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源社区 11月10日 19:59
新评测指标与算法解锁AI组合推理潜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研究发现,尽管大型AI模型在多项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在组合推理方面仍存在不足。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指出现有评测指标低估了模型的真实能力。他们提出了新的GroupMatch指标,能够更准确地衡量模型的组合推理能力,并据此开发了Test-Time Matching(TTM)算法。TTM是一种无需外部监督的迭代优化算法,能在模型推理阶段显著提升性能。实验表明,TTM能有效挖掘模型潜力,使SigLIP-B16等小型模型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超越GPT-4.1,刷新了当前最优结果,预示着AI在理解和生成复杂信息方面将迈出重要一步。

💡 **评测指标的局限性:** 当前广泛使用的组合推理评测指标(如GroupScore)过于严苛,容易系统性地低估AI模型在理解对象、属性和关系组合方面的真实能力,导致模型在基准测试上的得分远低于其实际潜力。

🎯 **GroupMatch新指标的提出:** 为解决现有指标的不足,研究团队提出了GroupMatch指标,它能够更有效地评估群组内的整体最优匹配,而非孤立的成对比较。这一新指标大幅提升了随机猜测下的成功率,并能更真实地反映模型的组合推理能力。

🚀 **Test-Time Matching(TTM)算法:** 基于GroupMatch指标的洞见,团队开发了TTM算法。这是一种无需外部监督、在模型推理阶段进行自我优化的迭代算法,通过利用群组结构和逐步放宽置信度阈值,能够显著挖掘并提升模型的组合推理性能。

📈 **显著的性能提升:** TTM算法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性能改进。例如,它使GPT-4.1首次在Winoground基准测试上超越人类水平,并且0.2B参数的SigLIP-B16在MMVP-VLM基准测试上超越了GPT-4.1,刷新了当前最优结果,证明了模型能力被低估且可被有效解锁。

编辑:LRST

前沿的人工智能模型虽然在众多任务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研究发现,它们在组合推理 (compositional reasoning) 方面仍表现不佳,在多个经典基准测试上甚至低于随机猜测水平。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Yinglun Zhu研究团队重新审视了这一问题,发现其根源之一在于评测指标本身——它系统性地低估了模型的真实能力。

博客链接:https://yinglunz.com/blogs/ttm.html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pdf/2510.07632

代码链接:https://github.com/yinglunz/test-time-matching 

团队据此提出了新的GroupMatch指标,能够挖掘被现有评测掩盖的潜在能力,使GPT-4.1首次在Winoground基准测试上超越人类表现。

基于这一洞见,团队进一步提出一种无需外部监督、能够自我改进的迭代算法Test-Time Matching(TTM),可在模型推理阶段显著提升性能。

得益于TTM,仅0.2B参数的SigLIP-B16就在MMVP-VLM基准测试上超越了GPT-4.1,刷新了当前最优结果。


研究背景


组合推理(compositional reasoning)体现了AI是否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否将对象、属性和关系重新组合,去理解新的情境。

像Winoground这样的基准测试通过2×2群组设计来考察这种能力:其中两条文本用词相同但顺序不同,每条只对应其中一张图像。

尽管这些模型在多模态任务中表现出强大能力,但对比式视觉语言模型(VLMs)和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LLMs)在这类基准测试中表现依然有限。

在Winoground基准测试上,即便是前沿模型的得分也远低于人类水平(约85.5分);

此前的最佳结果仅为58.75,且是通过对GPT-4V进行scaffolding和prompt tuning实现的。


重新审视评测指标
从随机猜测到群组匹配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R)研究团队发现,模型在组合推理任务中的低分,部分源自评测指标本身。

当前广泛使用的GroupScore指标过于严格:它要求每张图像都与正确的文本匹配、每段文本也与正确的图像匹配,但并不检查整个群组的全局一致性

只要有一次错配,整组得分就会被判为0。

假设每组包含k张图像和k条文本描述,GroupScore只逐一检查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匹配情况,而忽略整体关系。

在随机匹配下,成功率仅为 (k−1)! / (2k−1)!;当k = 2时,这个概率只有六分之一。

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提出了新的GroupMatch指标,用于评估群组内的整体最优匹配,而不是孤立的成对比较。

GroupMatch会考虑所有可能的匹配方式(共k!种),并选择最可能的那一个。

这样,在随机猜测下的成功率提升为1 / k!——当k = 2时为二分之一,比原来的六分之一大幅提高。

更关键的是,如果模型能在GroupMatch下找到正确匹配,只需在测试阶段对该匹配进行过拟合,就能在原始GroupScore下获得满分。

基于这一发现,团队提出了一个简单的SimpleMatch两步法:

1. 使用 GroupMatch 选择最可能的匹配;

2. 在测试阶段对该匹配进行过拟合。

如上图所示,SimpleMatch揭示了模型中大量「被隐藏」的潜力——它让仅有0.2B参数的SigLIP-B16超越了此前所有结果,并使GPT-4.1首次在Winoground上超过人类表现。


Test-Time Matching
在测试阶段自我迭代提升模型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模型表现,UCR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无需外部监督、能够自我改进的迭代算法Test-Time Matching (TTM)

每次迭代包括三个步骤:

1. 模型对所有群组进行匹配预测;

2. 仅保留置信度高的匹配(即得分差距超过阈值)作为伪标签,并在这些伪标签上自我微调;

3. 随着迭代进行,逐步放宽阈值,以纳入更多样本。

TTM的核心在于两点:

1. 基于GroupMatch的伪标签能更有效地利用群组结构,提供更强的监督信号;

2. 阈值的逐步衰减机制让模型先从高置信数据学习,再逐步扩展覆盖范围。

这一算法可以看作测试时训练 (test-time training) 的一种形式,结合了自训练 (self-training)、半监督学习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和主动学习 (active learning) 的思想。

从实验结果来看,TTM在多个数据集和模型上都稳定优于 SimpleMatch:相对性能提升最高可达 10.5%,相对错误率下降54.8%

值得注意的是,TTM让SigLIP-L16在ColorSwap数据集上提升至GPT-4.1的水平,并使SigLIP-B16(仅0.2B参数)在MMVP-VLM上超越GPT-4.1,刷新了当前最优结果


TTM的广泛适用性


虽然前面的结果主要基于方形群组(k×k)的组合推理任务,但TTM同样适用于矩形群组,甚至是没有群组结构的数据集。

指标变化不带来提升的情况


在只有1×k结构的群组中,GroupMatch与GroupScore等价,因此单纯更换指标并不会改进结果。

即便如此,TTM在SugarCrepe和WhatsUp等数据集上依然带来了显著提升,其中在WhatsUp上的相对增幅高达85.7%,让原本困难的任务变得可解。

无群组结构的情况


TTM还能将整个数据集视为一个全局的「图像-文本匹配问题」(assignment problem),并在多项式时间内求解。

即使将Winoground、MMVP-VLM和ColorSwap等数据集全部「打平」为无群组结构,TTM依然能显著提升表现,最高可带来33.3%的相对错误率下降。


讨论与展望


UCR研究团队重新审视了多模态模型在组合推理上的长期难题,指出:许多被认为的「失败」,其实源自评测指标的局限。

团队提出的GroupMatch指标与Test-Time Matching (TTM) 算法表明,模型的组合推理能力早已存在——只需要在测试阶段,用合适的方法将其「解锁」。

在覆盖16个不同数据集变体的系统实验中,TTM在多种设置下都展现出稳定而显著的改进,推动了多模态推理研究的前沿进展。

展望未来,团队认为有两个方向值得进一步探索:

    重新思考模型评估:同一个模型在不同指标下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能力,这提醒我们需要建立更稳健、更统一的评测框架。

    将TTM推广至组合推理之外:虽然TTM起源于组合推理,但它的核心思想——在测试阶段进行匹配式自训练——具有普适性。该思路有望在更广泛的多模态和语言任务中发挥作用,推动AI模型迈向真正的「自适应、自进化」。

参考资料:
https://arxiv.org/pdf/2510.07632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 组合推理 评测指标 TTM GroupMatch Compositional Reasoning Evaluation Metrics Machine Learn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