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许多人认同这个比喻:婚姻好比一间微型创业公司,创业时靠爱发电,业绩优异时蜜里调油,上市后却难免为争夺控股权而反目,露出狰狞的一面。2025年的《玫瑰》(The Roses)呈现的正是一场发生在卧榻之侧的恶意收购:当爱情的资产负债表彻底失衡,剩下的便是对剩余价值——那点可怜的自尊与体面的惨烈清算。电影精准捕捉了这种日常情景里的惊心动魄,它将一段关系从相爱到相杀的过程,拍成了一场关于自我价值存亡的战争。充满张力的剧情,佐之以英国人特有的毒舌幽默,一出婚姻好戏即将上演。
文|Eloise Ji
如果用婚姻有限公司的视角打开这个故事:创业期,建筑师西奥(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饰)与厨师艾薇(奥利维娅·科尔曼 饰)初次邂逅便惊雷勾动地火,迅速结为伴侣,前往美国加州北部。作为“婚姻联合创始人”,他俩志同道合,智力对等,激情四射。西奥是那个能用线条定义城市天际线的明星建筑师,而艾薇操持家务与孩子,将才华挥洒于厨房,为家庭烤制出西奥博物馆造型的精致蛋糕,用料扎实、口感甜蜜,一如彼时的婚姻状态,稳定且不乏激情,为旁人所艳羡。
风头正劲的西奥为支持艾薇开餐厅实现个人价值,注入了一笔关键的“天使投资”。这原本是婚姻合伙人间慷慨的相互成全,却未曾想,成了公司控制权旁落的开端:西奥耗尽毕生心血建造的博物馆,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轰然倒塌,职业生涯随之破产;宿命般地,艾薇本不起眼的餐厅,却因同一场雨迎来避雨的食评人,收获盛赞,事业从此起飞。
由此,婚姻公司核心业务彻底转移,权力结构实现反转。艾薇成为满世界飞的家庭经济支柱,西奥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为家庭煮夫,只得将成就感寄托在陪伴孩子上。当西奥小心翼翼提出重返职场,被一句质问打回来:“你能找到工作吗?”在已成为权力拥有者的艾薇听来,这个提议无异于一场婚姻公司的内部政变。孩子成了双方价值的重要衡量指标。西奥试图在家庭内部重构建筑式的稳定秩序:天天带孩子们跑步健身,训练强度几近军事化,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下,俩人十几岁就获得顶尖大学的奖学金;艾薇则因与孩子的疏远,将西奥的付出视为一种孤立策略。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西奥的旧身份(建
筑师)难以复活,而新身份
(奶爸)却未被艾薇真正看见和认可。他渴望的是一句“你把孩子教育得很好”,而艾薇给出的,却是对他社会性无能的提醒。曾经无话不谈的“灵魂伴侣”,虽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像两座无法接受彼此信号的孤岛,双方的每一次靠近与示好的尝试都变成了互相伤害。
电影里有一幕极具象征意义:西奥在海边参与救助了一头搁浅的鲸鱼,但这件事他没有告诉艾薇,沉默而悲伤的巨鲸象征着他俩之间难以弥合的情感空洞。一段关系失去了基本的分享冲动,已然形同行尸走肉。
当爱与理解消失,愿景变成了“我的价值如何在你之上存续”,婚姻公司不可避免滑向溃败。剑拔弩张的重组清算期开始了:那栋艾薇出资、西奥设计的房子,成了核心争议资产,双方为此不惜当着亲朋好友的面相互咒骂拆台、毁灭对方的心爱之物,将温馨的小家破坏得面目全非。他们用极端的方式,试图通过否定对方的一切,来确认自身那摇摇欲坠的存在价值。
然而,正是在这场将一切外在符号(身份、事业、财产)都燃烧殆尽的对抗后,一种诡异的和谐诞生了。在最终的争吵中,他们吐露心声,在卧室相拥,浑然不知被砸坏的炉灶飘出泄漏的天然气。影片最后的画面旋即变成一片空白,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结局,这段婚姻关系是彻底终结,还是涅槃重生,每个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一部描摹婚姻系统工程中复杂人性的电影,离不开男女主细腻的表演。有趣的是,电影刚开始我没看出来两位有什么化学反应,那些恩爱场景甚至显得有些诡异,但这种有意为之的疏离和错位感,恰恰成了影片的精妙伏笔。随着剧情推进,当婚姻展现出不和谐的苗头,这对主演的CP感才真正爆发。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奥利维娅·科尔曼都是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英国演员。本尼凭借《神探夏洛克》《奇异博士》《模仿游戏》《梅尔罗斯》等佳作,收获艺术与商业的双重认可,他最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可以如此概括:A面是夏洛克式的孤高天才,B面是一反有毒男性气概的细腻脆弱。他擅长以复杂长难句的话痨与毒舌叫对方哑口无言,更习惯用紧绷的理智来掩饰汹涌的情感。另一位主演科尔曼外表亲切,给观众的感觉也很谦逊真诚,甚至有些笨拙。这 “非明星”的气场,让她既可以是《宠儿》里乖张、脆弱又充满权力欲的女王,也可以是《伦敦生活》中让人恨得牙根痒痒的难搞后妈。
讲真,本尼“怪癖天才”的银幕人设过于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多人忽略了他对细腻情感的驾驭能力。这部电影里他终于得到充分发挥,演出了西奥从明星建筑师到带娃奶爸的失落、不甘与男性自尊的挣扎。他的压抑是内敛的,体现在躲闪的眼神、退缩的肢体语言,和重创过后难以恢复的木然神情里。当他反复观看那支崩溃于暴雨之夜的鬼畜视频,绝望的湛蓝双眸充盈着将滴欲滴的泪水,形成了一种惨烈又好笑的喜剧反差。
科尔曼则演出了艾薇对名利的渴望、成功光环下的疲惫和愧疚,以及作为母亲被“边缘化”的焦虑,强势外表下包含着复杂的情感层次。她在名厨邀约的派对上尽情享乐,喝得醉醺醺才回酒店,无视西奥的失意和抱怨。回程的飞机上,她意识到自己的不周,小心翼翼盯着伴侣的反应,愧疚的情绪在同一间洗手间爆发。尽管如此,她也明确表示不愿换回原来的贤内助位置:“身为女性主义者,我不能;身为喜欢被人崇拜的工作狂,我做不到”。简言之,男女主都不是脸谱化的好人与坏人,而是两个陷入系统困境、值得同情却各有缺陷的个体。
在影片后半段,当婚姻进入纷争阶段,特有的英式毒舌让人闪回《神探夏洛克》和《伦敦生活》,各种好笑乃至下作的攻击手段依次登场,令人咂舌且目不转睛……这种抓马又腹黑的剧情设置和英式幽默相得益彰,既平衡了故事的突兀感,又将主演之间的火花点燃得淋漓尽致。当他们中断爱与理解的尝试向彼此开战,那种针锋相对的绝望感恰恰成就了电影最黑色幽默、最令人窒息的表演。2025年版《玫瑰》的前身是1989年的电影《玫瑰战争》(由Michael Douglas和Kathleen Turner主演),从The War of Roses变成The Roses,点明婚姻战场已从争夺物质城池的明枪,转为侵蚀个体价值的暗箭。人物动机的演变,揭示了时代价值的转向:老版的主人公奥利弗(律师)与芭芭拉(主妇)设定偏向传统的养家者与持家者,冲突的起点是芭芭拉自我意识的觉醒——发现自制鹅肝酱广受欢迎,由此引发一场“主妇寻找自我价值”的婚姻内战;新版的主人公西奥(建筑师)和艾薇(厨师)都是创造者,他们的战争始于角色互换后的心理失衡,反映了当代婚姻对伙伴关系更高维度的要求:我们不仅是爱人,更得是能接受彼此动态变化的盟友。
“战场”的转移则标志着冲突本质的升级:老版诞生于80年代的消费主义顶峰期,“战场”是那栋具体的房子,它关乎阶级、品味与一生积蓄,是纯粹的财产争夺战。整部电影的画面浸润在中产格调的暗色中,为这场资本战争蒙上肃杀的阴影。新版的核心争议资产依然是房子,但象征意义变成关系中的话语权与价值认可。它聚焦于自我实现的焦虑、事业落差带来的心理失衡,映射了当代中产阶层在物质相对满足后,对个人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普遍焦虑。影片明亮、生活化的视觉风格,恰恰反衬出这种日常之下的无声厮杀是何等残酷。谈及战场,自然会有“武器”的较量:老版充斥着直给的暴力破坏行为,牵动着观众脆弱的神经。新版武器进化为机锋百出的毒舌对话,每一句都旨在精准打击对方的自尊心,这种冲突方式更日常且隐蔽,容易让习惯了体面社交的当代观众不寒而栗。
归根结底,老版是关于婚姻制度本身的黑色寓言,用极端的方式质疑了私有制下的亲密关系。新版则是关于婚姻中个体的诊断,与近年来《婚姻故事》《花束般的恋爱》这类探讨“灵魂伴侣”走进婚姻(或者现实社会)的作品一起,命中了当代亲密关系的核心焦虑:在自我实现与共同成长之间,我们该如何自处?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否必然伴随着对传统男性气概的阉割焦虑?它诊断的不再是婚姻制度本身,而是在此制度下,两个渴望做自己的现代个体的深刻困境。
电影中“灵魂伴侣”关系的破裂,与其说是对真爱的否定,不如说是剥去浪漫幻想后,对亲密关系复杂性与韧性的深入探索。它们提醒我们,爱不仅仅是寻找一个“对的人”,更是一场需要持续学习、投入智慧和勇气的实践。
不过,新版的优缺点一体两面:两位主演细致刻画了婚姻里的人性挣扎,也因此缺乏老版黑色幽默的荒诞、狠劲与极致爽感。它让我们看到,当代婚姻的悲剧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爆炸,而是一场缓慢无声的窒息。虽然大部分关系不至于如此惨烈收场,但那些隐含的问题需要被正视和诊断,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对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价值。“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小风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