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阿呜呜一大口,(https://xueqiu.com/7757558911/360618195)
兄弟们,A口膨胀了。今天刷到这个视频,这个访谈。在某一瞬间,甚至觉得在经历了好多事之后的我,价值选择都能够北大哲学教授同频了。
人的灵魂,我觉得是以频率的形态存在的。
基因是基础频率,岁月和经历不断的在此基础上刻画、调整,高低起伏。
甚至再一次又一次的社会活动交互中建立起了各自的通信协议。
灵魂伴侣,可能那就是那些同频的人,用灵魂本身。
一句话抵一万句,本以为在一个频道好久都遇不上一样的波,突然间闯进了一个引发了共振。
互联网,放大了我们的每一个人的涟漪,可以不断地往外传递…
如果说中年人还有可能会饿的话?
像他这样的频率,真的让人会如饥似渴。
幸运的是,我身边没有这样的人。
但是现实中面对面的人,还会这么深入的交流吗?我没遇见过。
可能大家的通信协议都把自己保护的很好。
【北大哲学系开学典礼致辞出圈之后再问程乐松老师,如何不做人生的“渣男”-哔哩哔哩】 网页链接
————————
我昨天还说跟人讲:现在社会的价值取向比较单一,成功就是功成名就,升官发财。人的追求就是名或者利,不然那谈什么成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把一切都物化的理所当然。精神追求不能算是一个正经追求,经营精神世界的能力大家都比较匮乏。挣钱这个事情变难了之后,精神世界就荒芜了。
我甚至觉得自己做目前这样的一些价值取向算不算是一个loser的自我逃避。
逃避就逃避吧,做人最重要是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