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前天 17:30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理解心理健康的基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概念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文章指出,“理想自我”是个体渴望成为的样子,受个人价值观、重要他人及社会文化影响,而“现实自我”是当前的真实状态。随着社会变迁,现代社会更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竞争力,网络文化更是塑造了多元甚至非理性的“理想形象”,这可能加剧“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导致焦虑和心理健康问题。文章引用心理学家的观点,强调自我觉察、无条件接纳现实自我以及设定可达成目标是缩小差距、促进心理健康的关键。

🌟 **“理想自我”的形成与演变**:文章阐释了“理想自我”的概念,它代表了个体渴望成为的样子,包含理想化的品质和能力。这一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并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受到个人价值观、重要他人(如父母、朋友)的引导,以及社会文化、道德规范和媒体偶像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现代社会对“理想自我”的定义从过去的“因循守规”转变为“主动性强、能负担自己命运的个体”,尤其在Z世代中,网络偶像和KOL成为新的理想形象,强调“影响力”和“流量”。

⚖️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及其影响**:文章指出,当“现实自我”(即个体目前真实的状态)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时,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在网络时代,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完美人设”,可能诱导年轻人追求非理性标准,导致自我客体化,加剧负面体验。研究表明,过度沉浸于发布、评论和比较的用户,更容易受到网络博主和比较压力的影响,进而产生外貌焦虑、饮食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

🤝 **重塑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与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一致性。当两者差距过大时,个体可能出现焦虑、沮丧、自我评价矛盾、行为回避等问题。文章提出,解决这一冲突的核心在于自我接纳与成长:首先,增强自我觉察,关注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其次,无条件地接纳“现实自我”,允许自身的不完美;最后,设定可达成的小目标,逐步缩小差距,尊重真实选择,从而发展自我一致性,促进心理健康。

🌐 **社会变迁下的“理想自我”重塑**:文章分析了社会变迁对“理想自我”定义的影响。从过去强调集体服从和奉献,到现代社会对个体自主性和决断力的期望,再到Z世代受网络文化影响,追求“影响力”和“流量”的“人设”构建。这种转变使得“理想自我”更多地转向“我希望别人怎么看我”的标签,而非内在价值驱动。社交媒体和“点赞文化”加剧了这种“认同成瘾”的趋势,使年轻人的“理想自我”更加脆弱和不稳定,加剧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要意识到这种“理想自我”,在多大程度上源于社会舆论的塑造、身边人的期许,又在多大程度上源于自己个人真实的想法,不要用他人在网络和媒体上表现出的“完美人设”去要求自己。



文|阿拉丁


“理想自我”(ideal self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Ego & Id)中提出,后来被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学者逐步发展完善,与“现实自我”(real self)相对应。“理想自我”通常指的是“个体希望或渴望成为的样子”,包含理想化的品质、能力、身份;而“现实自我”指的是一个人目前真实的状态,包括性格、能力、外貌、社会地位等,是“我现在什么样”。

《好东西》剧照

一个人的“理想自我”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受个体自身的价值观、目标、人生愿望的影响,也受到“重要他人”的引导,比如父母、权威的期待,恋人、朋友的期许。“理想自我”同时也被社会文化因素所建构,比如道德规范、社会角色,还有媒体与大众文化渲染的偶像。其中既包括完全个体化的部分,也包含社会、家庭和民族的集体理想。

时代不同,人们对于“理想自我”的主流理解也会随之不同。法国社会学家阿兰·埃伦贝格(Alain Ehrenberg)注意到,近一个世纪以来,“构成个人生活结构的那些偏见、传统、桎梏和边界都遭到了动摇……”,于是,世界范围内的“理想自我”都发生了巨变。过去的社会需要的是“因循惯例、具有服从性的个人”,而现代社会期待的是一个“发挥主动性和思想力,能够负担自己命运的个人”。

(插图:Evie Zhu)

阿兰·埃伦贝格在《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La Fatigue d'être soi: Dépression et société)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力量和公共计划的衰落,社会主流的“理想自我”转变为企业家、斗士、赢家的形象:充满干劲、敢于冒险、凭借个人努力获得成功,并赢得社会的认同和称赞;而人力资源的培养目标,也从“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变成了既自律又充满自主性的员工,要求精神和情感上都有着更高的投入度。他的观察,同样也适用于中国社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变化——过去中国社会强调个人对领袖的追随、对集体的服从、对家庭的奉献和孝顺,但现在的个人却被期望有着更强的自主性和决断力。

对于Z世代而言,网络红人、虚拟偶像、游戏主播、短视频KOL开始成为新的偶像,主流的理想形象正在从“有稳定职业、有家庭、有社会地位”的人,变为“有影响力、能表达自我、能获得关注和流量”的人。然而,由于网络偶像具有“完美人设”与高可塑性,容易引导年轻人追求非理性的审美与行为标准,可能诱发年轻人的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将自己视为他人比较和评判的对象,从而强化与“理想自我”差距过大的负面体验,最容易受到社交媒体影响的用户是那些花费大量时间发布、评论与比较的人。美国、法国、日本等多国的精神医学研究发现,年轻人尤其易受到网络博主与比较压力的影响,进而发展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外貌焦虑、饮食障碍等。

《校对女孩河野悦子》剧照

与上一代不同的是,Z世代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塑造自己的理想形象并获得认可。日本精神分析学家斋藤环指出,在后现代背景下,社会“大叙事”解体,人们对“理想自我”的追求不再来源于“做什么”或“做过什么”(如职业、社会地位等),而是更多地转向“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即注重角色、形象、人设的心理构建。换句话说,“理想自我”更像是一种“我希望别人怎么看我”的标签,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这是一个‘认同成瘾’的时代。”他认为,“认同成瘾”标志着一个新的世代心理结构变化——“理想自我”不再是内在价值或能力驱动,而是“我希望被别人如何认同”的角色设定,社交媒体与“点赞文化”强化了这一趋势,形成普遍化且不可控的认同依赖结构。这种心理状态加剧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使得年轻人的“理想自我”更加脆弱与不稳定。

芊芊是个“95后”女孩,被裁员后陷入抑郁情绪。她回顾,在自己成长的不同阶段,接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社会期望——她曾经就读于“衡水式”的高中,父母和老师希望她做一个听话、乖巧的女孩,不鼓励有自己的“个性”,但等她长大后,熟悉的那些影视剧和短视频中,流行的是杀伐果断的“大女主”“大男主”,能够独立接受许多挑战。等她毕业后,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交媒体上受追捧的是“裸辞”“旅居”“松弛感”“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理想人格是那些敢于脱离体制或公司,面对不确定性依然保持稳定心态,无须某个“单位”给自己人生托底的人,“很酷”。但实际上,这对个体的资产状况、抗风险能力和精神状态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意识到这种“理想自我”,在多大程度上源于社会舆论的塑造,又在多大程度上包含了对个体的苛求,是极为困难的。被裁员之后,芊芊在北京找了大半年工作未果,每天待在出租屋里投简历,抑郁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一打开电脑就哗哗流眼泪,根本控制不住”。

《玫瑰的故事》剧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一致性。如果两者接近,则心理健康感较强;如果差距过大,则会导致焦虑、失调。例如,你希望自己是外向、自律、善于表达的人,但现实中的你内向寡言,经常拖延,就会感到自责。罗杰斯提出几个“不一致”的判断标准:一是情绪信号,经常感到焦虑、内疚、沮丧,挫败感强烈;二是自我评价矛盾,对自己评价不稳定,容易自我否定;三是行为回避或防御,遇到挑战时倾向逃避,或用防御机制掩盖真实感受(如否认、合理化);四是社会关系压力,与他人互动时经常感到不自然、紧张,害怕被评判。简单来说,情绪痛苦、自我体验与行为冲突是“不一致”的主要标志。

《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剧照

罗杰斯提出,解决这种“不一致”的核心方法是自我接纳与成长。第一,可以增强自我觉察,认真观察自己的真实感受、需求和行为,而不是只看到外在的理想标准。第二,尝试去无条件地、积极地接纳“现实自我”,不苛求自己立刻成为“理想自我”,先接纳现状,“允许自己现在有不完美之处”。第三,逐步缩小差距,设定可达成的小目标,而不是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不勉强自己,先尊重自己的真实选择,从而发展自我一致性,当行为与内在感受相符时,一致性增强,心理就会更健康。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第36期)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文章原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心理健康 社会文化 网络影响 自我接纳 Ideal Self Real Self Mental Health Social Culture Online Influence Self-Acceptanc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