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11月12日 09:10
教培机构如何避免侵权风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聚焦教培机构在日常运营中常遇到的版权侵权问题,通过真实案例揭示了“赠送不构成侵权”、“部分引用属于合理使用”以及“销量少获利少赔偿少”等常见误区。文章详细阐述了教学与宣传配图、网课与视频素材、内部学习资料等三大高危场景下的侵权风险。为帮助机构规避风险,文章提出了三步走策略:厘清授权逻辑,找准权利主体;建立“素材台账”,妥善保存授权证据;以及规范处理侵权投诉。强调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合规是教培机构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 **识别侵权误区,认清“红线”所在:** 文章通过北京K12机构因售卖盗版教辅被判赔25万、上海会计机构赠送电子手册被判赔5万、广西卖家获利184元却被判赔3万的案例,揭示了“赠送不侵权”、“合理引用”和“获利少不赔偿”的普遍误解。强调未经许可的复制、发行或商业性使用,无论是否盈利,都构成侵权。

⚠️ **警惕隐蔽高危场景,防范“暗雷”:** 除了直接售卖盗版,教学与宣传配图(商用与非商用界限模糊)、网课与视频素材(课堂教学与信息网络传播的区别)以及内部学习资料(纸质书购买权不等于电子版权)是教培机构易忽视的侵权“暗雷”。AI生成图片也可能因训练数据或风格相似引发风险。

🛡️ **三步走策略,构建合规体系:** 机构应通过厘清授权逻辑,找准权利主体,与出版社、图库、版权方签订书面协议;建立“素材台账”,详细记录素材信息、授权情况及证据,作为有力凭证;并规范处理侵权投诉,核实真伪、立即下架、积极协商或应诉,以主动纠正的态度减轻过错。

文 | 众桓法律服务

“才挣184块钱,却赔了3万?”“只赠送免费资料包,怎么也被判侵权?”,众桓在翻看国家版权局及各地方法院发布的案例时,发现几起典型的教培侵权案例。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些真实案例,把埋在教培机构日常操作里的“知产红线”摘出来。并以此为戒,展开聊聊机构应该怎么“走”,才能避免踩中红线,误入雷区。

01 你以为的小事,往往“红线”萦绕

去年下旬,北京某K12机构没拿到授权,就从网上搜集了一百多种中小学教辅电子书,包装成“提分资料包”售卖,最终判赔25万元,公开道歉并销毁所有文件;同期,上海某会计培训机构,在直播间赠送电子手册,分文未取,被法院判赔5万元;日前,广西一卖家,在二手平台销售盗版餐饮课程,总获利仅184元,最终付出3万元的代价。这些看似“省成本”的操作,却藏着三个行业的雷区。

雷区一——“赠送,不构成侵权”

“资料免费扫码即送”几乎是教培机构引流获客的标配,但上海某会计培训机构的教训则实打实地告诉我们——免费的可能更贵!该机构直播卖课时,把别人的《会计做账速查手册》做成电子版当赠品,辩称“没单独收费”,结果被法院判赔5万元。

须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里从来没把盈利当成侵权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牟取暴利,还是赔本赚吆喝,只要未经许可将资料复制、发行,就侵犯了作者的专有权利。北京机构是直接售卖,上海机构是捆绑赠送,两者殊途同归,都是未经授权的商业性使用,免费≠免罪金牌。

雷区二——“部分引用,属于合理使用”

“我没全抄,就摘了重点章节拼了个资料包”。但节选不等于合法,法律里的“合理使用”有严格边界,比如课堂上临时复印1页给学生做题,可能没问题。但把十几本教辅的核心内容拆出来汇编成所谓的“独家资料”,就会因“实质性替代原作品”构成侵权。

上海案件中,原告的手册虽然参考了公开会计准则,但章节编排、图文搭配等独创性内容,属于受保护的“汇编作品”。即使只抄了其中一部分,只要核心框架和内容一致,同样算侵权。北京机构一次性侵权148种图书,将这种“节选式抄袭”的法律风险推向了极致。

雷区三——“销量小,获利少,赔不了多少”

广西的案例彻底颠覆了“小打小闹无伤大雅”的侥幸心理。当事人通过某二手平台销售盗版餐饮教学视频,累计获利仅184.26元,最终却被判赔3万元。

这正是侵权赔偿的关键逻辑——金额不单纯按侵权方的盈利算,而是看版权方的损失、作品价值和侵权情节。法官在裁量法定赔偿金额时,会综合考量作品的类型和市场价值、侵权行为的性质和规模、侵权人的主观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持续时间,以及制止侵权行为的合理开支等因素。北京机构之所以赔25万,一是侵权规模大(涉案上百种图书),二是主观恶意明显(专门打包售卖)。

02 冰山之下:比盗版更隐蔽的三大高危场景

上述侵权雷区只是冰山一角,如果说直接售卖盗版是看得见的“明雷”,那么在日常教学和市场推广中,还潜藏着更多不易察觉的“暗雷”。

1. 教学与宣传配图:“网上搜的免费图片,怎么会侵权?”

美术老师找插画做课件、招生办用图片做海报,大多习惯百度随便搜。但去年深圳一家机构就栽了跟头——用了某图库标着“免费”的插画做招生简章,被摄影师起诉索赔。

问题出在商用和非商用的区别上。很多图库的免费只限于个人学习,一旦用于招生宣传、课程包装等商业场景,就必须拿商用授权。哪怕是AI生成的图片也不保险——如果AI训练数据里有盗版素材,或者生成的内容和某画师风格高度相似,依旧可能惹上麻烦。

2. 网课与视频素材:“截影视片段当案例,也算侵权?”

语文老师讲名著截取电视剧片段,历史老师用纪录片片段辅助教学,如果仅在线下课堂内部播放,篇幅不长且不公开传播,大概率算合理使用。但若将其剪辑嵌入在线课程,上传至视频平台或APP供学员随时点播,或在社群公然分享,行为性质就从“课堂教学”转变为“信息网络传播”,必须获得相应授权。

此前有机构把《中国通史》的片段剪进历史网课,虽注明了来源,但还是被版权方投诉下架。因为纪录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制作方所有,教学目的并不能豁免公开传播的授权义务。

3. 内部学习资料:“买正版纸质书,扫描发给学员总可以吧?”

“我花钱买了正版教辅,扫描成PDF发群里让学生打印,这总没问题吧?”,答案还真不一定。纸质书的购买权不等于电子版权,除非出版社明确允许“纸质转电子”,否则任何未经许可的扫描、复印、传播的行为,都直接侵犯了出版社的复制权。

上海曾有家长将培训机构私自扫描分发的电子教辅举报至出版社,最终机构不仅被要求全数追回电子文件,还向出版社支付了不菲的赔偿。即便此举完全免费,且范围仅限内部学员,但侵权的本质并未改变。

03 避坑3步走,不花大钱做好合规

面对无处不在的版权风险,中小机构是否只能望而却步,或投入巨资?实则不然,做好这三步,花小钱也能避开侵权雷区。

第①步:厘清授权逻辑,找准权利主体

用素材前先问自己:“这东西是谁的?谁能给我授权?” 

第②步:建立“素材台账”,把授权证据存好

很多机构侵权后拿不出授权证明,就是因为素材来源混乱。建个简单的台账,记清以下三件事,万一“过河拆桥”或恶意投诉,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第③步:遇到投诉别慌,按流程处理

如若收到侵权通知,切忌惊慌失措,规范应对流程。

结语

上述这些案例,本质都是因版权意识淡薄乃至漠视所交的“学费”。教培行业已经步入“内容为王”的下半场,优质、原创和合规,才是驱动机构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今天守住内容使用的法律红线,就是守住机构未来发展的生命线。

主要参考资料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教培机构 版权侵权 知识产权 合规经营 法律风险 教育行业 内容保护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liance Legal Risks Education Industry Content Protec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