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1月10日 10:22
房地产行业收缩,地产从业者面临挑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收缩,地产从业者也面临着数量上的减少和职业适应性的挑战。文章通过与一位房企HR的交流,梳理了几类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可能被边缘化甚至淘汰的从业者。包括高峰期入行的博士生因缺乏执行力而面临困境,资源整合型的品牌总因市场需求转变而受影响,频繁跳槽的高管因缺乏长期规划而发展受限,以及创业失败后重回房企的中层骨干。此外,代理公司销售和部分90~95年生的地产从业者也因市场变化和基本功的缺失而受到冲击。文章强调了实事求是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指出行业进入新周期,从业者需要适应变化,回归基本功,才能在挑战中找到出路。

🎓 **高学历人才的转型困境**:房地产行业在高峰期曾批量招募博士生作为储备干部,但当前市场更需要垂直的产品判断、供应链整合和彻底的执行力,而非宏观管理。缺乏实践经验和对细节的脱敏,使得这类人才在当前环境下难以适应。

🤝 **资源整合型人才的式微**:过去在品牌岗擅长“攒局”、整合资源和处理公关的从业者,在企业规模缩小、品牌重心从TOB转向TOC、以及强调赋能策划和产品以连接客户的趋势下,其价值受到挑战。

🚀 **频繁跳槽高管的隐忧**:短期利益驱动下的职业经理人跳槽模式难以为继,因其承诺的高薪往往基于不切实际的目标,且企业发展所需的供应链整合、组织架构支持等平台能力非个体所能完全具备,高频跳槽也稀释了个人品牌价值。

💼 **创业失败者重返职场的挑战**:部分房企中层骨干离职创业,但因低估创业难度,过分依赖关系和“组局”能力,多数以失败告终。重返房企时,其乙方能力已被市场检验,可能失去底气和骨气。

📈 **代理公司销售的赛道转移**:代理公司销售适应短期高压作战,但因与开发商合作模式的短期性,缺乏服务精神和啃硬骨头的韧性。如今,这类人才在渠道领域通过整合中介、内容或投放等方式,在高利益驱动下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 **90~95年从业者的基本功缺失**:该群体入行时恰逢楼市狂热,习惯于顺从和接受,导致基本功(如一房一价表、市调、策略制定)被忽略。而经历过挫折的老一代和有跨界思维的新一代地产人,正凭借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崭露头角。

🔍 **时代周期变化对人才的要求**:当前房地产行业面临收缩和转型,区域负责人、成本、财务等岗位也因企业战略调整而面临挑战。关键在于从业者能否“实事求是”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回归解决问题的本质,避免在行业混沌中迷失方向。

行业在收缩,房地产企业也在收缩,所以地产从业者的数量也必然在收缩。

有人主动离开,有人留下来,那么一定有人会被排挤走。

基于优胜劣汰也好,基于自然选择也好,总之有几类从业者,现在开始慢慢地从过去的香饽饽到如今的不适应了。

这同样来自我和阿翔的一次聊天。

阿翔是一家房企的hr,做了一段时间。

高峰时期疯狂招聘过人,低谷的时候也疯狂地裁过人,现在呢又属于比较精细化地选人

他说现在他看简历的时候会特别注意几类人,这些可能都不太适合被招进公司,进来了也可能会被排挤走。

我听完之后其实有点启发,整理一二和大家分享。

当然所有内容非常的主观,甚至有强烈的偏见,但是我还是觉得有点意思,和大家罗列一下。

一、地产高峰期入行的博士生

我首先声明啊,我对学历没有偏见啊,我甚至对高学历充满了羡慕和嫉妒。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段称谓,其实也是房地产行业一个很特殊时期的现象。

就是2015年前后开始,可能是缺啥补啥,大量开发商老板有着强烈的学历焦虑,开始批量招募博士生。

特别是当时最为凶猛的恒大碧桂园,对博士生的滤镜不要太过明显。

大量高学历没有地产经验的从业者趁着这波趋势加入行业。

这一类人才如今遇到的困境在于:

当时公司对这一类人才,是为了满足企业快速扩张之后准备的管理型人才,也就是所谓的储备干部。包括公司后续对他们的培养和要求都是这么来进行的。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他们在各个岗位上轮岗,各种支持和调度。

但是这类人才在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管理会让人对执行脱敏

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管理钱和管理战略,也就是俗称的找人找钱找方向。

这确实是高学历人才擅长的能力。

但是当下的房地产行业,不需要规模化的管理,甚至在抗拒管理。

更加需要的是垂直类的产品纵深的判断,需要对供应链的整合,需要做彻底的执行,甚至是躬身入局。

这件事成为了这些博士生一个很大的命门。

这不是他们不愿意,或者说他们能力不够,而是从业经历不够,尚未形成这方面的体系认知。

整体的视角过于宏大之后,导致对细节对客户的脱敏。

再加上入行的时候他们也没那么年轻,现在正处于年纪尴尬但是实操经验较为匮乏,同时薪资要求也不低的窘境下。

不少房企开始不会主动选择这一类的人才。

二、资源整合型的品牌总

这种现象其实在每个岗位都有,但是我看下来在品牌岗比较多。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行业内有一种人,他什么人都认识,什么事都能聊得上,让他组个局可以很快就能促成,一些重大事件他可以很快吆喝一群人过来捧场拍个合影壮壮声势。

我定义这叫房地产攒局式人才

这种人才过往在品牌这个岗位比较多。经常公司需要处理负面或者公关以及老板需要对接一些资源的时候,他们可以起到很好的中间人作用。

现在这一类人才也在大量消失。

首先企业也没那么大,不需要那么高调或者处理什么公关。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当下的企业品牌岗有一个重要调度就是从过去的TOB品牌如今要变成TOC品牌。

以前大家更希望知道在行业内影响力如何,榜单的价值就是如此。

但是现在品牌更多的是建立消费者认知。

这个视角的转换就意味着要么没有品牌岗,要么换品牌人。

另外我们也发现这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品牌需要要么赋能策划,要么赋能产品。

核心还是希望每个项目能够和客户产生更多的黏连,这同样也需要品牌的人视角敏锐。

三、频繁跳槽的企业高管

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有,其实早些年经常会爆出明星职业经理人或者某某高管天价年薪跳槽。

但是过段时间会发现,往往这些高管们跳槽跳着跳着就没声音了。

要么在一个小城市做一个地头蛇、做高管,要么后来慢慢就不做房地产出国去了。

这些年几乎没有看到高频跳槽的高管最后有发展得非常好的。

这背后其实表达一个现状:

短期内因为利益聚在一起的团队,很难能够有长期的发展。

都说买的没有卖的精明,之所以承诺高薪或者高的位置,本质上一定基于一个不可能的目标,或者没办法对外坦白的理由。

行业内经常听到一些段子,说老板找一个高管给一个高位,最后一看原来是为了辅佐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接班。一旦接班顺利上岸第一件事就是斩掉过渡期人才。

或者企业为了短期规模或者转型找个人才帮忙趟下水,暴露出问题也就利用完新人的所有价值。

而很多职业经理人之所以乐意接受,第一不会有人和钱过不去,第二也觉得自己的成功可以复制。

互相之间都没有长期规划,互相之间也心存芥蒂。

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企业在当下的周期一定暴露出无数问题。

而对于这些高管而言,往往你发现跳过一次风光的槽之后,后面就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频繁,直到听不到声音了。

这背后其实是个体在高光时期对平台能力的忽视。

企业发展除了战略除了定位,更有供应链的整合,企业组织架构的支持以及基因沉淀的肌肉反应。

这些都不是一个个体所具备的,但确实是个体看不到、容易忽略的部分。

另一个维度,高频的跳槽也在对外表达一个高管的个人定力不足,本质上也稀释了个人的品牌价值。

四、中层出去创业后又回来的

和高管频繁跳槽不同,还有一类地产老兵出去创业的。

这种问题更大,也是我见识最多的。

经常看到一家公司的中层核心骨干,突然出去创业,成为地产供应链上的某一家企业,也就是所谓的地产乙方。

不论是设计单位还是广告公司或者是代理公司,种类繁多但本质相同。

这些中层出去创业失败的概率极高,这背后就是他们低估了创业的难度

在职场久了站在甲方视角看着一些业务能够顺利落地,会认为如果自己出去创业做乙方,只要关系到位,只要认识一些高管,只要能够组局喝酒,只要能够回扣给到……生意就会源源不断地到来。

曾经有一个项目上做策划的找我聊天说自己要做自媒体。

滔滔不绝地说,上海有多少个策划他都已经打通关系了,只要出去做内容每年上海一半的项目都会和他合作。

看着他自信的脸庞我也不知道怎么和他沟通。

后来看他朋友圈发了三个自己在镜头前口播的视频。

过了两个月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

再过两个月开始发鸡汤小作文了……

这就是现实,低估了创业的难度,觉得做生意都是靠关系。

这就是身处其中时候的自以为是,到出去之后的慌慌张张。

这些地产人想要重回房企其实挺难的。

因为说实话圈子挺小,做乙方的能力摊开给大家看到之后,回甲方也就没有了底气,甚至也失去了骨气。

五、在代理公司做的销售

同步申明,我对代理公司没有意见,也有不少朋友,但是在代理行销售岗位的不吃香也是事实。

这背后其实有一个问题,就是开发商在什么情况下会用代理公司?

要么缺人,要么指标太大,要么就是非常规类产品。

但是不论如何,开发商和代理公司的合作都是短期的,不太会有长期战略。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过了这特殊周期,开发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踢掉代理公司。

在这种生意模式下,往往代理行的销售都是适应短期高压下的强度作战。

这样的个体一个典型的状态就是狼性很强,但是却没什么服务精神。也喜欢挑着房源卖房,喜欢卖好卖的不太能啃硬骨头。

这无关对错,而是生意模式本身决定了相互之间这样的结果。

这样的销售最直观的表现就在于对于客户也是脱敏的,甚至是有一点势利的。

最近上海营销圈你会发现甲方的豪宅销售越来越吃香,代理行的销售越做越郊区,本质上就是心态决定着行为动作。

但是有一句说一句,这一类人才如今在另一个赛道发光发热:渠道

通过整合中介,内容或者投放的方式,然后做客户带看或者转换。

这个生意还做得不错,本质上也是因为高利益驱动了行为决策。

六、比较尴尬的90~95年生地产人

90年生人现在35岁,最早入行在2012年;

95年生人现在30岁,最早入行在2017年。

这一批地产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就是在他们入行的时候刚好就是楼市最狂热的时候。

这一波从业者几乎都是被时代硬生生推着走,他们学会更多的是顺从,是接受,是理解,是自信,一些错误的决定在时代周期内也会被理解为正确的习惯。

而这些能力在现在这个周期内已经完全失效。

以前的从业经验全都没有用了。

有太多朋友日常和我牢骚一句话:我入行就是这么做的,怎么现在都不行了。

这五年的从业者失去的最重要的是基本功能力。

这也是我最近才发现的。

好像很多人不会做一房一价表,很多人不会市调,很多人不会出策略写定位。

这些在我们入行时候被当作基本功每天反复操练的内容,在疯狂的楼市周期内都被忽略了。

基本功在日常不显山露水,但是基本功却可以在危难的时候保命。

我最近发现行业内有一批经历过08年金融危机的地产从业者如今被重新任用,因为他们经历过挫折受过打击,也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98年后地产人也开始崭露头角。

因为他们没有包袱但有跨界思想,知道如何对接客户以及有横向思维。

他们脑子里看的都是阿那亚麓湖这样的行业神盘。

关于社群关于服务关于人性化细节,这些概念他们不仅当真,而且是真的能把概念当真落地,且有十足的信念去落地去推进去做点改变。

这些也是90~95地产人不具备的勇气和信念感。

并且这两波地产人,老的这一批依然体力很好,新的这一波更别说浑身都是荷尔蒙。

反而最先开始油腻的就是90~95年的从业者,不少开始晒起健身照来证明自己空有一身皮囊。

七、结语

其实不适应的人还有很多。

包括不少区域公司的区域负责人,一头对接总部一头对接城市。

这样的岗位确实太容易混,有功劳的时候自己拿着,需要背锅的时候往下也能找到对象。

这些岗位伴随着企业收缩也在消失。

还有成本岗位。

过往一味地压低成本现在也得到了反噬,在需要花钱以及对接优秀供应商的时候,这个岗位也显得无所适从。

还有一些财务总。

在房地产高光时期企业被定义为金融企业,财务总也就有了他们施展辗转腾挪伎俩的机会。当然这个现在也不需要了。

本质上当下的一些人才被排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时代的不同,周期的不同。

我最近对两句老话感受特别深。

一句叫实事求是。

一句叫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实事求是好像是我们从小念叨到大,但是似乎从未直视过的四个字:实事求是。

我很喜欢有一个定向翻译:把正确的事情坚持做对

如果出生在魔幻的地产周期,其实很多从业者都失去探讨真相的能力。

我们习惯接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从而开始麻木也开始被行业所驯化。

这是无数从业者的一个巨大命门。

解不开这个结,从而导致如今的无所适从。

行业变得过于混沌,让很多人或者过于势利或者过于宏大,从而少了持续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事情只有做到最后,才会知道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但是很多人都习惯于回避问题或者盖住问题。

房企拒绝一些从业者,本质上也是因为这时候的他们已然不能再犯错。

我们这一代地产人能不能重头来过?

咱们这个行业一定会花有重开日,但我们这一代从业者,到底是不是人无再少年?

ps:以上内容都是阿翔和我说的,如果误伤各位大家去骂阿翔,我狗头保命。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房地产行业 从业者 职业发展 行业变化 人才转型 房地产 Real Estate Industry Trends Career Adaptation Talent Managemen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