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了电磁弹射航母舰载机的出动率问题,并与滑跃航母进行了对比。通过专家访谈信息,推测电磁弹射间隔约为90秒,远高于蒸汽弹射的爆发间隔。文章引用模型模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电磁弹射可使尼米兹级航母单日出动率提升约30%。同时,文章也提及了电磁拦阻系统对舰载机作战半径和组织协调的潜在积极影响,尽管这些效益不易通过简单数字体现。
⚡️ **电磁弹射与滑跃航母的出动率对比**:文章指出,专家访谈信息暗示电磁弹射航母的舰载机出动架次远高于滑跃航母,可能达到滑跃航母的5倍。以辽宁舰单日90架次的滑跃纪录为例,若为5倍,则意味着电磁弹射航母单日可达450架次,但作者对此表示怀疑,并认为对比对象可能是外军航母,而非仅基于滑跃航母的简单推算。
⏱️ **电磁弹射间隔与效率分析**:根据专家信息,电磁弹射间隔约90秒。这与美军现役C-13蒸弹的爆发弹射间隔(约100秒/架,仅能维持20分钟)以及其后续的持续弹射间隔(约300秒/架)进行了对比。作者认为,专家所说的“比蒸弹高近3倍”可能指的是蒸弹在需要蓄能时的5分钟持续弹射间隔,暗示电磁弹射在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
📈 **模型模拟与出动率提升估算**:文章引用了《对舰载机出动率的一点想法》模型,模拟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代入电磁弹射间隔后,尼米兹级航母的出动率提升。模拟结果显示,在12小时/日的连续模式下,单日出动率可达158架次/日,24小时连续作战的爆发出动率为312架次。然而,文章也指出,实际操作中可能受限于拦阻索的使用寿命(美军现役240次),限制了24小时连续作战的可能性。
⚓️ **电磁拦阻系统的潜在价值**:文章强调了电磁拦阻系统的重要性。现有的液压拦阻系统存在3-4分钟的蓄能复位间隔,这会严重影响飞机作战半径和组织协调,例如导致返航机群等待时间过长。如果电磁拦阻系统能大幅压缩复位时间,将能有效提升舰载机的综合作战能力,尽管这种效益难以通过简单的出动率数字来衡量。
原创 航空小筑 2025-11-08 10:32 广东


以上是专家接受央视专访的时候提及的信息。但是很明显,这里面没有提及任何条件,也就是大众科普用的。
最典型的就是出动架次是滑跃的5倍。因为就在6月,辽宁舰曾经创下单日出动90架次的滑跃航母新纪录。这要是5倍,单日达到450架次?比较怀疑这个对比对象是外军。

尼米兹级曾经创下单日出动240架次的弹射航母最高纪录,但那也是爆发型的,一两天内24小时连续作战,时间再长的话人都得累瘫了。
但是从专家的话里面可以明确知道电弹间隔大约90秒。美军现役的C-13蒸弹,爆发弹射间隔约100秒/架,但只能维持20分钟;之后因为要积蓄蒸汽,持续弹射间隔降至约为300秒/架。专家说的比蒸弹高近3倍应该指的就是这个5分钟持续弹射间隔。
舰载机出动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对舰载机出动率的一点想法》的模型中曾经对尼米兹级240架次/日的出动率进行了简单模拟。那么在模拟尼米兹级所有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代入电弹的弹射间隔,估算其出动率提升30%,也就是在作业时长12小时/日的连续模式下,单日出动率158架次/日,24小时连续作战的爆发出动率为312架次——但这实际上达不到,因为超过了美军现役拦阻索的使用寿命(240次),作业期内必须更换拦阻索。这也是舰载机出动率受多因素影响的又一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电磁拦阻系统。目前的世界上的液压拦阻系统蓄能复位间隔大约3-4分钟,虽然在前述模型中还没有影响到出动率,但在实际运行中严重影响飞机作战半径和组织协调——比如12机机群返航时,最后一架比第一架要多等待约40分钟。事实上现在的伙伴加油基本上就是为那些返航机补油的。但这无疑增大了组织难度——想想被葛底斯堡号打下来那架F/A-18F加油机是咋回事。所以,如果电磁拦阻系统能够大幅压缩蓄能复位时间,必然可以有效提升舰载机综合作战能力,但这个却不是账面数字能够看出来的。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