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来 11月12日 00:17
有人与无人机编队作战,开启空战新模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中国空军在有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方面的最新进展。文中重点介绍了歼-16、歼-20及攻击-11无人机组成的“三机编队”,并分析了这种新模式的作战优势,特别是攻击-11无人机凭借隐身性能前出攻击,以及歼-16或歼-20S作为指挥飞机的角色。文章还对比了中美在无人机指挥技术上的不同路径,并对攻击-11无人机的性能、气动布局、隐身设计以及未来发展潜力进行了详细解读,包括其在武器挂载、作战半径、隐身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文中还提及了无人机技术可能对未来战斗机市场带来的变革,以及中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可能实现的跨代领先。

🚀 **有人与无人机编队作战的创新实践**:文章详述了歼-16、歼-20及攻击-11无人机组成的“三机编队”的首次实战化应用,标志着中国在有人无人协同作战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这种编队模式下,攻击-11无人机利用其隐身优势前出执行侦察或攻击任务,而有人机则扮演指挥或掩护角色,极大地提升了作战效能和态势感知能力。

💡 **攻击-11无人机的关键性能与设计亮点**:攻击-11作为一款隐身攻击无人机,拥有约1.2吨的武器挂载能力,可携带反舰导弹或精确制导炸弹,作战半径可达1500公里。其气动设计强调前向隐身,虽然牺牲了一定的高迎角性能,但凭借隐身优势和低廉的成本,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和实用性远超预期,被视为一种非核战略威慑武器。

🦅 **技术跨代与未来发展方向**:文章指出,中国在隐身无人机技术上实现了跨代领先,甚至早于有人六代战斗机服役。这种发展将极大地扩展战斗机市场,并可能通过为枭龙、歼-10CE等外贸型号配备无人机协同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军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文章也探讨了无人机在电磁干扰下的通讯稳定性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舰载型号和更高级别的无人机技术。

🛠️ **气动设计与工程优化**:对攻击-11尾部舵面、喷口设计、起落架以及机头EOTS系统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其在提升控制能力、优化隐身效果和适应未来舰载化需求方面的工程考量。例如,新增的尾部舵面是为了弥补原始设计在俯仰控制上的不足,而加长的起落架舱门则为舰载型号预留了空间。这些细节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在设计优化和技术迭代上的精益求精。

原创 大水来 2025-11-11 19:19 云南

攻击11和有人战斗机组队出门

今天天晴,舒服得很,出去外面走走,喝喝茶,聊聊天,扯淡差不多了,回家吃饭,慢慢写稿,一点点来。

喝茶需要人多,人气旺就有精神头,一个人喝茶,就是寡淡寡淡的。

野兽模式的歼10战斗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想不到,我们的空优开始不用它了,大部分任务开始转向对地攻击,挂载空地导弹,精确制导炸弹,或者别的武器出击,目前装备数量太大,不可能全部淘汰,未来会不会大量退役外销,也很难说。

某些单位的歼10A都开始退了,现在居然还有歼7在飞,甲方装穷要钱的套路越来越难看和离谱了

假如无人机技术进展顺利,这个进程可能会加快。

好了,今天看到的就是歼16,歼20,攻击11无人机的组团打怪,还是全世界第一次,作战部队有人无人机编队干活,这个进度领先了全世界,很好,继续努力。

大家都知道,歼16和歼20以及攻击11组队,最大的变化就是攻击11凭借良好的隐身性能前出,近距离对敌人目标发动攻击,指挥飞机目前有两款,一款是歼16战斗机,前后座的后座指挥,还有一种就是歼20S战斗机。

图上的三机编队,大体还是歼16战斗机后座指挥无人机,单座的歼20A提供掩护,目前来看,单座型号应该没有指挥无人机功能,指挥无人机的型号专属歼20S,也不排除未来人工智能技术高度发展,单座的歼20战斗机也升级一把,飞行员随便动动嘴,指头点一下就可以完成指挥和攻击命令。

同样的任务,为了省钱,美国人强行给单座的F35ABC加码,提升通讯指挥能力,给单座战斗机完成飞行任务之外,还要独立完成无人机的指挥工作,这个难度有点大,工作量也比较饱和,不知道最后他们如何解决,F35战斗机项目代价太大,他们也舍不得改进出双座型号,然后,事情就这么卡死了。

攻击11的基本性能,大约是5吨无加力推力的涡扇13发动机(技术来自于俄罗斯RD-93发动机,枭龙战斗机同款,取消了加力燃烧室),飞机最大起飞重量有很多说法,有12吨的,有15吨的,没有定论,但是也大体能看出,该机两个弹仓,可以塞1-1.2吨的武器,比如两发反舰导弹,两个重磅炸弹,JDAM或则激光制导炸弹,也可以换8发SDB,作战半径估计能到1500km的水平(这个水平和苏27家族战斗机挂载4发空空导弹满油差不多),能全程陪伴歼11/歼16家族一起活动,假如是侦察任务,估计能更远一些。

看着数据好像一般,但是隐身状态的攻击能力,几乎等同于歼20或者F35战斗机的一半了,而且无人机价格非常便宜,不怕损失,隐身更强,实用更广。

这是前几年阅兵展出的攻击11无人机模型,那时候攻击还没有彻底完成尾部改造,这是完美的外形,也是全世界服役的第一架隐身攻击无人机,本来这个荣誉应该属于美国海空军,但是他们开了个好头,然后就抽风一般砍了项目,最近30年,虽然是冷战后时代,马放南山,但是美国军用航空是不断的上研究项目,但是也不断的砍项目,有前景代表发展方向的很多,几乎都被砍光了

10年之后,我们沿着美国人走了一半的路高速前进,而且还不止隐身的无人机攻击机,隐身的无人机战斗机都搞定了,还是2款,专门虐敌人先进战斗机的,不管是隐身还是非隐身一视同仁的虐。

我们的六代隐身无人机战斗机服役,早于有人六代隐身战斗机,这是比较好玩的,也是无人机技术第一次领先有人机技术,现在变成了456代有人战斗机和六代无人机共存的时代,假如这个路子打通了,未来我们的战斗机市场还会大幅度扩展。

比如给枭龙或者歼10CE战斗机增加配套的无人机技术,配合国产外贸型号的无人战斗机,无人攻击机,一定卖得火爆,不怕挨打,不怕击落,而且尺度小,价格低,隐身容易做的更完美,实际更难被发现和击落,从这个角度而言,隐身战斗机/无人机实际上也变成了一种非核的战略威慑武器,单向殴打对手,真是 人间快事。

枭龙战斗机的4批次,估计增加无人机协同作战能力是核心,外销的话,最早协同的,最合适是翼龙2,翼龙10这些非隐身无人机,后续估计会放开隐身攻击无人机,最后才放开隐身战斗无人机,这个过程不会那么快,估计要等我们大事完成之后才可能,到时候,中制飞机体系,就很离谱了,性能好,实战强,价格还便宜,威慑力还大。

这是攻击11的俯视图。这个角度看,机翼前缘后掠角非常大,估计到60度水平,也能看出极端强调前向大锥角隐身,侧面和尾部隐身做的也比较好,我们放大一些看细节。

从气动布局来看,最早还是美国人搞得路子,攻击11总体还是延续了他们的思路,脊背进气,但是进气道之前的机头很短,之前美国人说过,脊背进气常态只能保证12度迎角正常飞行,我们这个飞机的进气道前方机头很短,大迎角干扰较小,可以迎角范围会稍微大一点,或许能到15度,但是远远到不了正常战斗机的侧面进气,或者腹部进气的30度水平。

这也是有得有失,隐身好了,但是大迎角性能就丢了,做不到双全。

进气道有红色盖子,机头尖端有个红色帽子(估计是防止撞人,类似老歼7战斗机的1米空速管地面停放就向上翘起来30度一般),机身两个侧面还有四个红绸字,好像 4个气流传感器,或者别的,贴红条就是注意不要搞坏了。

脊背也很有意思,有个L型箭头,不知道啥意思,估计是排气口,还是啥,但是脊背和机翼上,就有不寻常的4个暗灰色军徽,脊背2,机翼2,搞得有点过于密集了。

脊背别的地方看不到啥特别突出的东西,但是从正常而言,该机存在最大的短板,那就是缺少空中加油能力,假如未来进一步的话,脊背还得加一个空中加油口,或者可收放的空中加油管(这个适配目前中国的三款空中加油机,轰油6,运油20,和伊尔78),直接借用苏-30战斗机的加油管就行了,不过无人机空中加油还是一件麻烦事,美国人用黄貂鱼无人机搞定了F-18EF,F-35还有E-2D预警机,我们的型号估计也很快到来。

总体来看,脊背的花纹还是边缘亮,中间灰暗,这个角度来看,也会莫名其妙有一种强行增加前缘缝翼或者襟翼的冲动。

这是该机第一次公布尾部高清俯视图,能看清尾部舵面喷口翼尖等结构,先看翼尖,经过了切角,高速飞行比较好,然后就是内侧两对襟副翼,内侧长外侧窄,内侧估计主要用于襟翼作用,外侧估计是单独的滚转副翼,降低飞控的设计难度,但是该机也有一些完全不同的亮点,那就是突然增加的尾部襟副翼。

尖锥型的喷口上罩,深黑色,耐高温材料,下面还有一个矩形的开口,估计是设备检查口盖,好像也有边缘锯齿设计,左右两侧还有2个黑点,估计是尾部航行灯还是啥。

尾部尖锥喷口外侧,多了一对舵面,这个舵面最早是不存在的,舵面上下边缘和临近的固定结构都有明显的切角痕迹,这是舵面雷达隐身的特别设计。

这个角度来看,尾喷口的舵面位置最靠后,但是舵面宽度不是很大,增加舵面能提升控制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原有的增升装置存在一些能力缺陷,不可能通过舵面角度增加或者软件重构完全弥补,不得不重新增加舵面来改善,从舵面的尺寸来看,估计差得也不算特别多,但是也不少,正好逼着设计师不得不增加气动舵面来解决。

就目前能看到的增加这一堆舵面来说,可以算是飞翼隐身无人机第一架,要采用这个东西,首选想到的就是原始设计的俯仰控制性能很差,需要另外增加舵面增强机头俯仰控制能力,而且这一对舵面还在机身的最后,增大了力臂,这里或许也可以猜想,之前的构型,在最大起飞重量(满油满弹),外加特殊地形和气候(高温高原等)的组合下,存在起飞或者抬头比较难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才能迫使设计开动脑子,折腾增升装置,修改气动和结构,一点点摸索。

这是起飞状态的高清侧后方大图,可以看到很多细节,首先从整体来说,该机的起飞角度并不大,和正常的民航客机类似,也可以算是一种敌机动飞机,估计最大过载在3G左右,可以节省飞机结构重量和操纵功率,对于不需要空战格斗的无人机,过载搞得再大也是浪费。

然后就是细节。

外侧的副翼是开裂状态,开裂用于增加飞机的横向稳定性,替代常规飞机的垂尾,类似的设计,在成都的歼36也可以明显看到,这种设计最早来自于美国B2隐身轰炸机,认真学习,达者为先。

我们能看到尖锥型的上下尾喷口,下喷口向后延伸长度是上喷口的3倍左右,这种设计增加了通气周长,而且上喷口有个很大的锥角,增加了冷热气流混合长度,是一种很典型的喷口快速降温设计。

现在的疑问在于,尾喷口内部,会不会学B2搞了一个S型喷口,保证尾部的敌机雷达波不能直接照射到发动机的燃烧室结构形成强烈反射,还是继续直喷模式,防止过大的S弯造成推力损失,获取更好的推力,更快的速度。

从整个隐身无人机的设计哲学来看,这种速度和机动性都比较弱的飞机,还是全力以赴搞隐身会比较合理,俄罗斯老专家莽了几十年,最近几年,也不得不放下自尊,在隐身无人机上开始搞这些套路。

我们也能看到,该机的尾部新增加舵面,有个比较小的下偏角,这个状态下,应该是增加飞机的升力。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飞机的前后起落架,还有起落架舱门,舱门都是经过剪切的,前起落架还采用了双轮设计,这也便于增加尺寸,或者改上舰,主起落架向前外收起,舱门一共两片,前起落架向前收起,舱门好像是双开模式。

这里有个比较稀奇的地方,那就是机翼尖端前后有2个白色部分,不知道是不是特殊的雷达电子战系统,翼尖灯很清楚,特别注意,机身机身很光滑,没有凸起的东西,通讯导航这些天线都变贴面设计了,最早批量的产品都在歼20上率先使用,该机首飞时间很早,但是服役时间比较晚,也可能是该机的定位不是那么高,最近几十年,有人三代机是当之无愧的C位老大,别人型号都靠边站,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这个C位会快速向无人机运动。

这里可以看到超长的机头EOTS系统,该系统的尺寸估计和歼20或者歼35战斗机的类似,估计也是直接借用过来,不搞单独一套。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该机的前起落架舱门超长,比起落架更长一些,理论上可以安置更长的起落架,这也或许是设计师刻意为之,用于提供未来舰载型号的空间,不用为了点长度搞得鸡飞狗跳的。

现在就一个疑问,该机的机头尺寸不是很大,但是也不应该完全留空,可以塞个小尺寸的ASEA雷达,能看50-60km应该不难,实用下会不会安装,很难说,还是甲方觉得依靠光电系统吃饭就行了,做一个无人版本的单发F117就可以了。

现在关键问题是,在强调强烈电磁干扰情况下,无人机的通讯系统会不会崩,假如崩了,该机会不会直接坠机,按照最近些年无人机的发展趋势来看,估计也大概率会采用民用多轴无人机的设计逻辑,控制失联后XX秒内,无人机应该先维持原有位置附近转悠,等待一段时间后还没有得到解决,估计会执行自动程序,自动飞回设置的安全位置,那就是设定好的某机场。

最近些年,大家看腻了国产飞翼无人机,但是也要注意,虽然我们实用型号很多,但是并不代表飞翼无人机是白菜,难度还是有的,比如横向稳定性。

最近看到的某机试飞,大家就很神奇的发现,居然有垂尾!现在还有垂尾!这也可以可以证明,设计师没有完全掌握飞翼的技术,不是所有的飞翼,都是完美的。

垂尾好像就是安装在这2卡槽里面,很有可能的是,先用垂尾保证安全飞一下试试,折腾的比较好了,然后再拆垂尾,这种分两步走的策略,也有可取之处,也是前几年珠海出现了很多带倾斜双垂尾的飞翼无人机的原因。

一步登天是相当有难度的,美国的30年代的XB-35,XB-49,到90年代的B2,前后间隔了半个世纪,跨时代的新技术,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有点头疼。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无人机 有人无人协同 攻击-11 歼-16 歼-20 空战 隐身技术 中国空军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Manned-Unmanned Teaming WZ-11 J-16 J-20 Air Combat Stealth Technology Chinese Air Forc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