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财经头条 11月08日 08:27
小鹏汽车发布新一代IRON机器人,展示“物理AI”战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小鹏汽车近期发布的最新一代IRON机器人,以其轻盈步态和拟人化外观引发广泛关注。尽管面临“套壳真人”的质疑,小鹏通过现场演示和技术阐述,进一步展示了其在机器人领域的科技实力和“物理AI”战略野心。新一代IRON机器人采用了仿人脊椎、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全固态电池和高算力平台,并由自研大模型驱动,具备感知、思考和自主行动能力。其控制系统转向“生成式控制”,通过模型生成动作而非依赖固定模板,以实现更高的适配性和通用性。该技术路线有望大幅缩短软件迭代周期,为通用型机器人奠定基础。虽然在商业化方面,新一代IRON计划于2026年底量产,并首先应用于导览、导购等服务场景,但其在复杂工业领域的应用仍需探索,且灵巧手的量产仍是主要挑战。小鹏汽车正积极推动AI战略,将自身定位为“AI汽车公司”,并致力于将AI技术与大制造深度结合,期望在未来十年成为行业领军者。

🤖 **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与“物理AI”战略:** 小鹏汽车发布的新一代IRON机器人,通过仿人脊椎、22自由度灵巧手、全固态电池和强大的算力平台,展现了其在机器人领域的最新进展。该机器人由小鹏自研的大模型驱动,具备感知、思考和自主行动能力,是其“物理AI”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将AI技术与现实世界的物理交互深度融合。

💡 **“生成式控制”驱动的通用型机器人:** IRON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已转向“生成式控制”,这意味着它不再依赖预设的步态和动作模板,而是通过模型自主生成动作。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适应性和通用性,为实现能够应对多种场景的通用型机器人奠定了技术基础,并有望通过软件迭代极大缩短产品更新周期。

📅 **商业化进程与挑战:** 新一代IRON机器人计划于2026年底实现量产,初期将应用于导览、导购等商业服务场景。小鹏汽车也正积极探索其在宝钢等工业领域的巡检应用。然而,实现高精度作业的稳定控制,特别是灵巧手的量产,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表明通用机器人距离在复杂工业环境中承担高精度任务还有一段距离。

🚀 **小鹏汽车的“AI汽车公司”转型:** IRON机器人的发布是小鹏汽车全面推进AI战略的一部分。公司已将自身定位升级为“AI汽车公司”,致力于AI技术与大制造的结合,并将其在AI领域的布局(包括自研芯片、VLA、人形机器人和Robotaxi)视为与现有电动车业务比肩甚至更大的商业潜力,期望成为AI汽车领域的领军者。


《科创板日报》11月8日讯(记者 杨小小)这两天,机器人行业的热点来自于新能源车企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在起科技日上发布的最新一代IRON机器人,因轻盈步态与拟人化外观引发热议。面对“套壳真人”的外界质疑,在6日举行的首款增程式车型X9发布会上,现场演示人员直接剪开了IRON的“肌肉”结构,再度自证,这一幕甚至盖过了新车发布的关注度。

有关IRON机器人的真实科技成色,及其承载的小鹏汽车物理AI战略野心,一定程度上也被这些喧嚣的话题热度遮盖了。

何小鹏在IRON发布当天的演讲中表示,该机器人采用仿人脊椎与具备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实现类人动作控制;搭载全固态电池和2250 TOPS 算力平台,并由小鹏自研的VLT大模型驱动,具备感知、思考与自主行动能力。

另外,在6日下午举行的机器人Workshop中,小鹏汽车机器人副总裁及AI技术委员会负责人米良川,对新一代IRON的技术研发过程、应用场景规划等也做了进一步介绍。他并未对新一代IRON的具体技术细节做过多展开,但多次表示一些研发过程的突破,都来自长期坚持探索后“突然”的“涌现”。

量产最大挑战在灵巧手

米良川在介绍中回顾了小鹏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演进路径。据他介绍,团队最早采用的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的传统控制方式,之后尝试过模仿学习的路线,但最终决定转向“生成式控制”,即不再依赖固定模板或预设步态,而是通过模型生成动作,实现更高的适配性和通用性。

这一路径与小鹏机器人团队的顶层愿景一脉相承——打造“能力足够强的通用型机器人”。米良川提到,早在2015年前后第一波机器人热潮时,他就已进入这一领域创业。

十年过去,新一轮机器人浪潮兴起,在他看来关键变化在于:过去的机器人多为针对特定场景设计硬件,迭代周期漫长;而当通用型机器人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更新可通过软件迭代完成,周期将被极大缩短。

“生成式运动控制”路线,进一步催生了第三代和第四代控制器——前者初步实现了生成式能力,后者则彻底去除了预设步态与动作风格,成为一个更通用、更高适配度的控制系统。

“本质上,我们把重力对抗和姿态平衡从控制逻辑里剥离出来,让上层的智能模型可以直接输出连续轨迹。”米良川表示,这一架构使机器人更容易与大模型整合,未来可直接接入小鹏自研的VLA、VLT等更高级智能系统,实现“感知-决策-运动”的一体化。

新一代IRON的步态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一控制理念的可行性。米良川介绍,团队采用相同的生成式运控路线,并重新设计了腰部和脊柱结构。经过数月训练与调试后,在今年3月26日的监测中,机器人突然表现出更自然的行走姿态,甚至能实现倒走。

对于这一跨越式的进展,米良川认为是算法学习与机械结构协同作用的结果。不过他也坦言,步态优化的具体原因尚未得到明确定位,团队仍在持续验证算法学习与硬件结构之间的关联。

一具身者能项目创始人则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倾向于是结构上腰自由度比较多,步态映射优化得更好,整体显得拟人。”

而对于“生成式步态”的概念,该人士表示,本质上仍然是通过采集人类动作数据并结合强化学习训练,让模型在学习中生成动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然度。“这种方法在展示和交互场景中效果明显,但距离可承担高精度作业的稳定控制仍有差距。”

其进一步表示,目前行业的小脑运控路线已基本收敛,各家差异有限,“控制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机器人的定位。”

在商业化层面,小鹏也给出了量产时间表。

何小鹏在发布日当天表示,新一代 IRON 将于 2026 年底实现量产,首批将进入商业场景提供导览、导购、导巡等服务。发布会现场,小鹏还宣布宝钢成为 IRON 生态合作伙伴,“在不久的将来,IRON 将入驻宝钢,在巡检等复杂的工业领域探索应用场景并迭代进化。”

不过,何小鹏坦言,新一代IRON目前还无法在自家车厂完成打螺丝的任务。对于相关问题的追问,米良川补充称,机器人在搬运工件、打螺丝等任务上的实训依然在进行,“只是目前优先级会有所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米良川在分享过程中多次提到,明年量产最大的挑战在于灵巧手。有媒体今日报道称,蓝思科技目前已对接小鹏机器人头部面罩、灵巧手和机身金属结构件供应,但小鹏方面量产计划尚未敲定。

小鹏汽车all in AI叙事

赚足流量的新一代IRON,只是小鹏汽车AI叙事的一部分。在今年的科技日上,小鹏汽车围绕“物理AI”的主题,还发布了第二代VLA、小鹏Robotaxi以及汇天两套飞行体系。

小鹏汽车在 2024 年下半年正式强化 AI 战略,将自身定位升级为“AI 汽车公司”。何小鹏在当时的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十年,小鹏将专注于 AI 技术与大制造的结合,致力于成为 AI 汽车公司的领军者。”

在发布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战略的商业逻辑。

顾宏表示,当前公司在AI与“物理 AI”方向的布局,包括自研图灵芯片、VLA、人形机器人和Robotaxi等多个业务板块,都将于明年进入量产阶段,“这些新业务的商业潜力可与当前电动车业务比肩,甚至更大”。换言之,小鹏汽车已经不满足于汽车销量增长这一单一维度的业务指标了。

顾宏地指出,这些板块都基于小鹏自研的 AI 核心架构,从算法、芯片到制造体系实现全栈打通,而这种体系化的协同将为公司带来更高的效率与更强的竞争力。

事实上这也是当前新能源电车行业整体的战略趋势,自去年以来,包括理想在内的多家车企都开始强调AI战略,将大模型、语音交互和端到端自动驾驶作为产品升级重点。

小鹏则似乎比同行在AI战略构想和实际投入上都要更宏大且更激进。从战略愿景上看,小鹏可以说和特斯拉走在了同一条路径上。后者早在2021年的首届AI Day上,就提出要“解决现实世界的AI 问题”,并据此构建起自动驾驶(FSD)、Dojo超算与Optimus机器人的完整AI体系。

不过在资本市场上,小鹏的AI叙事似乎尚未得到与特斯拉相匹配的市值回应。截至发稿,特斯拉市值超过1.4万亿美元;而小鹏的美股市值则在213.03亿美元。前者的PB市净率约18倍,PS市销率约15倍;后者则分别约为5倍以及2倍。

具体股价走势上,科技日期间,小鹏汽车美股股价在6日一度逆势涨超9%,但在7日又出现下跌,截至发稿跌6.3%,报22.39美元/股。港股方面则连续两天保持了涨势,但盘中均出现了冲高回落的情况,截至今日收盘报90.9港元/股,日内涨幅1.68%。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小鹏汽车 IRON机器人 物理AI 生成式控制 人形机器人 AI战略 XPeng IRON Robot Physical AI Generative Control Humanoid Robot AI Strateg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