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一家位于三线城市的公司工作了三个月,分享了积极的体验。公司团队虽小但项目技术含量高,工作节奏适中,双休和节日福利都有保障,甚至优于作者之前工作的国企。领导能力出众,技术全面且善于指导,工作氛围如同读研般,领导如导师般提供方向,员工自主探索。同事关系纯粹,专注于技术。公司在研发投入上不吝啬,尤其是在重资产行业。成立六年,公司处于上升期,客户群体稳定且有支付能力。作者认为除了公司规模非大型,其他方面都很不错,尤其是在本地房价和平均薪资水平下,公司提供的岗位极具吸引力,但却面临招人困难的挑战,对此感到困惑,并反思非一线城市的吸引力问题。
💡 **技术驱动与价值创造**: 该公司虽然团队规模不大,但专注于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体现了其在研发上的投入和对产品价值的重视。这种“小而精”的模式,使得员工有机会接触核心技术,并为公司创造实际价值。
⚖️ **工作生活平衡与福利保障**: 公司的工作节奏相对轻松,强调按时下班和双休,这在三线城市尤为难得。此外,公司还提供节日礼品、生日福利以及免费零食等,这些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非一线城市的吸引力不足,提升了员工的满意度。
mentorship **导师式领导与自主学习**: 领导拥有丰富的海外留学背景和深厚的技术功底,在工作中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他能够清晰讲解行业标准和概念,并鼓励员工自主搜集资料、独立解决问题,这种培养方式有助于员工快速成长,但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压力。
📈 **公司发展前景与客户基础**: 公司成立六年,正处于上升发展期,拥有国企、事业单位、大学和研究所等稳定且支付能力强的客户群体,这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人才吸引挑战与城市吸引力**: 尽管公司提供了高于平均水平的薪资、良好的工作强度和技术含量,但在三线城市却面临招聘困难。这引发了作者对非一线城市人才吸引力不足的思考,以及对当前招聘市场和城市发展吸引力之间关系的疑问。
三个月待下来我感觉这家公司还不错, 虽然团队不大但是做的东西含金量很高。
工作没有说特别忙,任务时间属于自己安排的类型,没有催的特别紧(可能我是新人没有给我紧的任务?),我看大部分人都是按时下班,双休保证的,这点在我们这个三线城市比较难得。
福利也还可以,节日礼品,生日,免费零食泡面什么的,这都是我以前的国企不敢想的东西。
领导特别牛逼,海外留学回来创业的,什么都懂,软硬件机械全材,而且不是泛泛而谈那种,是真的能了解的特别细的,任何一块你不懂他都能给你吧行业里的标准和概念讲的清清楚楚, 这是我最佩服也是我比较惧怕的,因为他太懂了有时候和他聊压力特别大,而且领导还特别爱面谈,上班和读研一样,领导就是导师,扔给你一个任务/课题,给你知道一下目前行业里的一些方向,然后你自己去搜资料吧,有进度了和他说一声。
同事关系比较单纯,都是搞技术的没有那些弯弯绕绕。
舍得往研发上投钱,只要是研发采购,我没见到有领导不批的,我们是重资产类型的行业,有些采购需求的价格确实是洒洒水。
成立 6 年了,现在公司在上升路线上,客户都是国企事业单位,大学,研究所这种不差钱的。
这么看这家公司除了不是大公司还可以吧,我也不喜欢大公司,但就是招不到人。工资是绝对在我们这平均线以上的,我们组算上我就 3 个人,据领导说我这个岗位挂了很久了才有人来面试,很爽快的就让我来了。招聘需求确实是看起来比较高端,我这也算沿海省份二三线城市吧,但我觉得招不到人太夸张了吧。
我自认为我这样在大城市干了几年想回家的应该不少,按理来说这种发达省份就算是二三线城市也是不缺人才的吧,理论上应该不愁人来。
非一线城市吸引力这么差吗,我觉得以本地的房价来看公司招聘开的工资不算低了,而且工作强度不高,技术含量足,这种完全是神仙研发岗了,二三线城市这种企业不好招人真的有点超出我认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