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11月11日 16:55
黄金增值税新政:重塑市场格局与投资逻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自2025年11月1日起,中国黄金市场迎来了自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以来的首次重大税收改革——黄金增值税新政。此次改革旨在区分投资金与消费金的税收待遇,旨在堵塞税收漏洞、规范市场行为。新政的核心在于“实物交割出库”环节的税收征管,投资性与非投资性黄金将有不同的商品编码和发票标识,并严格限制用途变更。同时,会员单位出售投资性黄金将只能开具普通发票,下游企业无法抵扣进项税,这将增加企业成本。非会员客户购买黄金统一按“非投资性用途”计税,承担7%的增值税差额。此外,场内交易的税收优势被强化,场外交易成本显著提高。新政的实施对不同市场参与者产生了分化影响:品牌巨头有望扩大份额,中小商户面临挑战,银行需调整业务,而投资者则需适应新的投资渠道。长期来看,新政将促进市场规范化、透明化和标准化,引导投资回归理性,提升“上海金”的国际影响力。

💰 **税收区分与用途管控**:新税政核心在于区分投资性与非投资性黄金,采用不同的商品编码和发票标识,并严格限制用途变更,旨在堵塞过去将投资金伪装成消费用途以规避税款的漏洞,确保税收公平。

📈 **企业成本变化与市场分化**:会员单位出售投资金条只能开具普通发票,下游企业无法抵扣进项税,增加了企业持有和转售投资金的成本。而非投资性黄金的进项抵扣比例降低,也提高了珠宝企业的生产成本。这导致市场参与者面临分化,品牌巨头因规模和会员身份优势受影响较小,而中小商户,尤其是依赖低价走量的水贝商户,面临严峻挑战。

🌐 **场内交易优势凸显与市场引导**:新政显著拉大了场内与场外交易的税负差距,鼓励黄金交易向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等场内平台集中。会员单位进行实物交割还能享受即征即退政策,进一步降低了合规交易的成本,有助于提升市场透明度,并可能提升“上海金”的国际话语权。

💡 **抑制投机,优化投资结构**:新政旨在抑制实物黄金的投机行为,引导资金流向黄金ETF、纸黄金等标准化金融产品。这些产品流动性强、交易成本低,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使黄金投资更加理性,并为市场带来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1月以来,北上广多个热门商圈金饰店的投资金条柜台前挤满了人,出现了50克、100克规格的金条售空的情况,而店员都纷纷为顾客解说黄金新政策对价格的影响,安抚着消费者疯抢和不满的情绪。与此同时,深圳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的商户们正对着新的税务报表发愁,原本靠低价吸引客户的水贝商家突然发现自己的价格优势正在消失。

这场让消费者抢货、商家调价、银行紧急调整业务的“风波”,源于2025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黄金增值税新政。这场自200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以来的黄金市场最重大的税收改革,着实让不少人看得一头雾水。

给黄金交易“上税”,投资与消费金“分道扬镳”

黄金增值税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它就是对黄金交易行为征收的增值税,和我们平时买衣服、家电时交的增值税本质上是一回事,核心区别在于黄金有个特殊属性,它既是能戴的消费品,又是能升值的投资品。

消费者平时买的黄金分两类:一类是用来投资的,比如银行卖的标准金条、金锭,纯度通常在99.5%以上;另一类是用来消费的,比如金项链、金手镯这些首饰,还有工业上用的黄金材料。正因为黄金有“投资+消费”双重身份,税务部门才专门制定了针对性的税收规则,而这次新政的核心,就是把这两类黄金的税收待遇彻底分清楚。

在新政实施前,我国黄金增值税已经实行了20多年,核心规则是“场内交易免税、进项抵扣全覆盖”。简单来说,只要是在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的黄金,卖出方都不用交增值税;企业买黄金作为原材料,还能凭专用发票抵扣13%的税款。但这种“一刀切”的规则,慢慢出现了漏洞,有些企业把投资黄金伪装成消费用途“钻空子”,明明是用来炒作的金条,却当成首饰原材料抵扣税款,导致国家税收流失。

2025年11月1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正式落地,有效期到2027年12月31日。这次新政没有改变“场内交易免税”的大原则,而是在“实物交割出库”这个关键环节下了功夫,简单说就是黄金只要不拿出交易所,怎么交易都免税,一旦提出来变成实物,就得按用途交税了。

如果说旧政策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合规交易就免税”,那新政就是“精准分类,该免的免、该缴的缴”,具体来看出现了四个核心变化:

一、旧政策里,黄金不管是用来投资还是做首饰,税收待遇都一样,企业买黄金时拿到的都是13%税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新政第一次明确规定,黄金出库后要分“投资性用途”和“非投资性用途”,更关键的是,这个用途一旦确定就不能随便改了。新政要求,投资性和非投资性黄金的商品编码不一样,发票上会明确标注,要是想变更用途,必须向交易所报备,而且还可能面临税务风险。这意味着,以前有人想把投资金条改成首饰来避税的路子,彻底走不通了。

二、旧政策下,会员单位(比如大型珠宝品牌、银行)卖出黄金时,都能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下游企业可以拿着发票抵扣13%的税款。这就导致黄金在中间商手里转手多少次,都不用承担增值税,税负最终只落到终端消费者身上。新政实施后,卖投资性黄金的会员单位只能开增值税普通发票,下游企业不能抵扣进项税。简单说,如果你是一家公司,从会员单位买了投资金条再想卖出去,就得自己承担13%的增值税,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能抵扣;买非投资性黄金的会员单位从交易所买黄金做首饰,只能拿到6%税率的普通发票,而以前是13%的专用发票,这意味着,企业能抵扣的税款少了7个百分点,成本直接上升。

三、以前,普通个人或非会员机构在交易所买黄金,和会员单位的税收待遇是一样的,都能享受免税或全额抵扣。新政明确规定,除了会员单位之外,所有客户不管买黄金是用来投资还是消费,都统一按“非投资性用途”计税,也就是只能拿到6%税率的普通发票,要承担原材料成本7%的增值税差额。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以前花1000元买1克黄金原材料,其中已包含13%的增值税,企业能全额抵扣;现在花1000元买,只能抵扣6%的税,企业额外要多承担70元的税负,这部分成本最终可能会转到消费者买的金饰价格里。

四、旧政策里,黄金在交易所内和交易所外交易的税收成本差不多,很多中小商户会通过场外交易拿货,避开复杂的合规流程。新政实施后,场内和场外的税负差距被彻底拉开:场内交易不管是期货还是现货,只要不交割实物,都免征增值税;会员单位交割投资性黄金,还能享受即征即退政策,成本很低。场外交易非会员单位之间买卖黄金,因为拿不到专用发票,没法抵扣进项税,要全额缴纳13%的增值税,成本一下子高了很多。这意味着以前靠场外低价拿货的中小商户,现在要么花高价继续场外采购,要么想办法对接交易所会员单位,否则将不再具备竞争力。

品牌巨头的机会,水贝商户的寒冬?

新政落地后,市场就掀起了连锁反应:金饰涨价、金条售空、银行暂停业务、股市波动,不同群体的命运也因这次税收调整发生了明显分化。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买黄金贵了多少”。新政实施后,周大福、菜百首饰等品牌的足金饰价格每克上涨了60-70元,菜百首饰的挂牌价从1168元/克涨到了1238元/克,周大福更是突破了1268元/克。中信建投测算,非投资类黄金企业每克成本增加超60元,这些成本大多会转嫁给消费者。对于准备结婚买三金、给长辈买金饰的人来说,得多掏不少钱。

相比之下,老百姓买投资金条影响不大但要选对渠道。如果通过交易所、银行等交易所会员单位买标准投资金条,价格基本没变化,因为会员单位能享受税收优惠。但如果通过非会员单位买金条,价格可能会涨,因为商家要承担额外的增值税。而如果想把手里的金条变现,最好的方式也是找交易所会员单位,回收价贴近基础金价,折损价格在每克个位数损失;如果找非会员单位,商家可能会以“没法抵扣增值税”为由压价,你拿到的钱会明显低于市价。

对于黄金商户,新政就像一场“压力测试”。如周大福、老凤祥、菜百等大型品牌影响有限,在一机遇下它们还有望趁机扩大份额。这些企业大多是黄金交易所会员,能直接对接交易所采购,享受税收优惠。虽然金饰业务的进项抵扣从13%降到6%,但它们的品牌溢价和规模化优势,能通过涨价转嫁部分成本,而且消费者对品牌金饰的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

对于中小商户而言,特别是深圳水贝商户,瞬间感觉“压力山大”,价格优势不再。水贝市场的商户大多不是交易所会员,以前靠“非标准化交易+税收模糊地带”,金价能比品牌金店低100-200元/克。新政后,场外交易要全额缴纳13%增值税,再加上反洗钱等合规成本,成本一下子上来了。据巴伦中文网了解,水贝商户透露出来无奈,以前靠低价走量,现在涨价了没人买,不涨价又亏本,只能先减少备货,看看能不能和会员单位合作拿货。

对于银行而言,新政让它们紧急调整了黄金业务。例如,11月3日工商银行暂停了如意金积存的开户、提金等业务,当天傍晚又恢复;同期建设银行也暂停了易存金的实时买入和实物兑换……银行此举主要是为了应对交割环节的税负增加。新政前,积存金提取几乎无税,现在则根据实况可能产生税收,银行需要时间调整系统和定价。不过,银行作为交易所会员,投资金条业务受影响不大,未来会更倾向于推广不含实物交割的纸黄金、黄金ETF等产品。

对于市场投资者而言,实物投机降温,市场转向标准化产品。对于传统的黄金ETF、纸黄金投资者,他们是完全受益的。这些产品属于金融投资,不涉及实物交割,不受新政影响,而且新政引导资金向场内集中,会有更多增量资金流入黄金ETF,规模可能持续扩大。兴业证券测算,规范化的场内交易成本优势凸显,预计会吸引更多投资者选择黄金ETF。

而对于实物黄金投机者来说,购买热情明显降温。以前有些投资者会低价买实物黄金,转手卖给中间商套利,新政后,中间商从非会员单位买黄金要承担增值税,不会再高价收二手黄金,投机空间被压缩。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说:“新政就是要抑制实物黄金的投机行为,让黄金投资回归理性。”

黄金税改绝非利空,短期阵痛换来市场“成人礼”

新政实施后,很多人都在问:这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中国黄金市场?其实答案很明确:短期有阵痛,长期是利好,总体利大于弊。

短期来看,市场有波动,消费和投机受抑制。消费端的金饰涨价导致短期消费降温。黄金珠宝板块的股票也出现波动,港股周大福、老铺黄金股价单日跌幅超7%,A股潮宏基一度跌停。这是因为市场需要时间消化成本上涨,消费者也需要适应新的价格体系。中小商户经营困难,场外交易减少,可能导致短期市场流动性略有下降。实物黄金的投机空间被压缩,导致部分投机资金会撤离。

长期来看,市场更规范,产品更具标准化,利好本质凸显。新政实施堵住税收漏洞,保证市场公平。以前有些企业利用税收模糊地带套利,既造成国家税收流失,也让合规企业吃亏。新政通过“区分用途+发票管控”,彻底堵住了这些漏洞,让所有企业在同一规则下竞争,市场会更公平。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说:“税收公平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新政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征管痛点。”

其次,新政有助于引导交易向场内集中,提升市场透明度。新政让场内交易的税收优势凸显,更多黄金交易都会转到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这会让市场数据更真实,价格更透明。以前国际金价主要看伦敦、纽约,未来“上海金”的基准价会被更多机构参考,中国黄金市场的国际话语权会提升。

最后优化投资结构,降低市场风险。新政抑制了实物黄金的投机行为,引导资金流向黄金ETF、纸黄金等标准化产品,这些产品流动性强、交易成本低,能降低市场的投机风险,让黄金市场更稳定。

黄金增值税新政落地的第二周,首饰金价依旧处于调整阶段,这也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成熟”的必经之路。未来两年,随着新政的持续实施,中国黄金市场会越来越规范:大型品牌会越来越强,中小商户也必须转型寻找差异化发展的路子,投资者会更理性,“上海金”的国际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总体来看,这场税收改革,不是对黄金市场的“打压”,而是给它举行的一场“成人礼”。(作者|李婧滢,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黄金增值税 税收改革 投资金 消费金 市场规范 VAT on Gold Tax Reform Investment Gold Consumer Gold Market Regul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