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翁榕榕 2025-11-07 13:49 广东
▲ 2025年10月25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自由式小轮车女子公园赛决赛在深圳光明区虹桥公园举行。 (IC photo/图)
全文共7227字,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编者按: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在广州开幕,发生在当下赛场上的体育叙事,离不开千百年来的城市记忆。南方周末以深圳、广州、梅州、香港、澳门为样本,追踪公共体育空间的铺展和民间运动习惯与精神的建构。当聚光灯投向这场体育盛事,竞技之外,值得关心的是,体育如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连接社区与城市,抵达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点滴。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翁榕榕
南方周末实习生 刘诗琪
责任编辑|刘悠翔
接到第十五届全运会吉祥物的设计任务时,曾作为“冰墩墩”设计总执行的刘平云发现,整个设计周期只剩下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出最能代表粤港澳三地的元素,这一问题一度困扰着设计团队。
接受媒体采访时,刘平云提到,团队曾考虑过华南虎、黑脸琵鹭等动物,也考虑过醒狮等非生物元素,但这些最终被一一否决。经过反复思考,设计团队认为,中华白海豚是最能代表大湾区的一个特殊物种,也是粤港澳地区同根同源的海洋文化的象征。
自6000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上起,中华白海豚历经无数沧海桑田、演化游弋至今。如今,在这一全球仅余六千头左右的种群里,依然约有三分之一生活在珠江口一带。
在设计团队的笔下,化身为吉祥物的中华白海豚头顶上有三色水柱喷出,形成一颗爱心的形状。这三种颜色分别为代表广东木棉花的红、香港紫荆花的紫,以及澳门莲花的绿。
2025年11月2日,十五运会火炬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同步举行传递活动。运动场上,比赛已经开始,全红婵时隔183天复出,与王伟莹搭档参加双人10米台跳水女子团体决赛,为广东队夺得跳水首金。五天前的男子水球决赛中,广东队以16比9战胜上海队,成功卫冕,代表广东队出战的中国男子水球队队长陈仲贤赛后透露,队员在比赛中“加密通话”,使用粤语传递配合信号。幸亏对手不是港澳球队。
1 广州:百年前去大佛寺看橄榄球
1933年,在大佛寺的球场举办的广州首场橄榄球赛,比赛照片刊登在《良友》杂志上。 (资料图)
火炬传递是从镇海楼开始的。从这里南行,是广州的城市传统中轴线,串联着广州两千多年来的诸多文化地标:城市起源图腾五羊石像、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北京路、近代广州政治文化中心中山纪念堂、近代广州商贸中心海珠广场。
白俭每天上班的地方,距离镇海楼只有八百米。他在广州市越秀区国家档案馆工作,从业已经将近三十年。他早就知道广州尤其是越秀区积淀着深厚的体育底蕴,但直到2025年,这里的一则史料还是让他意外。
1928年,北京路西侧的大佛寺,由武术家黄啸侠创立“国民体育会”。这座始建于南汉时期的古刹内,在民国时曾建有一块简易足球场,以及配有灯光设备的篮球场。1933年3月,广州首场橄榄球赛在大佛寺球场举行,由广州联队对阵岭南大学队,观众们背靠宽阔的庙宇屋檐,看市长在中线开球,《良友》杂志对赛事做了图文报道。
2025年年初,档案馆打算以十五运为契机办一个展览。白俭发现大佛寺的新史料,展览的主题渐渐成形。2025年6月,展览“与全运同行——广州近代体育源起与传承”在北京路开幕。
从北京路东行不到两公里,是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这里的体育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体育活动与军事密切相关,唐朝官方在这里设立阅武堂,作为军事训练与武举考场,考试项目包括射箭、举重等。据白俭介绍,鉴真东渡停留广州时,就在阅武堂看过驻军校阅。
在广州民间,自古不仅流行着舞狮、舞龙、划龙舟、放纸鸢等体育游戏,而且有习武之风。在白俭看来,岭南传统体育早期的一大特点就是与民俗相结合,既能强身健体,也是防卫技能。
广州也是中国较早开展近代体育运动的城市之一。1872年,创办于广州的真光书院,每天课余都会开展球类、田径、体操等体育活动。当时的培英中学有田径、球类等校代表队,校内还遍设排球“小网”,学生可以随意在两棵树中间拉绳作网,以粉笔划地为界,就地比赛。非校队学生,则要接受充当啦啦队员的训练,为参赛选手加油。1887年,广州出现了第一个(室内)泳游池,内设跳板、滑梯、水上吊环等设施。同年,由张之洞创办的广东水师学堂,聘请外教开设近代体育课程,项目包括徒手操、单杠、双杠、跳高、跳远等。1891年,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规定学生每隔一日要学体操。
回顾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白俭感慨,广州在其中创造了多个“第一”。1906年1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按照奥林匹克竞赛规则举办的广东省第一次运动会在东较场(即唐代的阅武堂)举行。当时正值冬天,男运动员比赛时用布条将唐装宽裤脚绑扎起来,有的穿鞋,有的光脚。场地里的司令台还很简陋,是用竹竿搭建的。
1912年,广东省第五次运动会在东较场举行,开幕当天,出现了广东公立女子教养院的女运动员。她们身穿灰衣、脚穿白鞋、头系朱红辫结、腰系桃红白间绸带,乘坐院方雇用的船只从芳村出发,来到东堤,再步行至运动场,开创了女子走向体坛的先例。
白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有些近代体育项目传入广州后,也出现某种本土化特色。例如,在1912年广东男女学生运动会上,就设有二人三足的竞走比赛。另外,1925年省港大罢工后,很多在香港的球员回到广州学习或工作,将香港球队注重技术短传、边线进攻的特点带回内地,对“南派足球”的形成起到不小的作用。
东较场的西北方向是越秀山游泳场,这里曾见证新中国第一个游泳世界纪录创造者戚烈云的夺冠瞬间,如今成为十五运足球项目女子16岁以下组的比赛承接地。
早在1990年代,白俭常去东较场和越秀山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他还记得,那时候周围的体育氛围已经很浓厚,排队买票总要等很久,有时还会买不到。几十年来,人们“上山睇波”(上山看球)的习惯延续至今。
2 深圳:“新兴运动”已经玩了三十年
这是令人目不暇接的60秒。骑着小轮车从近两层楼高的陡坡冲下,随即上坡腾空,在碰壁前的每个极限时空内,转把、空翻、甩尾。这是人车合一的技巧美学,最年轻的奥运会项目之一——自由式小轮车。
2025年10月25日,十五运男子自由式小轮车公园赛决赛在深圳光明区虹桥公园举行,德国专家安迪(Andreas Johann Gschwandtl)全程观看。比赛场地是他参与建造的。
在外形上,这项运动的每块比赛场地并不要求一模一样,可以有自由发挥的设计,这些“弹性空间”的品质,会直接影响比赛质量。说起技术细节,安迪的关键词是激发创造力和保证安全性的平衡,他的普通话甚至听不出口音:“道具的搭配(要有)流畅性,避免某个道具变成一个障碍物,又要保证在没法刹车的情况下,安全地起飞、降落在正确的地方。”
最终,四川队选手魏天旺在这块场地夺得金牌,他在决赛中表现的难度、流畅性和完成度,赢得了95.10分的全场最高分。一位国际裁判赛后向安迪感慨,中国男子自由式小轮车的整体竞技水平在近一年里又有了很大的提升。
安迪并不感到意外,作为场地供应商德国G.Ramps的中国代表,他最近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待在深圳,每到周末或者放学后,经常能看到公园里面有很多玩小轮车的孩子。
其实,这项登上奥运舞台才两届的运动,来到中国内地已经三十年。
70后芮戈冽就是国内最早的小轮车玩家之一。1997年,他在深圳上大学,平时喜欢运动的他,觉得自己熟悉的足球、篮球、网球等项目不太能凸显个性,想尝试一些更小众的运动。芮戈冽想到了滑板,找极限运动圈子里的朋友买装备,朋友却建议他试试玩“小轮车”。
这是一种车轮直径比日常自行车小六分之一左右的特制脚踏车。芮戈冽在朋友那里看了很多国外自由式小轮车的比赛视频,当时就被迷住,通过朋友买了一辆二手小轮车。
自学入门并不容易,芮戈冽回忆,当时自己的很多小轮车DVD、VCD等视频“教材”都是托人从美国订购后发到香港,再由香港朋友带至深圳的。在那个新兴阶段,大家玩小轮车并没有什么专业护具,需要自己制作护膝、护肘;手套也没有小轮车专用的,他只能用摩托车手套代替,“三天一小伤,两周一大伤”,芮戈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而且,以前因为条件有限,“宁可人受伤也不想车坏掉,所以有时候动作失误,还要人去保护车”。
芮戈冽还记得,自己受过最重的伤是裂了三根肋骨,养了两三个月才好转。还有一次,他在做完一个膝盖向前屈的动作后,落地时受伤了。那时他没去医院,自己在家用夹板固定,也是花了三个月时间才恢复,至今仍留有后遗症,天气转凉或下雨时左膝盖都会隐隐作痛。
但芮戈冽仍然痴迷于这项运动给他带来的快乐。正因为这样的热爱,他进步很快,1999年就获得了浙江湖州第一届中国极限运动大赛国际U形台表演赛小轮车的第三名,隔年后又获得该项赛事的BMX街式冠军,后来曾担任中国自由式小轮车国家队专家组技术顾问,如今是深圳极限运动协会秘书长。
在芮戈冽的印象里,小轮车运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作为一种街头文化存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选手邓雅文一举摘得巴黎奥运会自由式小轮车女子公园赛的桂冠,实现了中国队的突破,大大提高了国内大众对这项运动的认知度。
作为极限运动,小轮车对场地道具的要求比较高,很多时候场地更需要向外国公司租借,价格昂贵。为了好地推广这项运动,芮戈冽于2019年自主研发了一套“快餐式”极限运动场地设施,可以在一天之内搭建、拆卸,而且能根据场地需求灵活拆装道具模块。
短短几十年里,自由式小轮车很多动作的技术难度已经非常高,而且还在不断进步与更新。安迪觉得,这跟深圳这座城市给他的感觉很相似,“深圳(能)走在全国极限运动或者潮流运动的发展前面,(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潮的城市,接受新鲜的东西很快”。
深圳光明区的比赛场地,没有用常见的木质材料,而是用钢板材质,以降低场地之后的维护成本——十五运结束后,它将作为永久性设施,用于以后的日常训练与赛事。
3 梅州:球王故里的年轻人
魏祥鑫,梅州五华人,中国男子国家足球队梯队成员。图为2025年4月6日他代表中国队参加2025U17亚洲杯小组赛。 (视觉中国/图)
踢完十五运比赛两天后,魏祥鑫回到梅州家中。到家已经是晚上七点多,母亲魏秀娇正在张罗着给他做饭。通过网络直播,魏秀娇见证了儿子所在的广东队赢得季军。
魏祥鑫是全运会足球项目男子18岁以下组(简称“男足U18”)广东队队员,今年17岁。在十五运上,他为广东队贡献了两粒关键进球,首先是揭幕战伤停补时阶段踢进一球,帮助球队以4:2的比分锁定胜局;接着,他在八进四的淘汰赛中以一记绝杀帮助球队挺进四强。季军争夺赛上,又是魏祥鑫在比赛最后阶段制造点球,队友罚进,拿下比赛。
对于梅州五华的乡亲们来说,这成绩只能说“还可以”。毕竟,仅2016-2019年,这座粤东小县城的各级球队就曾赢得1个世界冠军(2019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U9)和4个全国冠军。毕竟,这里曾走出“世界球王”——1976年,德国足球杂志《环球》将李惠堂与巴西的贝利、西班牙的迪·斯蒂法诺等人并列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魏祥鑫儿时就听母亲和哥哥说起过邻村以前出了个李惠堂,两个村相隔只有三公里。1915年至1934年期间,李惠堂作为当时的中华足球队队长,率队在远东运动会(亚洲级赛事前身)中实现九连冠,当时国内流传着“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的说法。同时,李惠堂还著有《足球经》《球圃菜根集》等六本足球著作,将自己的经历、理念分享给后人。
“球王故里,足球之乡”,2025年10月31日,南方周末记者在李惠堂老家五华县横陂镇看到这条标语。据李惠堂旧居提供的数据,截至2020年,五华全县共有366支群众足球队。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梅州客家队副总经理陈小军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五华县常年有四大民间足球联赛,参赛的分别是机关球队、乡镇球队、校园球队和民间自发球队。由于比赛拼抢激烈,受伤较多,保险公司甚至都不愿意为赛事的意外伤害提供保险订单,陈小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后来他负责买的保险只好主动给保险公司加价。
陈小军球队的司机也在民间比赛中拿过冠军,一次这位司机去接外省的客队,到了训练场,看到球场边有个闲置的足球,兀自颠起球来。“客队教练球员都看愣了,这真是司机吗?”陈小军笑着说,“以为是我们主队派的卧底。”
2025年11月1日中午,南方周末记者在魏祥鑫老家五华县超群村,偶遇一群踢球的小学生。其中身材最矮小的男孩穿着拖鞋,一次次从禁区线演练单刀球,比他高出一个头的守门员总是被破门。他们大多11岁,两三年前接触足球,他们的动力源自一次班级联赛上输球,从此几乎每个周末都练球。当天晚上,其中一个孩子去五华县奥体中心观看了梅州客家队的中超主场比赛,散场后,他兴奋地向南方周末记者展示球衣上的球员签名。据赛场播报,这天晚上至少有15999人入场观赛。“这里的大爷大妈都很懂球,”陈小军说,“哪里踢得不好,他们都能看出来。”
李昊名是十五运男足U18广东队教练,自2023年组建这支球队以来,他感受到魏祥鑫不仅速度快、攻击力强,而且刻苦踏实,对足球很执着,“很符合梅州的风土民情。”李昊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魏祥鑫当时比其他孩子对足球的热情更高。”梅州客家队梯队教练庭田智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相信这种热情对球员的发展很宝贵。
魏秀娇回忆,魏祥鑫8岁时就常和邻居在路边或是球场踢球,某天还在家里的墙上写下“足球是我的梦想”。
2023年,魏祥鑫帮助球队获得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职业俱乐部U15组)冠军,同时获得最佳球员称号。次年,他又代表“国字号”球队出征沈阳“和平杯”国际足球邀请赛和U17亚洲杯预选赛,不仅当选“和平杯”邀请赛最佳球员,之后也帮助球队打进U17亚洲杯正赛。在俱乐部赛事方面,魏祥鑫收获了当年中冠联赛的最佳新秀奖。
2025年4月底,由于上一年的出色表现,魏祥鑫被法甲欧塞尔足球俱乐部选去试训三周,在队内赛中还收获一粒进球。10月,英国《卫报》公布“2025年度全球最具潜力60大新星”名单,魏祥鑫的名字赫然在列。
“争取在欧洲踢上五大联赛吧。”魏祥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的微信账号地址,已改为期待留洋的目的地“法国”。魏祥鑫喜欢葡萄牙球星C罗,家里贴了他的海报,也会买相关的杂志周边。在他看来,C罗球风霸气,人很自律。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在饮食方面还不够克制。
4 港澳:踩脚踏车来看你
2025年,关嘉游发起的“水脉连深港,‘骑’迹绘全运”骑行活动,在深圳水坝绿道上进行。 (受访者供图/图)
关嘉游很喜欢骑行香港大屿山路线,去程上坡比较多,但风景秀美,骑到大屿山大佛附近视野豁然开朗,回程更是能畅享下坡的极速快感。
2025年11月8日,十五运自行车公路赛男子个人赛将横跨粤港澳三个赛区,这也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自行车跨境赛事。关嘉游对此很关注,打算到时候观看直播。
关嘉游是香港惩教署单车队的会长,他中学时就接触骑行运动,朋友们周末相约到远离市中心的地方骑行,然后就地举行路边野餐或者郊外烧烤。
香港最大规模的单车盛事是“香港单车节”。2024年的各项目报名人数达六千人,吸引四届环法单车赛冠军得主Chris Froome参与其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提到,这里50公里组别的骑行与环法单车赛的体验非常不同,他很高兴能通过骑行的方式来观赏香港,“很少可以在城市踩单车,是一次特别经历。”他说。
关嘉游也多次参与其中。他一般在凌晨三四点摸黑出发,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寒风像针刺般密密麻麻扎在脸上,当时他的骑行服比较薄,就和车友们骑得很靠近,以此取暖。骑到昂船洲大桥时,太阳恰好升起,那顿早餐的滋味令他难忘。
在澳门,最负盛名的体育赛事之一当数格兰披治大赛车。它源于1950年代,以狭窄、多弯的东望洋赛道闻名于世,是很多国际车坛名将的成名之地。
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院长叶农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自己多年前有段时间在澳门工作,恰巧住在赛事举办点附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赛车手们在比赛,轰鸣声震耳欲聋。
“香港单车节”拓展出嘉年华活动,为游客提供一些运动、美食、艺术彩绘等体验;澳门的格兰披治大赛车则建有专题博物馆,馆藏有数十年来的参赛赛车和电单车,还设有赛事体验区。2025年,格兰披治大赛车博物馆还连同其他单位合办了亚洲区(澳门)首届格兰披治大赛冠军车插画比赛。“现在已变成了一个系列品牌。”叶农说。
作为香港九龙乐善堂的常务总理,关嘉游平时也参与了不少公益活动。有时候,他们会邀请一些退役香港单车运动员去教小朋友骑平衡车。他发现,小朋友学起来都特别快,可能第一节课还处在手脚不协调的阶段,但到了第四节课,就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已经学会了平衡,接下来再学自行车就很快。“哪怕这些小孩日后不是骑单车,但对于他们去做其他运动,也是有很大的帮助。”他说。
他们有时还会走进香港的盲校,让盲校孩子体验骑行的感觉。例如,教练会骑着一辆特制的自行车,让孩子坐在后面,那里同样有个脚踏,自行车一前行,脚踏翻转,孩子们也就能体会到骑车的感受。“他们没想过原来像他们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去骑单车。”关嘉游说。
近几年,关嘉游到内地骑行的频率越来越高。周末有空时,他就会到深圳骑行,“基本不到十分钟就过完关”。单车队里有些队员是退休员工,他们去得更远,时常带着单车坐高铁,“开拓”新的骑行路线回来分享。比如去广东清远郊区骑行,那里的景色与香港很不同,路旁还有水田,整体很安静,骑行起来多了分惬意。关嘉游待了两天一夜,还吃了清远烧鸡。
作为香港深圳青年总会会长,关嘉游也会不时策划一些深港青年共同参与的体育交流活动。2025年是东深供水工程供港六十周年,关嘉游发起了“水脉连深港,‘骑’迹绘全运”的骑行活动,带领大约三十名深港青年,在水坝绿道上骑行,中间不时停下来,或欣赏美景,或听工程师讲解该项工程的历史。
“大家平时的工作模式不一样,可能要求也不一样,”关嘉游觉得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在)这个平台,大家互相了解。”
更多专题内容请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