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O 11月10日 01:12
AI 交互新思路:从 Prompt Engineering 到 Context Engineering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当AI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时,开发者Lyra创造了一种名为“Lyra”的元提示(meta-prompt),让AI在回答前主动询问用户细节,极大地提升了邮件写作等任务的效率和质量。这一创新反映了AI社区从过度依赖精细化提示词(prompt engineering)转向更注重搭建完整上下文体系(context engineering)的新趋势。Context engineering通过整合记忆、知识库检索、工具调用等,为AI提供可靠的背景支持,使其更精准地理解和执行任务。虽然Context engineering是工程师的工作,但普通用户也能借鉴其思路,通过结构化信息,如“Synergy Prompt”的元框架、具体信息框架和对话地图,来优化与AI的交互,实现更高效的沟通。

💡 **AI 交互的痛点与 Lyra 的创新:** 许多用户在与AI交互时,常因AI输出内容死板、空洞而感到困扰。开发者Lyra通过开发“Lyra”元提示,让AI在生成内容前主动向用户索取关键细节,显著提升了AI在特定任务(如撰写销售邮件)中的表现,解决了AI“不懂得提问”的难题。

🔄 **从 Prompt Engineering 到 Context Engineering 的演进:** Lyra的出现标志着AI社区正从精细化调整提示词(Prompt Engineering)的阶段,转向更侧重于构建完整的上下文体系(Context Engineering)。Context Engineering 是一项更底层的系统设计能力,通过整合记忆、知识库检索、工具调用等要素,为AI提供可靠的背景信息,使其能更准确地执行任务。

🛠️ **Context Engineering 的核心构成与实际应用:** Context Engineering 涉及记忆结构(如聊天历史、用户偏好)、向量数据库检索、工具调用指令 schema、系统提示以及上下文压缩策略等。它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框架,优化AI的信息处理和任务执行能力,为构建复杂的AI系统奠定基础。

🤝 **Context Engineering 与 Prompt Engineering 的相互成就:** 尽管 Context Engineering 属于工程师范畴,但普通用户可以通过借鉴其理念,优化与AI的交互。例如,“Synergy Prompt”提出的元框架、具体信息框架和对话地图,能够结构化信息,帮助AI更好地理解用户意图,从而提供更精准的回应,实现用户与AI的协同进化。

原创 发现明日产品的 2025-11-09 17:24 广东

谁说 context engineering 和 prompt engineering 不是一种互相成就呢?

半夜 3 点,你跟 AI 苦战许久,横跳在 ChatGPT、Claude、Gemini 等各个平台,辗转反侧。

结果,硬是没让它写出一封理想中的邮件——这不是段子,而是很多人的经历。

一位开发者尝试用 ChatGPT 写一封不那么「机器人腔」的销售邮件,结果连改带问连试了 147 次,每次输出的内容依然死板空洞,一点不像人写的。

最终,在第 147 次,他崩溃般地敲出一句:「你就不能问问我需要什么吗?」

没想到这句吐槽意外成了灵感火花:如果 AI 能主动提问、索要完成任务所需的细节,会怎样? 接下来,他用 72 小时开发出一个叫「Lyra」的元提示(meta-prompt)。

简单说,Lyra 相当于给 ChatGPT 换了个人设,让它回答请求前先反过来采访用户,拿到关键信息再动笔。比如:以前你对 ChatGPT 下命令「写一封销售邮件」,它干巴巴吐出个模板。

用了 Lyra 后,同样请求换来 ChatGPT 连连追问产品、目标客户、痛点等关键细节,然后根据你的回答写出一封真正贴合需求的邮件。

这则帖子在 Reddit 上迅速爆火,收获了近万点赞和上千评论。有不少网友称赞这是个「很棒的点子」,也有人吐槽:「折腾 147 次 Prompt,那还不如直接自己写封邮件快」。

「都试了一百多次了,有那功夫早就写完了。」

荒诞之余,这场「147 次失败召唤 GPT」的喜剧折射出一个现实:让 AI 办成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有时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滑稽得多——prompting,也是时候要发生变化了。

AI 协作的新路线:讲「氛围」、给「上下文」

Lyra 的诞生看似偶然,实则反映了提示词技术演进的一种思路。曾经,大家都热衷于在提示词上做文章,尽可能来保证输出效果。有时候,提示词的长度都超过了 AI 的产出。

而 Lyra 受到的质疑,也是对这种旧做法的反思。背后正是 AI 社区近来兴起的新趋势,比如 context engineering。

Context engineering,本身是一种编程与系统设计的活动,被视为 AI 系统设计中的「下一代基础能力」。它是在 AI 应用场景中搭建背景、工具、记忆、文档检索等全流程体系,让模型在可靠上下文支持下执行任务。

这里面包括:

-记忆结构:如 chat history、用户偏好、工具使用历史;

-向量数据库或知识库检索:在生成之前检索相关文档;

-工具调用指令 schema:如数据库访问、执行代码、外部 API 格式说明;

-系统提示/system prompt:给 AI 设置的角色、边界、输出格式规则;

-上下文压缩与摘要策略:长期对话内容压缩管理,保证模型高效访问。

好比你写 prompt 时,是在一个已经填好了历史、主题文件、用户偏好等信息的环境中操作——prompt 就是“指令”,context 是“指令背后的材料与背景”。

这部分活儿是工程师的工作,虽然借鉴了一些 prompt engineering 的一些理念和技巧,但应用场景还是在软件的工程和架构系统设计上。相比于 prompt 的微调,context 更适用于实际生产中,做到版本控制、追踪错误、模块复用等效果。

什么?工程师的活儿,跟用户有什么关系?

简单来讲,如果说 prompt 是点火键,那么 context engineering 就是在设计整个打火机,保证一点就能冒出火苗来。

复杂一点看,context engineering 为构建、理解和优化那些面向未来的复杂 AI 系统,提供了所需的规范化系统框架。它将关注点从 prompt 的手艺,转向信息流通与系统优化的技艺。

中科院的一篇论文指出了两者的关键差别:

目前,业界把 context engineering 当作 agent 建构的重要实践。尤其是上下文和工具调用等等,能有效提升模型的表现。

更轻易的 prompt,更清晰的结果

不过,还是得回到那个问题:工程师的活儿,跟我一个普通的用户有什么关系?

当你是普通用户在写 prompt时,Context Engineering 与 Prompt Engineering 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实质上存在深刻关联——理解它们的关系,有助于你写出更有效、上下文更贴切的 prompt。

传统 Prompt 方法为什么常常失败,还依赖抽卡?因为很多人用 AI 还像用搜索引擎,几句指令就想要满分答案。但大模型生成内容要靠理解上下文和模式匹配,如果提示含糊、信息匮乏,模型只能硬猜,往往产出千篇一律的套话或答非所问。

这可能是因为 prompt 写的模糊、需求不够清晰,但是也可能是因为 prompt 被放在不够结构化 context 的环境里。比如被冗长的历史聊天、图片、文档、格式混乱掩盖,模型很可能「抓不到重点」或「回答跑题」。

就拿 Lyra 里面写邮件的场景来说,一个被结构化得完善的窗口中,包含了用户之前的沟通历史、语气偏好,模型就能够通过这些信息,组织出更贴合用户口吻的邮件草稿——甚至都不需要用户写很复杂的 prompt。

不过,即便用户只是停留在 prompting 层面,无法展开 context engineering,也可以借鉴当中的一些思路。

比如,来自 Reddit 社群 ChatGPTPromptGenius 的一种形式「Synergy Prompt」,就是在 prompting 的层面结构化上下文。

它提出了三个核心构件:

- 元框架 Metaframe:每个元框架都会为对话添加一个特定的视角或焦点,是对 AI 构建的「基础认知模块」(如角色设定、目标说明、数据来源说明等)

- 具体信息 Frames:每个上下文模块中的具体内容

-对话地图 Chatmap:记录整个对话的动态轨迹,捕捉每次互动和语境选择。

简单来说,就是不断地整合碎片化的信息,成为一个个模块,最后化为一个图谱。当使用时,就可以整体性地调用这些已有模块。

当 AI 掌握从主干到细枝末节的完整语境结构时,它就能精准调取你所需的信息,给出精确的针对性回应。

这也正是 context engineering 想做到的,谁说这不是一种互相成就呢?

图片

欢迎加入 APPSO AI 社群,一起畅聊 AI 产品,获取#AI有用功,解锁更多 AI 新知👇

我们正在招募伙伴

📮 简历投递邮箱hr@ifanr.com

✉️ 邮件标题「姓名+岗位名称」(请随简历附上项目/作品或相关链接)

更多岗位信息请点击这里🔗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Prompt Engineering Context Engineering AI交互 大模型 AI协作 Lyr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