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石窟成了文博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无论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敦煌莫高窟、皇家气派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还是别具风格的大足石刻,都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大足石刻北山石窟第136窟转轮经藏窟 数珠手观音像
然而当你真正抵达石窟,就会发现以往用在博物馆的观看经验,竟然失灵了。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曾说,“在博物馆中,你只需要站在在一个人为的空间里观看,且文物的体量普遍不大。石窟处在大自然中,而且体量也比较大。因而二者的观看之道完全不同。”
这就意味着,想要真正了解石窟,如果你还是像逛博物馆一样,只针对几件文物做功课,是远远不够的。
石窟的魅力在于,千年石窟,十里不同风。
那么应该从哪方面入手,才能把石窟之旅的体验感拉满?
答案,就在这本《了不起的石窟:全景式解读中国十大石窟》中。
三联定制刷边版
首度集结11位来自石窟研究重镇的专家学者,为你带来大量罕见的“内部剧透”,许多内容都是市面难寻的一手研究。
700余页宏大篇幅,360幅珍贵图片,带你沿佛教文化的传播路线,从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中原地区到南方地区,足不出户也能逛遍十大石窟:
不能错过的三大石窟: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寺文化的源头”新疆克孜尔石窟
与莫高窟比肩的“姊妹窟”榆林窟
“河西走廊上的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
最早有明确纪年题记的炳灵寺石窟
崖壁上的“东方雕塑博物馆”麦积山石窟
被《黑神话:悟空》选为取景地的大足石刻
石窟界“全明星阵容”首次齐聚
带你读懂10大名窟
从“我听过”到“我看懂”,中间隔着的,不仅是一张门票和一份好奇心,更需要能带你跨越时空、真正领你入门的引路人。
《了不起的石窟》为你首度集结石窟界“全明星阵容”——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系教授杨泓、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杭侃、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副所长苗利辉、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龙门石窟研究院原院长史家珍等11位来自石窟研究重镇的专家学者。
他们中的很多人扎根石窟二三十年,在卷帙浩繁的资料中翻阅历史,在一个又一个的洞窟中行走、观摩,获取大量最一线的资料。可以说,他们是国内最熟悉石窟的一批人,同时也是各大石窟的重要“守护人”。
初入石窟,应该怎么“看”?
在总序中,杭侃教授就带来了一套简单易懂的“石窟正确观看方式”——
试想一下,你就是一位千年前的“建窟人”。面对一座山崖,你要如何开始动工?
第一步是宏观选址:
比如龙门石窟的选址,就充满了智慧。它位于洛阳城中轴线的南端,伊河两岸两山对峙,形成天然门阙,既是一处清幽的修行圣地,又是便于信众往来的交通要道。
第二步是中观定位:
就像敦煌莫高窟,乐僔与法良两位僧人没有选择更易抵达的山脚,反而在半山腰架设栈道开凿。因为那里高于树梢,“黄金层高”视野好。
第三步是微观营造:
佛像的姿态、壁画的故事……那是信仰与美学的最终凝结,是灵魂的具象表达。
“石窟三观”,不仅是古代匠人的营造智慧,更是今天我们“打开”任何一座石窟的通用密钥。
4重维度、6大领域系统精讲
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梁思成先生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矗立千年的石窟,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于一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浓缩。
面对如此综合的艺术宝库,本书不仅对石窟本身进行介绍,更结合历史、宗教、美学、空间四大维度,系统构建出一个层次丰富、立体的石窟知识体系:
从历史维度,探索石窟千年营建史背后尘封的王朝兴衰与时代精神;
从宗教维度,探寻修行空间所承载的信仰体系与思想源流;
从美学维度,解读不同时代造像、壁画的审美流变与艺术语言;
从空间维度,在宏大的山体环境中,全方位拓展石窟的观看方式。
以云冈石窟为例,当我们第一眼看到露天大佛时,可能会以为这是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事实上,它的身高仅在昙曜五窟中排倒数第二。
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
其背后,是北魏高僧昙曜的宏大构想。北魏时,各地战火不宁,帝王试图以佛教安抚人心,昙曜便以北魏五位帝王为原型凿刻大佛,将礼佛与忠君融为一体。“穹窿顶”的设计,灵感源自游牧民族的毡帐,恰如鲜卑民歌所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蔚为壮观。
也有人会好奇,在北魏时期的洞窟中为何会有许多“二佛并坐”的画面?
云冈石窟第12窟“二佛并坐”
这其实是跟当时政治格局有关,北魏太和初年,皇帝年幼,由皇太后临朝听政,形成了“二圣”的局面。工匠们巧妙地将《法华经》中“二佛并坐”的庄严场景来呼应世间的“二圣”。
故而,石窟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凝固的历史,浓缩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我们也将带你南下重庆,探寻大足石刻——它为何会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最后一座丰碑”?
中国石窟的佛像,如何从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到后期的秀骨清像,从唐代的丰腴华贵,再到宋代大足的慈眉善目、宛如邻人,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民族审美与心灵变迁?
面对石窟艺术的众多谜题,本书既提供宏观视角,也深入代表性洞窟进行精讲:
榆林窟第2窟的水月观音,为什么称得上是“代表西夏绘画艺术最高成就的封笔之作”?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立新,将从绘画技法、意境和山水画角度为你破解其登峰造极的美学密码。
若你亲临炳灵寺,面对169窟或许会茫然无措。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曹学文,将为你解锁这座“特窟中的特窟”。在这里,你将亲眼见证中国石窟的“五个第一”——
最早的纪年题记、最早的“西方三圣”组合、最早的千佛图像、最早的维摩诘经变,以及最早的释迦多宝佛并坐像。它们如同时间的原点,静静重塑你对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认知。
这本书会带你跨越考古、艺术、社会、政治、地理、宗教6大领域,360度观看石窟,在欣赏过程中不留死角。
从入门到了解再到精通,你只需要这一本。
360张珍贵图片,沉浸式石窟巡礼
文化家庭的艺术资产,宜赠、宜藏
对于真正渴望读懂石窟的人而言,碎片化的网络资源,常令人难以触及精髓。
而这本能够随时翻阅的权威读本,相比手机屏幕,有着更大的开本、更清晰的图文,让你的目光能够自由穿梭于不同洞窟、不同时代的艺术细节之间。这种沉浸、连贯而自由的阅读体验,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给予的。
书中一口气收录了360张珍贵图片,既有壮观的石窟外景与整窟剖面,也有纤毫毕现的彩塑特写、流畅灵动的壁画局部,甚至常被忽略的经文、题记都能尽收眼底。
其中不乏首次公开的独家视角,它带你越过游人如织的常规路线,潜入十大石窟的幽深角落,直面那些连现场都难以窥见的彩塑、暗纹与铭文。一本书,就是一座24小时开放的“纸上石窟”,不用赶路,无需预约,想看就看,想停就停。
精美的书口刷边,选自云冈石窟的“音乐窟”,上下书口刷边和翻口刷边特别采用了不同的图案,让你全方位感受石窟的独特魅力。
如果你正准备一场石窟之旅,这本书可以帮你备足功课,游览时不再走马观花;
若你暂时难以亲往,它便是浓缩的纸上行旅,为你省下20张往返机票和上万元讲解费;
如果你是文博爱好者,本书助你系统掌握石窟发展脉络,融合多学科视角,成为言之有物的“石窟达人”。
封面精心选用带有肌理的特种纸,其底色与质感,拿起它,仿若亲手抚过千年石壁的斑驳。庄严佛像静立其上,再现步入洞内时,乍见神明的刹那。
书名以烫金工艺勾勒,于静穆中流转出内敛的珍贵。无论是珍藏、赠人,都是值得全家人反复翻阅的文化艺术宝典。
全彩印刷,正文选用品质上乘的超感纸,由专业色彩团队校色,每一幅作品都力求还原石窟现场的震撼力与细节感,为读者营造强烈的临场体验——仿佛置身洞窟之中,直面千年艺术的呼吸与温度。
了解了书,不妨听我仔细说一说:三联中读·知识年卡,除了可以收听石窟相关的课程,还可以怎样用?
▼点击下图,了解更多▼
“文化爱好者”的聚集地
《了不起的敦煌》,樊锦诗、赵声良、苏伯民,三代敦煌研究院院长,带你听听“敦煌守护人”的故事。
巫鸿、荣新江、郑炳林、杭侃、何鄂……9位顶尖学者、敦煌研究者带你全方位、多角度走进敦煌的历史与当下。
还有海量人文好课,为你持续奉上饕餮盛宴。
海量精品课程
全网独家
立即获得年卡与赠书
文章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