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头条 前天 11:10
上海双年展:用艺术“倾听”世界,探索跨物种沟通与去人类中心视角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2025上海双年展以“花儿听到蜜蜂了吗?”为主题,探讨艺术作为一种跨越物种、超越语言的沟通方式。展览通过装置、表演和多感官体验,鼓励观众“听见”自然、动物乃至建筑本身的声音,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作品如悬浮的黄色人造花、孩子们街头哼唱的声音装置、竹编中的自然之声,以及向河狸学习的雕塑,都旨在引导人们关注被忽略的非人类智慧,并在不确定时代中寻求理解与共情。双年展鼓励观众打开五感,以更广阔的视角感知世界。

🌸 **艺术作为跨物种沟通的桥梁:** 本届上海双年展以“花儿听到蜜蜂了吗?”为核心,借由花朵感知蜜蜂振翅分泌花蜜的科学现象,隐喻艺术能够实现超越语言和物种的“倾听”与理解。展览鼓励观众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去体验和感知艺术作品,打破传统展览中以文字为主导的模式,强调艺术在建立共情和连接中的独特作用。

👂 **“倾听”的实践与多重维度:** 展览通过一系列艺术作品,展现了“倾听”的多元实践。弗朗西斯·埃利斯的《儿童游戏》通过声音场景捕捉街头孩童的非制度化合作;利娜·拉佩莱特的《言语》表演展现了孩童在无声交流中的和谐;塔尼亚·坎迪亚尼的豆荚形装置邀请观众沉浸于自然之声;山崎阿弥则通过歌唱与环境互动,唤醒地方的声音。这些作品都邀请观众放慢脚步,静默感知,体验一种慷慨、通透且富有共情的联结。

🌐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 双年展倡导一种“去人类中心”的感知方式,引导观众思考如何像花朵感知蜜蜂一样,去关注和理解动物、植物、河流、土地乃至建筑等非人类智慧。AKI INOMATA的作品展示了河狸的啃咬行为如何与天牛的活动形成复杂的合作关系;米格尔·费尔南德斯·德卡斯特罗的作品则通过描绘燃烧的仙人掌,反思人类冲突对生态的破坏。这些作品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 **社群互动与城市延展:** 里克利·提拉瓦尼的橙色茶帐提供了一个共享空间,让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艺术的名义下共享一杯茶,促进交流与聆听。此外,双年展还将通过一系列“城市项目”,如同蜜蜂传播花粉般,在上海的不同区域开展工作坊、教育活动和展览,将艺术体验延伸至公众生活的各个角落,鼓励身体性的感受和互动,回应城市的历史、自然与艺术。

艺术,正是我们可以互相“听见”的方式。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宏伟的中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成千上万朵黄色的人造花悬吊在空中,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无根可依,无枝可栖。这些黄花的故乡——加勒比地区——正面临资源过度采掘与气候变化的威胁,悬浮于空中(和散落在地面)的十七万朵塑料花不仅展现了人工自然的奇观,也讲述着关于流离失所、迁徙和转化的故事。

上海双年展于2025年11月8日至2026年3月3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本届双年展主题为“花儿听到蜜蜂了吗?”,呈现67位/组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艺术家的逾250件作品。

“花儿听到蜜蜂了吗?”这句话别有诗意,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问题。根据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花朵能“听”到蜜蜂振翅的频率,从而在几分钟内分泌出更甜的花蜜。这种跨越物种的互动关系,成为策展团队的隐喻——艺术,正是我们可以互相“听见”的方式。本届上海双年展鼓励每一位观众打开“五感”,不仅通过视觉,也可以通过听觉,甚至可以通过嗅觉、触觉去体验和感知。

“这座建筑本身也在发出噪音,”主策展人凯蒂·斯科特(Kitty Scott)表示,“如果你仔细聆听,也许它会带我们去到一个截然不同的地方。”

聆听的意义

当代艺术的展览常常有一个特点,就是展签上的文字量特别多。有时,甚至阅读展签的时间,比观看艺术作品本身的时间更长,这让观看一场展览的过程变成了连绵不断的阅读理解。但是,语言和文字,并不一定能够通向理解和共情。这是艺术展览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样也是当代社会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当观众踏入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儿童游戏》的展厅,会感觉到一种特别的情绪。昏暗的空间里,屏幕环绕排列成一个声场,孩子们在喀布尔、哈瓦那或利马的街头奔跑、哼唱。钟声、游戏的节奏和口哨声、吹贝壳的声音形成了和声,那是一种非制度化的秩序,一种天然的合作。

立陶宛艺术家利娜·拉佩莱特曾经在2024年邀请一群5至17岁的孩子进行一场名为《言语》的表演,他们要用想象中动物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想法:起先是沉默,然后有人试着发出声音,有人用类似的调子作出回应,自始至终,没有人说话,但却展现出一种惊人的和谐——他们聚集在一起并非为了传达观点或是说服别人,而是为了感受和聆听。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越发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使用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并不会自动带来理解和信任。”拉佩莱特表示,“在这个充满社会、政治、文化波动的困难时代,我们有必要去思考其他形式的连接:在失调中构建和声,在噪声与混乱中寻求同步——需要邀请人们去倾听。”

墨西哥艺术家塔尼亚·坎迪亚尼请工匠制作了一些豆荚形的竹编,并将声音装置放在里面。观众站在每个“豆荚”底下,会听到潺潺流水、簌簌林声、清脆鸟叫,或是风吹过石头的声音。要欣赏这件作品,观众必须站定,保持安静,并且让注意力缓慢下来。“倾听,就是向他人施予慷慨,意味着建立一种通透、充满共情且富有政治意涵的联结。”艺术家表示,“这是一场感知的仪式。这是一种静谧的召唤,召唤我们铭记自己并不孤单,万物皆在言说。”

开幕当晚,日本艺术家山崎阿弥在现场做了一场声音表演,她选择了铺满黄花的博物馆中庭,开始歌唱,然后聆听环境的回应。她相信,每一个地方原本就在歌唱,“我用自己的声音唤醒这些地方,照亮回声的阴影;我跟随自己的耳朵行走,它们就是我的指南针。”

山崎阿弥还会在上海植物园及上生新所进行表演,如果与表演不期而遇,观众也许会迷惑,艺术家到底能够听到什么?又或者,聆听本身才是重要的事,我们听到的周遭,更是我们自己。

去人类中心

“花儿听到蜜蜂了吗?”同样象征着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感知与沟通方式。它引导我们思考:我们是否能像花朵感知蜜蜂振翅那样,去感知那些通常被我们忽略的非人类智慧(如动物、植物、河流、土地乃至建筑本身)?

日本艺术家AKI INOMATA的作品《如何雕刻雕塑》就是向河狸学习的成果。河狸具有啃咬木头的习性,艺术家将木头放到日本的五家动物园,让河狸啃咬后回收,然后让雕塑家复制放大——河狸的原作和雕塑家的复制品共同呈现在展览现场,像是一系列抽象雕塑作品。AKI INOMATA发现,河狸啃咬时会避开木头的某些区域,留下密密麻麻的结,同时,寄居在木头中的天牛也会不断在内部钻洞。整个过程展现了不同生物之间层层交织的合作关系。

艺术家米格尔·费尔南德斯·德卡斯特罗长期生活于美墨边境,2019年,为了争夺偏远沙漠的控制权,武装组织之间冲突不断,为了驱赶对方,武装分子点燃了树状仙人掌。一株拥有百年树龄的树状仙人掌在沙漠中燃烧,自从目睹了这一事件,它就像幽灵一般萦绕在艺术家的脑海。往后的日子,他无数次用画笔描绘那个瞬间,展览中有整整一面墙铺满了同样的画面。它铭刻着人类的冲突,也是对于生态的严重破坏。

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与全球性危机,同时,世界正以超越我们认知能力的速度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当代艺术家正在试图直面它,提出回应,或者提供摆脱绝望与倦怠的方式。关注“人类以外的世界”,是艺术家提出的一种路径。

艺术家里克利·提拉瓦尼的橙色茶帐也出现在上海双年展的现场,这是一顶供游客休憩的帐篷,观众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招待下饮用养生中式茶。在艺术的名义下,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可以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共享一杯茶的时间。也许他们会热烈畅谈,也许,只是聆听静谧。

“花儿听到蜜蜂了吗?”是一个问题,凯蒂·斯科特希望通过展览提出更多问题,启发观众思考,她也希望观众在展览中开启感官体验,并能带着全新的视角和感受力,重新回到纷繁复杂的世界。

上海双年展还将有一系列城市项目,像蜜蜂传播花粉一样,这些项目将以“旅行”的方式在城市中发生,包括工作坊、教育活动和展览等。它回应城市的历史、自然与艺术,邀请公众在上海的不同角落进行身体性的感受和体验。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上海双年展 艺术 跨物种沟通 感官体验 去人类中心 策展 装置艺术 声音艺术 Shanghai Biennale Art Interspecies Communication Sensory Experience De-anthropocentrism Curating Installation Art Sound Ar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