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城市当作被观看的风景,还是被使用的日常?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六个获奖项目——景德镇的陶溪川文创街区(宇宙瓷厂、陶机厂)、内蒙古的西乌素图村民中心、陕西的关中忙罢艺术节、北京的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深圳南山的“百校焕新行动”,以及组委会特别奖成都的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给出了某种集体性的回答:城市不必以宏大叙事取胜,而可以在不同的尺度上被重新“使用”,让生活重新发生。
这些作品的核心并非仅仅展示“城市之美”,而是在复原“城市之用”。从老厂房到村民中心,从校园到河岸,它们让人重新获得一种触感——在被修复、被重新点亮的空间中,人重新与世界发生关系。这正是人文城市奖的意义所在:回到生活本身,重新理解人与城市的关系。它不追求定义美学标准,而是寻找城市与人的温度。
这种温度,与品牌共创合作伙伴「单农」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单农所说的“高品质的朴素”,是一种关于日常生活的美学:以克制对抗喧嚣,以持久取代短暂,让时间成为最好的设计师。
从这些实践者的叙述中,我们重新看见了城市最朴素的真相——人如何生活,就如何建造城市。
编辑| 黄丹蕾
张鹏举:
那时候的西乌素图,风特别大。沙从远处的草原上吹过来,地面是灰白的,天也亮得刺眼。村民的房子多是自己盖的,砖墙、水泥顶,形态各异。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建一个“公共”的地方,让大家都能来。
我们决定保留那两棵树。它们长在场地的边缘,树龄100到200年,是村子的记忆。于是我们让建筑顺着树走,让它成为空间的一部分。建筑的形态就这样定下了,是一个围合的院落,像蒙古包一样向内收,风在外面刮,里面却很安静。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建筑贡献奖-西乌素图村民中心主创代表张鹏举身着单农DANNONG佰分佰汉麻立领外套、双面织天鹅绒棉T、长绒棉双重染复古洗长裤
建筑的材料主要是当地的砖和混凝土。我们没有去追求形式,而是尽量让它普通一点、结实一点。做完之后,很多人说,它看起来不像“设计过的建筑”,更像村民自己盖的。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肯定。老人白天来打牌、聊天,孩子放学后在这里写作业,晚上年轻人排练舞蹈。建筑被生活占满的那一刻,是最好的时刻。我们也没有刻意去组织活动,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
有人问:“这个建筑漂亮吗?”村民说:“好用啊。”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评价。后来有人说,这个项目体现了“建筑贡献奖”的意义。其实我不觉得自己贡献了什么。我们只是帮他们恢复了一个可以在一起的地方。真正的贡献来自村民自己,是他们让建筑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西乌素图村民中心左滑查看更多
在城市里,建筑往往承担太多象征和功能,但在乡村,它更接近生活的本质。你得回到人的需要,回到日常。建筑不是答案,而是一个起点。我一直相信,建筑要像人一样有温度。有的建筑生下来就“很聪明”,但有的建筑,是靠时间慢慢变得好。西乌素图村民中心属于后者。它在风里、光里,被人使用、被人触摸,慢慢地长成了现在的样子。
三联人文城市奖很特别,和其他奖都不一样,因为它可以跳出建筑看建筑。这个“房子”从第一天起就不是“我的”,而是“大家的”。砖是拆下来的旧砖,工匠是村里的工匠,两棵老树也一直站在边缘。它只有一层,却把展览厅、厨房、院子连在一起。夏天傍晚,老人下棋聊天,孩子追着跑;冬天屋子里挤满了看画展的人。我希望它看起来简单,但能让人留下来,把生活过得更热闹。 张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陶溪川是我们从2011年开始的一个项目,十四年前的十一月,甲方找到我,说在当时的景德镇,有十四座破工厂、五万下岗职工,要在一年内就地转化成“陶文旅”。那时我觉得很难——景德镇当时做旅游,并没有条件。我提议,不如为特定的人去做,而不是面向所有人。那时我第一次听到“景漂”这个词。正是这个词,让我们走进景德镇,也一次次回到陶溪川。这些年,陶溪川早已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人重新靠近手工艺,靠近地方,也重新相信,一座城市值得被热爱。
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不去动太多东西。厂房的结构都保留下来,外立面也没翻新,只做最基本的修复。我们希望时间留下来的痕迹能够被人看到。那些斑驳的墙面、修补的痕迹,其实都是景德镇的历史。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公共空间奖-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宇宙瓷厂、陶机厂)主创代表张杰身着单农DANNONG强捻绵羊毛单农领西装、极细美利奴羊毛高领衫、冈山竹节棉混纺长裤
我认为建筑的意义不在于“新”,而在于“真”。城市更新最大的风险是“消毒”,空间一旦被过度美化,就会失去真实感。陶溪川的更新原则是“去设计化”,让它自然地被使用,被生活。
我记得第一次开放的时候,一位老工人走进来,对我说:“这个地方现在又有烟火气了。”那句话让我印象很深。烟火气,就是生活重新回来的象征。
在我看来,陶溪川真正的价值不在建筑本身,而在于社会关系的重建。我们不是为了造一个空间,而是让人重新聚合。过去,工厂是一个完整的生活系统,工人、家属、礼堂、澡堂,构成了一个社区。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恢复这种生活性的结构。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宇宙瓷厂、陶机厂)左滑查看更多
建筑只有在被使用的那一刻才有意义。我们希望建筑回到生活,而不是成为一个被观赏的物件。如今陶溪川里有手工艺人、年轻设计师、居民、游客,他们在同一个街区里共处。每个人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节奏。
我常说,一个地方的“更新”不一定意味着“改变”,有时候只是“让它继续”。我们保留的不仅是建筑的物质形态,更是一种社会的连续性。
城市更新不能只是物理层面的改造,它更像是一种时间的修复。陶溪川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重新建立和地方的关系,重新相信生活本身的可能性。
武小川: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
宋群:Local本地创办人
武小川:关中忙罢艺术节是一个以乡村为主题的持续的行动。它的诞生和成长,与土地、农民、生活紧密相关。“忙罢”在陕西话里,是“麦收农忙结束了”的意思。最初,艺术节是在我们实验艺术专业的下乡课程中被“发明“出来。并在学院、政府、基层干部群众、众多艺术家共同支持下持续推进的。当年,我们只是希望借助艺术,在“农忙”之后,创造一个能放松、能聚会、能欢乐的乡村场景。艺术节已经走过了八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推动。每一年,村民、艺术家、学生、干部群众、社会各界朋友们都会因为艺术节汇聚在一起,“以艺术为名”,共同参与乡村建设。
一开始,很多人问我们:“艺术节和乡村有什么关系?”其实,一开始我们就不是在追求形式上的“艺术”。2018年创办艺术节的时候,我们创办了一个“关中艺术合作社”,它是以我们师生为主体的松散的小组织,支撑艺术节的持续发展,搭建多方共同参与的“平台”。我们为关中艺术合作社设定了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那就是——更美丽、更真实、更完全、更文明,共襄美好。我觉得,艺术家、设计师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但我们更应该尊重村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们的手艺、画的画、做的饭、种的田,最终都会成为“生活美学”的一部分,都是成为“生活中的艺术”。我们希望,艺术节更像是一场村庄自己的节日。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社区营造奖-关中忙罢艺术节主创代表武小川(右)身着单农DANNONG有机棉复古洗牛仔外套、极细美利奴羊毛高领衫、意大利高密棉锦廓形长裤宋群(左)身着单农DANNONG绵羊毛双面织绒底连帽外套、极细美利奴羊毛高领衫、羊毛亚麻合捻高密斜纹长裤
我们最初做艺术节的时候,场地条件非常有限。很多作品放在院子里、农田边、墙上树下。我们不想打破村子的秩序,而是让艺术自然地溶入乡村的生活。当村民看到自己的房子成了美学空间,看到自己熟悉的农具变成作品,看到他们的环境得到调整与改善,他们的态度也在变化,从最初的好奇和不理解,到后来的合作参与,到现在的自信骄傲。
艺术节实施的这几年,我们和很多青年艺术家、建筑师合作。他们在村里做驻留、改造民居、修桥铺路、为孩子们上课。这些行动让村庄变得更有活力。我们发现,社区营造不是一个强加的概念,而是从生活本身生长出来的。当你到乡村、在现场,和土地、和人一起的时候,当艺术与这些基本的要素条件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能理解艺术为什么会成为关于乡村生活的“共建”方式。
我们觉得,艺术节最珍贵的部分不是美学的“形式”,而是乡村“生态关系”“生活关系”“社会关系”的塑造。村民、艺术家、艺术师生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形成一种对乡村发展的塑造、对美好生活的塑造。在其间,人和人之间建立了高度的互相信任,凝聚成共同的行动,这才是“社区营造”的价值和意义。
很多人觉得我们做的是“艺术节”,是文化项目,但其实,它更像是一种艺术的生活实践。艺术只是方法,真正重要的是“身体力行”的“在一起”。艺术节能让离开和留守的村民重新聚在一起,愿意花时间重新回到乡村生活,让外地的人在一个新地方建立新生活的样态,并能成为一种滋养。我觉得“忙罢”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普通生活”的价值。它提醒我们,艺术并不高高在上,它和人、和土地、和时间在一起,共同生长。
关中忙罢艺术节左滑查看更多
宋群:关中忙罢艺术节带动了乡村环境与空间改造,但“建造”并不是推动改变的首要方式。相比于建造一座座房子,真正有效的往往是那些看似“无形”的文化活动和内容生产,它们更具有“建设性”。这些活动不仅改变了村民使用空间的方式,也重新塑造了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
内容优先于形式,已经成为我们在乡村工作的重要策略。很多空间的改变,其实是在一次次活动中慢慢“磨”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不是被动的观众,而是内容的创造者和表达者。日常的生活用具、地方语言、饮食传统……这些过去被当作日常琐碎的生活元素,一旦被放到艺术的语境中去观察和讨论,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也是村民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
关中忙罢艺术节,一直是都是在边观察边调整,我们希望尽量花更多时间去理解乡村原有的运行方式,用最轻方式的去组织新内容。很多时候,工作的重点不是“造出一个空间”,而是“激活一个空间”。村民才是空间的真正主人,他们是否参与、是否认同,决定了一个场所能否长久地运作下去。这些年的工作,都是渐进式的,慢慢和村民一起搭建一个新乡村生活的微系统,以可持续、能自我更新的方式,建立一种新型乡村生活的成长模型。
李彦军:AECOM中国区景观设计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
我们在北京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项目上工作了很多年,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八年时间。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景观项目,更像是一段城市生活的重构。
亮马河过去是一条典型的城市内河。它的存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被忽视的。河边杂乱,水质差,居民与它的关系也很疏远。很多北京人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条河。我们最初做规划设计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想法:让这条河重新“回到城市生活当中”。
我记得第一次去现场的时候,是冬天,河面结着冰,堤岸上是厚厚的杂草。那时候的感觉,就是“这条河需要被重新看见”。城市往往习惯于建新的东西,但忽略了已有资源。亮马河就在城市中心,它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公共空间,只是被遗忘了。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生态友好奖-北京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主创代表李彦军身着单农DANNONG法国亚麻有梭提花织西装、可机洗极细美利奴羊毛衫、意大利棉锦微肌理长裤
我们首先做的事情,不是设计,而是“清理关系”。我们把沿线的围栏、临建、广告牌都拆掉,让河重新“透气”。第二步是连接。亮马河贯穿朝阳区,沿线有住宅区、学校、使馆区、商圈。我们要做的是打通这些被割裂的片段,让人能够沿河自由行走。
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施工快结束时,有居民从小区的后门走出来,对我们说:“以前从来没想过能在家门口看到河。”那一刻我觉得,这件事有意义了。它不只是河道整治,而是让城市重新拥有了水的记忆。
北京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左滑查看更多
亮马河项目有个特别的难点:它是一条“非典型公共空间”。它的使用者不是游客,而是居民。我们需要兼顾安全、生态和可达性,还要让它成为真正“日常化”的地方。于是我们提出“生态+生活”的策略。我们种了很多耐水植物,让它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形成自然的景观。河岸的步道、骑行道、儿童区、艺术装置,都在尽量回应日常使用的需求。
我认为生态设计的核心不在“绿”,而在“共生”。我们常常说“生态友好”,但真正的友好,不是种多少树,而是让人和自然的关系变得轻松。亮马河的改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让城市学会“放松”——不再用硬质的手段去控制自然,而是学会与它共处。
当河流重新被打开,人们就回来了。有人跑步、有人骑车、有人遛狗、有人在河边坐一会儿。夜里灯光很柔,风吹过水面,你能感觉到城市在呼吸。那种感觉其实很难得。我们做了很多项目,但这个项目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空间的价值,最终是回到人的体验上。
我常常在想,北京是一座很大的城市,人和自然的关系一直在变化。亮马河项目让我重新理解了“生态”的意义——它不是装饰,也不是景观,而是一种关系的恢复。生态友好的最终目的,是让城市重新有温度,让人重新相信公共空间。
周红玫:深圳市南山区“百校焕新”项目总策划、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和建筑设计处副处长
朱竞翔: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深圳市南山区"百校焕新"项目学术总策划
周红玫:在领奖时,我说过,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百校焕新”的同行者。属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和建筑设计处的每一位同僚。正是因为大家始终在场、智慧碰撞、勇毅坚持,才让改变真实发生。
这场实践锻造出一条跨学科、跨部门、跨利益群体的共治路径:学术的洞见、政府的担当、社区的诉求,在同一平台上对话、融合、生长。“多元共治”从理念落地为可复制的实践。我们在不同城市系统之间不断磨合,很多时候需要在规则之间穿行。困难重重,但正因为复杂,才让协作的价值被看见。
“百校焕新”不只是一个建设项目,它更像是一场关于城市、教育与未来的实验。学校天然带有规训的属性,越标准化、越制度化,对人的无形约束也越深。而我们做的事情,是希望让空间重新回到人的感受中,让学校成为孩子们不愿离开、心心念念的地方。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城市创新奖-深圳南山百校焕新行动策划及主创代表周红玫(左)身着单农DANNONG羊毛棉水洗竖纹立领外套朱竞翔(右)身着单农DANNONG复古染棉麻工装风棉衣、极细美利奴羊毛高领衫、冈山竹节棉混纺长裤
我们从2022年开始行动,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了逾150万平方米的改造,惠及143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近15万名学生。这种体量的更新,意味着必须放下“明星建筑师”的路径,去探索更平民、更系统、更可持续的方式。我们团队中有很多年轻建筑师,他们刚离开校园,对“学校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有鲜活记忆,对“学校是解放之地,还是需要被解放之地”有切身体会。这让他们对项目有极强的敏感度,也让设计变得温柔——不追求宏大,而在细节中重建秩序。
“百校焕新”的核心是共创。我们不替学校设计,而是和校长、老师、学生一起思考。我们提出“教育的日常化设计”,希望让学习行为回到生活中。走廊、楼梯、屋顶、树下的阴影,都能成为课堂。每所学校都在成长中延展出自己的形态——有的学校建了阅读花园,有的布置了阴影空间,有的在屋顶加了一处可以看天的平台。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孩子在新建好的阅读角坐下,对我们说:“我喜欢这里,因为阳光能照到书上。”那一刻,我觉得所有努力都有了意义。我特别希望,这套从深圳土壤中长出的创新理念和方法论,能激励更多城市管理者投身更激烈的现场。
我关注的,不仅是校园,还有保障房、社会住宅、公共医疗、社区养老……这些领域同样需要焕新。同样需要去回应每一个市民对“尊严生活”与“人文城市”的真实期待。我常想,教育空间的更新,其实是社会信任的重建。当一个孩子在校园里感受到温度,他对城市的信任就开始生长。那是最深层的城市创新。 深圳南山百校焕新行动左滑查看更多
朱竞翔:这个项目从2022年启动,已经持续了几年。它的出发点并不是要做什么“宏大”的设计,而是回应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南山区有很多老校园,建筑质量参次,而空间和教育理念都老了。
我们思考的是,能不能在不拆除、不重建的前提下,让这些老校园重新焕发生命力?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建筑设计,而是一种“城市更新”,也希望为校园带来活力。
第一次进入那些学校,我印象特别深。孩子们在很窄的走廊里玩耍,在楼梯口聊天,他们需要更多空间去交往、去表达、去活动。我们当时就在想,能不能在不影响课室的情况下,把这些“灰空间”变成“活空间”。
“百校焕新”的最大特点,是不推倒重来,用极小的介入激发尽可能大的变化。我们提出一个关键词——“教育的日常化设计”。
设计模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制单元”,而是能自由组合、可以寄生、嵌入、改变原有结构的空间组件。比如一个阅读角、一处阳台、一段阶梯、一面可以写画的墙、一座天棚。每个学校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使用。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它不打扰已有教学,又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空间的活力。
深圳是生活工作节奏极快,为了不干扰教学活动,暑假成了施工的唯一窗口期。百校团队的工作状态也非常“南方”——高密度、高强度、高协同。很多项目要在一个假期内完成,从勘查到设计虽有数月,但施工只有七、八周时间。这逼迫设计师必须清楚预见,什么是最迫切、最重要的改变?
我们已发现,很多时候有效的更新不一定是“大的改造”,而是一些细腻、准确的转变。比如加一条风雨走廊,加一组阅读台阶、在屋顶开一个阅读花园、在操场边布置一处阴影空间。孩子们对这些变化的反馈非常直接,他们会立刻占据这些空间,开始在里面玩耍、交流与活动。
这个复杂合作项目让我自己再次体会到,设计的力量不在规模,而在细节,更在观察。真正的创新,不是造新的形式,而是重新理解人与空间的关系。让校园不只是学习、校准的地方,更是成长与交流的场所。我希望“百校焕新”能够继续下去,不只是一个城市项目,更是一种价值理念的教育实验。校园空间不该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当像孩子一样,每天都在成长。
罗邴文: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我坐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感受很深。东郊忆和西村大院都是刘家琨老师的作品,但进入两处空间时,场域的感受完全不同。西村大院像一个真正的“大院儿”,能感受到成都的烟火气与在地文化;而东郊记忆,更像成都的年轻一面,更加有“年轻力”的表达。
我昨天在颁奖现场也分享过,东郊记忆之所以能在过去四年的更新中吸引这么多关注,带来如此多的游客和城市共行者,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支撑。第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工业建筑—它的建筑基地来自于莫斯科灯泡厂图纸的复制,同时又经过刘家坤老师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对其赋予的建筑艺术表达。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建筑形式与审美、这种大尺度的空间,是举办活动或聚会最理想的场所。这也是“国潮力”的一种体现。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组委会特别奖——
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左滑查看更多
第二个支撑是原创力。我们在四年里引入了大量首演、首展、首秀,这些原创内容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吸引力。大家也能看到,东郊记忆聚集了许多潮牌主理人,他们把自己的小众原创品牌放在这里。
第三个支撑是年轻力。成都从2015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着“选秀之都”“音乐之都”的成长底蕴。两万亿GDP、两千多万人口、众多院校与年轻人的聚集,都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持续的创造力。东郊记忆的前身叫“东区音乐公园”,从2011年“伦敦有西区,成都有东区”开始,这个DNA一直在延续。自我们在2021年接棒运营后,新的潮牌、原创品牌和首店不断聚集。
我觉得,除了原创力、年轻力和国潮力之外,最重要的一股力量来自“成都力”。正因为这里是成都,东郊记忆这样的模式才无法被复制。它既有天时地利人和,也有城市特有的气质。
东郊记忆本身就是一个记忆的集合,所以我常说,只要是东郊记忆的年轻人,他就有一副能说话的嗓子、一副能跳街舞的身板、一支能涂鸦的画笔,给他一台小小的机器,他就能成为明星,或成为出色的潮牌主理人。这种最民主、最容易获得的工具,让年轻人在东郊记忆的环境中成为主角。这种精神共鸣,也让许多带有嘻哈文化的潮牌主理人聚集在此。我们目前的首店当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谢帝、Nono、艾志恒⋯他们的品牌都在东郊记忆扎根。
我们希望东郊记忆能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让城市的年轻力、原创力、国潮力、成都力交织在一起,让这里继续成为一个能生产创意、生成生活的地方;让更多成都的共情者跟我们一起完成这个匠心的传承和价值的接力;让更多的本土文化能与世界潮流更加自信的对话。
从老厂房到村民中心,从校园到河岸……真正的人文城市,是让时间和人重新进入空间,让生活以克制延续,让美生成。人们在空间中活动、呼吸、相遇、离散,织出新的纹理。
毕竟,被“使用”的城市,才真正活着。
运营编辑:叶晨灏
公共空间奖 (人与场所)
旨在表彰体现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公平、提升城市公共生活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包含建筑/规划等实体空间实践。
建筑贡献奖 (人与建筑)
旨在表彰出色的建筑单体或群体设计,通过建筑本身及其赋予的空间功能,为改变人们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甚至带动区域或城市整体人文发展:可以是新建、改建或修复的建筑项目。
社区营造奖(人与社区)
旨在表彰有规模的、对居民共同生活具有启发意义的营造活动,可以包含社区空间营造、社区环境治理与社群运营等社区实践。
生态友好奖 (人与自然)
旨在表彰尊重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城市实际发展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设计实践/技术研究,包含生态修复、绿色建筑、城市景观等。
城市创新奖 (人与城市活力)
旨在表彰在城市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上积极探索的、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包含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城市事件等实体或非实体项目;或者积极寻求更好城市人居生活,为解决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城市问题而做出创新探索的长效实践。
2023/04/01-2025/03/31 期间建成的、在中国境内的实体或非实体项目,包括建筑单体、景观空间、生态系统、社区营造、创新实践以及非实体的城市公共性事件和系统解决方案。
在地LOCALITY
我们的城市空间应该根植于地域文脉,将历史记忆融入当代生活场景,重构人与场所的深层联结。
融合INTEGRATION
我们需要兼容城市不同群体的需求,打破多重边界,构建多元共生的社会生态和城市文明。
创新INNOVATION
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来应对更为复杂时代的挑战,在环境友好、经济繁荣与社会公正三个方面,探索中国城市的未来范式。
可持续SUSTAINABILITY
我们倡导人与环境的平衡共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延续生命系统,推动居民福祉的世代共享。
组委会主席李鸿谷
组委会成员贾冬婷/李伟/吴琪
总策划贾冬婷
项目执行活动:潘鸿/宋洋品牌:袁潇雪策划:俞冰如/吴佩珊/吴小霜传播:沈雨潇/李靖越/黄丹蕾商务:蒲军强/申倩倩
指定独立计票机构
北京市东方公证处
负责统计和复核选票的工作,终审统计结果将在颁奖典礼前对外保密。
视觉设计4aC Design
战略合作伙伴滴滴企业版是滴滴旗下的一站式企业出行与商旅平台,为企业客户提供商旅管理与服务。致力于以 AI为核心驱动力让行程无缝衔接,打通高效差旅全场景,无需繁琐切换,一个App即可完成机票-酒店-火车票用车全链路预订。成都文旅集团是成都市聚焦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属国有企业,承担着全市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建设、运营和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对外推广等职责,先后打造了宽窄巷子、西岭雪山、“天府古镇”系列、夜游锦江、熊猫灯会、西村大院、中国网球巡回赛等文旅体品牌,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旅游投资企业百强”“四川省文化旅游产业旗舰企业”等荣誉。成都体投集团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创建 “世界赛事名城”战略部署,推动成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发起的专业化平台公司。目前管理7家、参股2家下属企业,资产规模42亿元,运营体育资产共12处,面积约27.5万㎡,是成都市体育产业链主企业。西村大院是成都文旅集团旗下文商旅体融合项目,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贝森北路1号,由202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刘家琨设计。项目呈院落式C字型半围合形态,巧妙融入院落、林盘、再生砖等元素,配套中心球场、空中跑道、艺术空间等个性化设施,以“体育 +”为核心,多业态融合发展,着力塑造共创共享的创新生态聚落和成都生活方式目的地,高质量打造成都城市级复合型消费地标。
品牌共创合作伙伴
单农以“让更多人高品质地朴素生活”为理念,呈现质朴而讲究的生活方式,传递安静有力量的生活态度。自2013年创立至今,单农已在全国开设超过100家品牌直营门店,持守“当下即经典”的设计哲学,探索穿着本质,创造自在美学。
首席礼遇官东边野兽是诞生于上海的东方草本可持续美肤与生活方式品牌,旨在通过复兴中国草本的功能与文化价值,探索健康与美的东方解法。东边野兽关心的不只是变得更美,而是如何更健康、更愉悦,实现一种长期主义的“可持续的美”;展开一场真诚、勇敢、浪漫的实验。
品牌好友创立于2006年的云南菜品牌一坐一忘,19年来持续深挖好吃健康的云南菜,坚持每周2-3次从云南空运新鲜食材,把云南味道带回城市餐桌。致力于展示云南的多民族文化,倡导“一坐一忘”的慢生活理念,传递云南山水和云南人的真诚与美好。
场地支持
2025.05评奖启动,提名团提名
2025.06初审团针对提名项目进行投票,评选出入围项目
2025.07-09终审团针对入围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2025.09终审团终评会
2025.11.1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
文章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