连接了。

结尾是开放的,葆树或许留下了,或许离开了,但经历了这样深刻的理解,即使这个男人走了,心境也和之前不一样了,这是我希望可以展现的部分。

这个电影关注的是生命中若干细微但重要的时刻,那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漫不经心,却又改变了我们命运的转变。这个电影里,我们没有设计特别大的戏剧情境改变人物,我们不想靠时间去推动故事,而是靠那些放大的日常,去凝视日常中不太会被看到的细节。在回顾自己过往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受到,原来在某一个时刻,一个眼神,一次沉默,甚至是一次转身,都可能会影响后面的人生,如果当初做了另外的选择,命运也会不一样。

至于未来他们会不会生活在一起,还是再次分别,这已经不重要了,有过这样一场相知就很好了,这是一个向善的努力,这对我个人来说,不失为一个温暖的、有希望的结局。

辛芷蕾在电影《日掛中天》里饰演一位在广州白云区卖女装的个体户。资料图

如果没有选对演员就是一个灾难

南方周末:你当时是怎么指导两个演员演出这样的状态?

蔡尚君:我在现场是不需要讲戏的,对于好的演员来说,我们对齐了所有的东西,其他都是自然而然。我们完全没有彩排,一旦排练就失去了真实的情感,技巧的成分就多了。

剧本写得非常细,人物的动作都标注出来了,所以电影的拍摄完全是照着电影剧本进行的,没有大的改动,拍摄尽量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拍,让演员更好地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逐步进入情境,事后的剪辑只是拿掉了一些过场戏。

演员们都是相互给予的,最后高潮戏的呈现就是如此,演员的个人魅力完全发挥出来,他们的表演是大于技巧的,演出了下意识的生理反应。

我还记得辛芷蕾挥刀后,身心仿佛被掏空一般,一下子就瘫倒了,我看到这个状态,就赶紧说今天就到这里吧。张颂文本来第二天要走,他其实已经要杀青了,但是我说:“不行,您今天是走不成了。”我们所有的戏都是为这场做铺垫,没有前面缓慢的日常,就没有积攒能量的结尾,如果没有最后一刻的效果,这部电影就失败了,于是他就改签了机票。那天晚上他给我发微信,说这样的表演对演员情绪消耗太大,根本演不了几次。我也知道这一点,尤其是第二天我们拍完这场戏,还要立刻赶去两小时车程之外的番禺拍另外一场戏,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

这种戏是没有办法预演的,我一开始就想好了,最后需要美云呈现一张绝对不容置疑的脸,如果最后这张脸不成立,那电影的能量就没有到。

第二天,我一见到辛芷蕾就问她:“美云,休息好了吗?”她说:“导演没问题,我休息好了,咱们来!”

我现在想想还是很感动,她憋了大概十分钟去沉溺其中,调动了所有的情感,当张颂文咔地抬起她的头,发出一声嘶吼,她也发出一声嘶吼。因为现场特别嘈杂,我都是后来在剪辑台上才听到他们的声音,真的是太好了。他们回归到两个动物之间的交流一般,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接着辛芷蕾泪流满面,给出一个渴求的眼神,与此同时,我在逆光中看见张颂文眼里也有一大颗眼泪。和好的演员合作是幸福的,如果没有选对演员,这场戏就是一个灾难了,幸运的是,他们两人真的沉浸到人物之中。

南方周末:《日掛中天》是你第一次将核心聚焦在一个女性的身上,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蔡尚君:这并不是说我想要刻意迎合现在的女性主义潮流,主要还是从创作出发,我们原来也试过一个男性视角的版本,但觉得不好,因为我们觉得美云才是这种“牺牲之爱”的承受者,也是将葆树生活改变的施予者。所以我们决定用女性的视角,从美云的情绪展开这个故事,这样也更加纯粹。

南方周末:在你和女性编剧的合作中,有没有对女性产生一些不一样的认识?

蔡尚君:肯定有,我常常觉得自己作为男性创作者的共情力是不如女性的,韩念锦在很多地方都更敏锐,她天然地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给予我很多启示。

南方周末:这部电影为什么选择在广州拍摄?

蔡尚君:我从一开始就希望这个故事发生在闷热的南方夏天,要有强烈的阳光。而且广州是有烟火气的一个城市,在我这代人成长的过程中,最能够引领时代风气的一个城市,不论是时尚还是音乐,很多流行的东西都是从广东传播到内地的。我们设计的美云这个人物是做服装生意的,那她最好就是待在广州,这是服装行业前沿的地方。另外,广州有传统的东西,也有现代的东西,还能找到两者的中间地带,是一个在时间感上有过渡的地方。

南方周末:是选了广州才有了粤剧《紫钗记》中的那句唱词,才有了“日掛中天”这个名字?

蔡尚君:对,是这样的,我们在筹备的时候找了很多粤剧,也找了很多粤语的流行歌,都没有很合适的。后来韩念锦看到粤剧《紫钗记》有一段唱词很符合我们电影的意味,暗合了我们想要讲述小人物被暴晒的故事,所以从“日掛中天格外红,月缺终须有弥缝”这句中提取了“日掛中天”四个字。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日掛中天 蔡尚君 辛芷蕾 张颂文 中国电影 道德困境 爱与牺牲 The Sun Hangs High Cai Shangjun Xin Zhilei Zhang Songwen Chinese Cinema Moral Dilemma Love and Sacrific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