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佩奇的小玉米,(https://xueqiu.com/4922799386/360611017)
如果说Deepseek是一个意外,那么Kimi不是意外,我前一段时间也说过,Kimi的逻辑性非常好,好过很多大厂的产品。Kimi的估值,几十亿美金,Grok估值,2000亿美金,OpenAI估值5000亿美金,与此同时,xAI 拥有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 GPU 集群之一——20 万块 H100 GPU 的 Colossus 超级计算机集群,员工总数超过 1200 人,据估计 Grok 4 的训练成本可能达到了 4900 万美元。
而 Kimi,公司人数 200 人左右,据外媒报道,训练成本约 460 万美元。
可以看到,除了结果,其他都不在一个级别。
但就是这么大的投入差距下,结果却并没有看到明显的差距。
我说过国内的大模型需要重估,因为模型的好坏主要和三个因素有关,数据,算法和算力,算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算力差一点,所以我们在算法和数据上下的功夫会比国外多很多,而在某些垂直的领域,本身因为数据量有限,算力都不需要很多,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跑出这件事并不令我意外。
在没有AI的2022年及以前,我们的大厂在应用领域一只独秀,有了AI后的现在,我们有了Deepseek,有了Kimi,有了天工,这些千万以上月活的产品,有了Reelshort,DramaWave这种在垂直领域可以进入世界前10的产品,这在以前大厂垄断的时代是很难想象的。
美国也是如此,有了AI,PLTR从200亿涨到4000亿美金,App从几十亿美金,涨到将近3000亿美金。任何的科技革命,都会有很多很多小公司跑出来,也会有很多大公司掉队,这就是科技革命的力量。
并不像雪球大V说的,应用只看大厂,硬件却看小公司,这些大V屁股决定脑袋拍下的秩序,现实中并不存在,现实中,所有的小公司拼命的抓住人生中最好的一次机会,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你可以选择去做美国的供应链,但这个时间点,我押注中国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