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免密支付提升了用户体验,但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服务主体和用户发出倡议。支付服务主体需加强业务安全管理,严格用户身份审核,确保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审慎为老年人开通免密支付,并根据商户情况设置交易限额。同时,利用技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及时拦截异常交易。协会提示用户增强安全意识,加强设备和账号防护,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并定期检查免密支付签约情况,防范资金损失。
🛡️ **加强支付服务主体安全管理**:支付服务主体应严格审核用户身份信息,确保用户在开通免密支付时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杜绝默认开通。特别要审慎评估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并以显著方式展示业务核心条款。同时,根据商户经营情况和风险信息,合理确定免密支付的开通范围并设置交易限额,利用技术手段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及时拦截异常交易,防范用户资金损失。
⚠️ **用户需提高安全意识**:广大用户应强化手机设备和账号的安全防护,例如启用双重验证或定期更换密码。同时,要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警惕营销陷阱,避免在公共设备上留存支付信息。用户还应定期检查免密支付的签约情况,关注交易提醒,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冻结或关停账户,以保障个人资金安全。
⚖️ **平衡便利性与安全性**:免密支付在提升交易效率和用户体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安全风险。通过支付服务主体的精细化管理和用户的安全意识提升,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在享受便捷支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资金安全,实现便利与安全的平衡发展。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人都打开了App的免密支付,小额订单无需密码就能结算,大幅缩短交易时间,提升了用户支付体验。但部分支付服务主体在业务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一些用户也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

日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文,向支付服务主体、广大用户发出倡议。
该协会提到,支付服务主体应进一步加强“免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
在用户开通环节,严格审核用户身份信息,通过显著页面完成用户开通意愿确认以及“免密支付”协议签订,杜绝默认开通行为,充分保证用户开通“免密支付”业务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全面评估老年人的风险偏好和业务承受能力,以显著方式展示业务核心条款,审慎为老年人开通“免密支付”功能。
此外,根据商户经营情况、业务场景、风险信息等合理确定“免密支付”商户开通范围,避免为高风险商户开通“免密支付”服务。
结合经营特征等情况,针对性设置商户“免密支付”交易限额。
同时,通过风险模型搭建、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当用户的交易模式与日常消费习惯发生不符等异常情况时,及时进行拦截或二次验证,防范用户资金损失风险。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还提示用户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一是强化手机设备和账号安全防护,可通过启用双重验证或定期更换密码等方式提高安全防护水平;
二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警惕营销陷阱,避免在公共设备留存支付信息;
三是定期检查免密支付签约情况,关注交易提醒,发现异常及时冻结或关停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