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科技评论 - 本周热榜 11月10日 00:18
一秒批量诊断电池技术,革新新能源汽车与储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在电动化浪潮中扮演领军角色,电池性能与安全性至关重要。传统电池检测方法耗时且昂贵,无法满足超级工厂的高速生产需求。研究人员创新提出一种仅需一秒即可完成电池组批量评估的新技术。该技术采用多节电池串联架构,通过共享二值多频激励信号和同步多通道数据采集,一次激励即可快速评估整个电池组。其效率远超传统阻抗检测,成本大幅降低。实验验证表明,该技术能准确反映电池健康状态,并突破了动态运行下的实时诊断限制,为电池在线监测提供了新方案。该技术在电池制造、梯次利用及车载监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有望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管理。

⚡️ 高效快速的电池诊断技术: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电池诊断技术,能够在短短一秒内完成对整个电池组的批量评估。该技术采用多节电池串联架构,通过施加共享的二值多频激励信号,并利用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同步测量各电池的电压响应,实现了“一次激励,整组检测”,极大地提升了诊断效率,远超传统耗时数分钟的阻抗检测方法,效率提升超过99%。

💡 准确的健康状态评估:通过实验验证,研究发现时域多频电压响应能够完整保留电池的健康状态信息,其诊断结果与传统的阻抗谱分析高度一致。该技术能够准确识别出电池组中一致性较差或老化严重的单体电池,并提出了基于归一化欧氏距离的响应相似性评价方法来辅助识别。

🚀 突破性的应用场景:该技术打破了传统阻抗测量对稳态条件的限制,能够在电池动态运行(如充放电过程)中实现实时诊断,为电池在线监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其核心价值在于高速、低成本和可扩展性,使其能够应用于电池出厂全检、退役电池快速筛查、车载电池健康实时监测以及其他电化学系统的在线故障诊断等多个关键领域。

🤝 科研突破与跨界合作:这项突破性研究源于研究人员长期的电化学体系探索和跨领域思维碰撞。在导师的关键性指引和鼓励支持下,研究团队克服了诸多实验挑战,成功建立了首个原型系统。该研究强调了技术积累、思维碰撞以及团队协作在科研创新中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产业化解决方案,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管理。

中国正引领全球迈向电动化时代,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与储能技术的心脏,其性能与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就像一座大厦的建造,如果地基中的承重柱高低不平,整座建筑就会面临坍塌的风险。电池组中单体之间的一致性,正是这样的“承重柱”,直接决定着系统的寿命、效率和安全性。

然而,现有的检测方法如同“慢工出细活”,根本无法满足超级工厂电池每秒生产一节,甚至更快的需求,更别提对退役电池的海量分选。以阻抗检测为例,不仅设备昂贵,单次测量耗时也长达数分钟。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诊断技术:仅需一秒钟,即可完成对整个电池组的批量评估。

该技术采用多节电池串联架构,施加共享二值多频激励信号,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同步测量各电池的电压响应,实现了"一次激励,整组检测"。不论电池组包含十节还是一百节电池,只要配备足够的采集通道,整个诊断过程可在1秒内完成,与传统阻抗方法(每节电池需要数分钟测量)相比,效率提升超过99%,真正实现了电池诊断的高通量与低成本化。

通过对多种电池类型(包括从特斯拉电池包拆解的18650和实验室老化的21700电池)的实验验证,发现时域多频电压响应能够完整保留电池的健康状态信息,其诊断结果与阻抗谱分析高度一致。此外,提出了基于归一化欧氏距离的响应相似性评价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出一致性较差或老化严重的电池单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突破了传统阻抗测量需要稳态条件的限制,实现了在电池动态运行(如充放电过程)中的实时诊断,为电池在线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案。

审稿人表示:“本次论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多通道、多频电激励响应(MMER)技术,用于快速电池诊断。该技术在测量速度和可扩展性方面,相比传统的电化学阻抗谱(EIS)方法展现出显著优势。此方法具有创新性,且与工业应用(尤其是在电池分选和二次寿命评估领域)高度相关。作者提出的原理是:由于所有电池单元的激励电流相同,其多频电压响应能够有效表征不同电池的阻抗特性,包括欧姆电阻、电荷转移和扩散过程。”

这项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高速、低成本和可扩展的特性,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对电池及其他电化学系统快速、准确及规模化检测的需求。部分应用场景如下:

1)在电池出厂的最后环节,该技术可像“高速CT扫描仪”一样,在一秒钟内对每个电芯进行一致性筛查。它能替代传统的抽检方式,实现100%在线全检,并根据实时检测结果对电芯进行高精度快速配对,极大提升电池模组的一致性和寿命,完美匹配超级工厂的高速生产节拍节奏。

2)对于电动汽车退役的电池包,该技术能实现“黑箱式快速筛查”。无需耗时漫长的充放电测试,仅需1秒即可快速判断退役电芯的健康状态和剩余价值,完成高效初筛。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将性能一致的退役电芯快速分选到不同的梯次利用领域,如储能系统、低速电动车或备用电源等。

3)可集成到车载电池管理系统中,在运行过程中实现所有电池的“实时健康体检”。通过一致性变化的持续监测,及时识别性能衰减的单体电芯,为均衡系统提供数据支持,预防安全隐患,延长电池包整体寿命。

4)还可扩展至=电解槽等其他电化学系统,实现“在线故障诊断”。通过施加多频激励和响应分析,为这些系统的预测性维护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周尚伟是本次研究的主力人员。他表示,这项研究的现有突破感觉很偶然,实际上也没那么偶然,它源于周尚伟在整个博士期间对电化学体系的探索。当时周尚伟的工作聚焦于多频正弦信号激励与多通道阻抗检测技术,通过数年的实验积累和软硬件开发,周尚伟逐渐掌握了电化学系统激励-响应分析的核心方法。虽然研究主体是燃料电池,但这段经历为周尚伟后期应用于电池领域埋下了重要的技术伏笔。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与导师Rhodri Jervis副教授的某一次例行讨论中。当他们谈到电池诊断的行业难题时,周尚伟突然意识到:既然多频激励方法在燃料电池上如此有效,为何不尝试将其移植到电池诊断领域?Rhodri立刻捕捉到这个想法的潜力,他就和之前的每一次一样,鼓励道:"This is really interesting, you should definitely try it out on batteries!"这句话成为了关键的催化剂,让周尚伟毫不犹豫地开始了这项工作。

于是周尚伟不断调试硬件和优化信号参数,和合作者们经常为了一个噪声问题或同步精度反复实验到深夜。过数月的打磨,研究团队终于建立了首个能用的原型系统。当第一次看到多节电池的电压响应在1秒内被同步采集并显示出清晰的一致性差异时,振奋过后才肚子立刻抱怨似就发出了咕咕的声音。

回顾整个研究历程,周尚伟深刻体会到科研突破既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也需要跨领域的思维碰撞,更离不开需要知识渊博的导师关键性的指引和鼓励支持,以及默默提供支持的合作者们。正是这些因素的协同作用,才让最初的"灵光一闪"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基于这项突破性研究,研究团队正积极推进软硬件协同优化与专用设备开发,同时融合善于处理高维数据的深度学习算法,致力于从海量电压响应数据中提取更深层次的电池健康信息。研究团队的目标不仅是实现实验室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更是要打造下一代电池智能诊断平台,让电池"主动说话",真正实现其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管理与价值最大化,以此践行UCL Chemical Engineering"改变世界"的科研使命。

据了解,周尚伟于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目前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锂电池健康状态诊断与预测、燃料电池及电解槽的机理解释与器件优化等前沿方向。

目前,其正积极推动“一秒批量化诊断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团队已启动原型设备开发,致力于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适用于电池制造、回收及运维场景的标准化解决方案,现阶段正与产业伙伴探讨合作模式并筹备初期孵化计划。

图 | 周尚伟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电池诊断 新能源汽车 储能技术 人工智能 电动化 高通量检测 低成本化 梯次利用 在线监测 Battery Diagnosis New Energy Vehicles Energy Storag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lectrification High-Throughput Testing Low-Cost Second-Life Applications Online Monitor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