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领域对于工具型产品有一个普遍共识:追求简单易用,让用户快速体验到价值并付费。然而,这一共识可能导致产品过度简化,沦为特定场景下的小工具。当用户需求增长,产品需要变得复杂时,原有追求简单的用户可能流失,或导致产品打补丁以兼顾。正确的做法应是,在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后,进行整体设计,如同建造房屋,先有蓝图,再搭建结构,逐步完善。允许用户在早期体验不完美,最终实现“先整体再部分,先复杂后简单”的迭代过程。AI时代的工具,更是需要与用户共同构建上下文,而非简单的锤子。
💡 **创业共识的局限性**: 许多工具型产品创业者奉行“上手简单,快速体验价值并付费”的原则,这看似合理,但在实践中可能导致产品功能被过度简化,难以应对用户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需求,最终陷入“打补丁”的困境,甚至流失核心用户。
🏠 **“先整体后部分,先复杂后简单”的理念**: 借鉴建造房屋的类比,成功的工具型产品应首先明确愿景和用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再搭建核心结构。允许在早期邀请用户体验不完善的版本,逐步迭代优化,最终实现从复杂到简单的演进,而非一开始就追求表面上的简单。
🚀 **AI时代的工具新定义**: AI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工具型产品的形态。未来的优秀工具不再是单一功能的“锤子”,而是能够与用户共同协作、产生上下文、深度参与用户工作流程的伙伴,强调的是人与AI的协同进化。
💡 **案例启示**: Notion、Figma、Linear等产品的成功,印证了“先复杂后简单”的策略。它们通过提供强大的基础功能,吸引用户深入探索,并在用户反馈中不断迭代,最终形成了易于使用且功能强大的产品。
🤔 **避免“吃糖陷阱”**: 许多产品在获得初步成功后,容易陷入不断满足用户短期需求的“吃糖”模式,而忽视了对产品核心价值和长期发展的深入思考。真正的创新需要暂停,重新审视并打磨产品,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工具型产品创业,有个共识是:上手要简单,要让用户尽快达到 aha moment 并付费。
这个共识没错,但对创业的用途不大。就像有人跟你讲:饮食要健康。
这共识还有个陷阱:容易把产品直接简单化。比如做成在特定场景下,非常简单好用的小工具。如果推广渠道合适,也有机会快速获取到第一波用户。
然后,用户会开始提各种需求,好用的小工具,会开始复杂。到一定阶段,甚至需要推翻重来。这过程中,奔着简单而来的原有用户,有可能会流失掉。或者为了兼顾简单和复杂,开始在产品上打各种补丁。
以上故事的背后,是通过简单,先吃到了第一口糖。最大的陷阱是,吃过第一口糖后,就会忍不住想吃第二口、第三口,鲜有愿意停下来,先饿上一段时间,重新思考并打磨产品,后续再继续吃糖的。
于是有了一个做工具型产品的非共识:不要一开始就追求简单易用,而是要想清楚究竟要满足什么用户需求,产品整体如何设计。
如同建房子。先有愿景,有蓝图。接着挖地基、搭结构。然后一层一层建。每建一层,可以邀请合适的用户进来住住。这时大概率是住着不舒服的。
先整体再部分,先复杂再简单,或许才是做工具型产品的正确方式。历史上可借鉴的案例故事是:Notion、Figma、Linear 等产品。
AI 时代的工具,更像一个个房子,用户入住后,需要和 AI 一起产生上下文,一起去做事。
AI 时代的好工具,不再会是各种各样的锤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