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科技 11月11日 11:11
大众中国积极转型,聚焦成本优化与新能源发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正积极推进面向未来的转型,尽管集团整体业绩承压,但在中国市场加大投资力度。为应对挑战,大众中国正密集进行成本优化,目标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两位数。虽然短期内新能源汽车盈利能力仍将低于燃油车,大众预计到2027年合资公司利润将回升至20亿欧元,并有望在2030年达到30亿欧元。为实现这些目标,大众中国正通过本土化开发、与本土供应商合作以及精细化销售策略来提升效率和竞争力,同时强调软件等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握。

🚗 **成本优化是核心任务**:大众中国正以周为单位推进成本优化工作,通过产品研讨会,管理层与合资伙伴、供应商深入分析新车型的每一项成本细节,目标是将成本较全球平台降低40%,并力争实现50%的降本。这种“锱铢必较”的态度体现在从零部件到销售策略的各个环节。

⚡ **新能源转型与销量目标**:大众中国计划在2026年推出超过20款新能源车,目标是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从目前的5%提升至两位数。为实现此目标,公司正加速本土创新和高效运营,并与国轩高科、地平线等本土企业深化合作,例如在电池和ADAS功能方面。

💰 **盈利能力与财务目标**:尽管新能源汽车的产能爬坡和较低的利润率对集团业绩造成影响,大众中国设定了明确的财务目标。预计到2027年,合资公司利润将回升至20亿欧元,2030年达到30亿欧元,其中包括大众安徽的贡献。在此之前,公司需要承受利润下滑触底的挑战。

📈 **市场竞争与销售策略**:面对中国市场超过100个品牌的激烈竞争和持续的价格战,大众中国正通过明确的KPI分析销售漏斗,优化媒体投入、折扣策略以及针对具体车型、细分市场、经销商和销售点的销售策略,以确保资金使用的高效和市场份额的增长。

💡 **技术投入与本土价值链**:大众中国强调软件是必须牢牢掌握的核心技术,将继续在中国市场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投资,包括与地平线扩展合作研发系统级芯片(SoC)。同时,保时捷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也彰显了其构建“在中国,为中国”本土价值链的决心。

“我们的成本优化工作几乎是按周为单位在推进”,有大众中国内部人士表示,在大众工作了20多年,从未在一年之内参加过如此多的产品研讨会议。

大众汽车集团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集团业绩仍未摆脱下滑轨道。但在中国,大众集团正加大投资力度,其于11月5日披露了两笔新投资动向,这让外界更生疑惑:大众集团在中国的持续投资能否获得预期回报?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拥有稳健的财务基础,正面向未来积极转型。我们将持续推进本土创新、高效运营。”对于上述疑惑,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财务官贺百川(Patrick Heinecke)回复经济观察报记者称。贺百川在2024年8月赴任中国,掌管大众中国的“钱袋子”,这一职务至关重要,因为大众已在中国砸下500亿转型投资,中国市场能否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关系着大众全球的转型成败。

尽管贺百川的答复颇具“官腔”,但记者获悉,大众中国一直在忙于“算账”,经过三年多的投资布局和推演,目前向新能源转型的“财务建模”已接近完成,对应的战略目标也已进入执行期。

大众中国的目标包括:销量上,2026年,随着超过20款新能源车推出,新能源销量占比从目前的5%升至两位数百分比;新能源盈利上,2025年至2026年作为转型过渡阶段,仍无法实现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之间的利润率持平,预期在规划周期的后期(未披露周期结束时间,很大可能是2030年)将实现;合资利润贡献上,2027年回升至20亿欧元,2030年达到30亿欧元(新增大众安徽盈利);成本上,与之前的全球平台相比,目前成本已降低40%,远期将实现50%的降本。

“把帐算清楚”是大众中国团队当前最主要的任务。2025年,大众宣布在中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交付阶段,大众中国的盈利承受能力备受关注。为应对挑战,大众中国管理团队进入密集开展产品研讨会的节奏中,全员参与成本细节的分析和价格的预判。“我们的成本优化工作几乎是按周为单位在推进”,有大众中国内部人士表示,在大众工作了20多年,从未在一年之内参加过如此多的产品研讨会议。“交付才是挑战真正的开始”,对大众中国来说,这是真正成为一家新能源车企的开始。

业绩尚未触底

虽然在年初的2024年财报发布中,大众集团对未来两年业绩将继续下滑做出了预警,但其三季度出现的亏损仍让业界震惊。不过,正如德国汽车业人士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所说,德国汽车业的下滑已不是新闻,重要的是能否找到解决方案。

财报显示,大众集团正在进入与中国类似的“转型过渡模式”中:新能源卖得越多,利润减少得越多。“在今年前九个月,我们看到了喜忧参半的局面。一方面,我们的产品攻势正在见效:在欧洲,每四辆电动汽车中就有一辆来自大众汽车集团。另一方面,财务业绩相比去年同期显著走弱。”大众汽车集团首席财务官兼首席运营官Arno Antlitz表示,业绩走弱是由于利润率较低的电动汽车的产能爬坡。此外,还产生了75亿欧元的费用,主要来自增加的关税、保时捷产品战略的调整以及保时捷的商誉减值。

除去来自美国的新增关税以及保时捷重组的因素,如何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利润率,是决定大众集团业绩何时触底回升的关键。在中国市场,这一问题更为迫切。

在2024年财报中,大众集团披露了在华合资企业中获得的投资收益曲线,从2023年的26亿欧元降至2024年的17亿欧元,预计2025年利润将进一步下滑至5亿—10亿欧元。对于2026年业绩表现,大众集团将其设置为“无法评估”状态。这是因为超过20款新能源车将在这一年集中推向中国市场,而且大众集团预测中国的价格战仍将持续。

大众中国方面承认,尽管新能源汽车销量会急剧增长,但其体量基础仍不如燃油车,无法通过规模效益提升利润率,而大众还需要消化大量的研发费用和与投资相关的支出,因此,盈利能力必将受到影响。

不过,这种影响不是“亏损”,而是盈利水平与燃油车业务有差距,且因细分市场而异。大众方面认为,与利润更高的B、C级车市场相比,A级车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通过对合资公司的销量测算,大众汽车初步预估,合资公司利润贡献将在2027年回升至20亿欧元。在此之前,大众需承受利润下滑触底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大众集团推演出了更长期的财务目标,即归属于大众中国的合资公司利润将在2030年达到30亿欧元,这其中已经包含了来自新合资公司大众安徽的贡献。

反复的财务推演

过去一年中,关于中国业务的转型账本,贺百川已计算过很多遍。但中国市场的变化,决定了大众的财务建模需要时时更新。这种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是大众在华的最大危机感,而优化成本是化解危机感的直接途径。

在对全新财务模型的推演中,保证燃油车盈利性、让新能源的利润率尽快比肩燃油车,是化解危机感的主要途径。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大众中国内部了解到,曾经预算充足的跨国大厂,如今在“锱铢必较”地砍掉每一项不必要的成本。

对大众中国的管理团队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预判所有细分市场的价格走势,然后进行产品研讨。在产品研讨会上,大众中国管理董事会成员会与合资伙伴、供应商一起,分析新车的每一个成本细节,以优化每个零部件的成本状况。大众中国预判,市场竞争将依然非常激烈,将有超过100个品牌。价格水平依然会逐步下降,并在中期趋于稳定,这意味着在短期内,大众必须快速优化成本、提升市场份额,以确保盈利能力。

产品成本是大众转型成败的关键。据悉,通过本土开发的CMP平台和CEA电子电气架构,大众的开发周期缩短至大约24到30个月。而且,成本较全球平台降低了40%,目前正为降低50%的目标而努力。与国轩高科合作开发的磷酸铁锂电池,以及与地平线合作开发的ADAS功能是大众降本的重要支撑。近日,国轩高科的磷酸铁锂电池已确定将搭载在大众安徽下一款电动车上,以增加其成本竞争力。

在销售方面,大众中国管理董事会也正在深入到即将上市车型的运营细节中,用明确的KPI来分析整个销售漏斗(从对产品完全陌生到购买的几个阶段的客户规模测算,呈漏斗状,该模型用以针对性发现问题,并准确预测业绩),从每款车型、每个细分市场的媒体投入,到折扣和针对每款车、每个细分市场、每个经销商和销售点的销售策略。目前,整个大众中国董事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因素上,以确保资金使用的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的成本优化也针对大众的盈利基盘——燃油车业务展开。据悉,贺百川来到中国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提升整个中国区业务结构的资本效率,尤其是在燃油车领域。他对大量的非核心资产进行优化,其中涉及到供应商结构,希望借此优化成本结构,确保整个燃油车业务的盈利能力。目前,随着燃油车市场规模的不断缩小,大众在华燃油车市场份额逐年递增到了22%。

据透露,过去的两三年里,在对降本增效的空前强调中,大众中国内部培养了“投资者思维”,整个组织已经习惯于审慎分析投资、精简结构,甚至进行主动的资产处置。一个例证是,大众集团设定的内部运营效率提升目标是,到2026年效率比2023年提升20%,而大众中国已提前一年完成。

不可否认的是,优化成本的背后,是大众在华仍处于转型投资高峰期的现实。过去两周,业界传出关于大众软件子公司Cariad将放弃自研并选择外部合作路径的猜测。对此,大众中国方面表示,软件是必须牢牢掌握的核心技术,大众将在中国市场的关键技术领域继续进行投资。

11月15日,大众中国再宣布两项投资进展。其一是与地平线的合作将进一步扩展,双方将合作设计与研发系统级芯片(SoC),投资金额约2亿美元;同一日,位于上海的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正式启幕,这是保时捷在德国之外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我们希望,我们的‘在中国,为中国’本土价值链能够包括各类关键技术。”大众中国方面表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作者:刘晓林,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大众中国 成本优化 新能源汽车 转型 电动汽车 财务模型 中国市场 VW China Cost Optimization New Energy Vehicles Transformation Electric Vehicles Financial Modeling China Mark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