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疏离感”的时代
“你给我一种疏离感,很孤独的感觉,若即若离。”这是一句文艺男勾搭文案,几乎所有文艺男都会上钩,反之也可以适用于文艺女身上。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但是又适用于同一文案上,或许可以说明一种问题: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给人一种“疏离感”。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或许我们的冷漠可以从凝视中传达。Gen Z 从小到大,从网络到现实,从外貌到行为,都少不了被所谓的“上一辈人”说教。就连最小、最标致的眼神能引起前辈的不适。
现在,出现了一个词组来形容这种疏离感、抽离感、解离感满载的眼神——“Gen Z stare”,中文可翻译为“Z 世代盯视”。这是一种为了在社交场合配合成人社会化需要而出现的眼神,特点是长时间的、茫然的、毫无表情的凝视。在中文里更通俗的说法可能是“死鱼眼”。
例如《亢奋》中赞达亚饰演的 Rue,永远半睁的眼睛,因为吸食某种东西过度,永远迷茫、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不在意的漠视。

《亢奋》中的 Rue
《星期三》中 Jenna Ortega 饰演的主角 Wednesday Addams,深红色的口红和粗粗黑黑的下眼线,极少的面部表情,还有点对标日本女明星小松菜奈的感觉。剧中的 Wednesday 很少与人打交道,且带有一种哥特式的黑色幽默。

《星期三》的 Wednesday Addams
再比如出演美剧《偶像》的 Lily-Rose Depp,其本人在现实中就以烟熏妆和半睁向上看的眼神闻名,剧中角色 Joecyln 更是她本人的艺术延伸。Joecyln 是一个被过度性化和被凝视的角色,她冷漠的眼神,有种“我性感,我知道,我不在乎,但你仍然会看着我”的感觉。这种眼神让她既性感但又情感疏离。

《偶像》的 Joecyln

网友示范 Gen Z 盯视|来源:TikTok
有些人说这是个性的表达,是一种劲劲的态度;而同时,年长的人却认为你的心不在焉是对他们发出的挑衅信号。
这种眼神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Gen Z 的盯视是有根源的。它让人回想起 90 年代 Kate Moss 的气息,也呼应在 2010s Tumblr 时代流行的“indie sleaze”美学——晕染的眼线与刻意的冷漠盛行的年代。它还让人联想到 2008 到 2014 年间几乎每一场红毯上的 Kristen Stewart:拒绝配合微笑,悄然拆解着好莱坞对女性气质的期待。以及,它和曾经流行的“厌世脸”很像,但相比“厌世脸”,Gen Z 盯视更多了种灵魂被抽掉一半的“whatever”疏离气息。

Indie sleaze 美学流行时期的代表音乐人 Sky Ferreira
或许最有名的凝视就是“Kubrick Stare”。这是一种电影中用来刻画精神失常或情绪不稳定角色的技巧。演员的目光会从眉心下方位置向外勾起,并将头倾斜朝向镜头。很多影评人说库布里克的凝视能够打破“第四面墙”,引发观众的恐惧、不安。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在《发条橙》里亚历克斯的凝视。

《发条橙》
Wartburg College 的副教授 Amy Nolan 说道:“凝视往往是人物之间无声的交流,尤其是当凝视者‘自尊心已经脆弱到从理智走向疯狂’的时候。”这种凝视,是一种带有侵略性却又不安的眼神。
除了在电影中,这种美学也流传到了受众更广的流行文化中。比如今年 2 月 24 日出道的韩国女子组合 Hearts2Hearts 的成员 Jiwoo。有别于 K-pop 女团给大众:活泼、可爱的印象,Jiwoo 在歌曲《The Chase》等 MV 中毫无表情凝视屏幕外的观众,引起了 K-pop 粉丝的注意,且给她起了一个花名“豆包”。除了她的外貌和豆包长得很像之外,这更是对她像 AI 一样的表情的一种概括。

Jiwoo
Gen Z盯视从何而来
为什么近年在影视作品、名人照片、素人社交内容中,这种 Gen Z 盯视越来越常见?
Gen Z 成长于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熏陶下,我们习惯于数字化一切,用表情包、emoji 代表情绪。更别说 Gen Z 在长大的过程中集体经历了COVID-19。一位在阿拉巴马大学的教授表示,在隔离之后,这种无神的眼神在校园里变得更加普遍,上课提问后学生的沉默时间也变得更长。首尔的一所大学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曾询问一位勤工俭学的学生工有什么问题,收获的却是漠然的眼神。
虽然如 Kate Moss 那样的“resting bitch face”已经存在了几代人,但茫然的凝视也可能是强制隔离导致的社交焦虑表现。这段时间内,虽然我们还是需要上学或者上班,但主要通过线上视频会议、Zoom 等形式进行。大多数时间,我们会将摄像头关掉,全然没有在和人交流的感觉;就算没有关掉,我们也只是在盯着一块电子屏幕上的“人”的形象,而不是现实的人。在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缺少“真实感”的时间之后,这种看似“呆滞”的创伤性反应延续到了我们现实的社交活动中。
当线下互动变得不可能之后,社交媒体上的隔空交流填补了我们的社交需求。而当我们在网上寻求认同感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善意的。社交媒体反馈的重要影响让人们害怕在网上被评价、甚至被网暴。与此同时,面对信息流不断输出的图像和感情内容,我们发出的漠然盯视,或许是一种由信息过载引起的情绪疲劳与冷淡的表现,也或是一种对典型网络情绪表达的去敏化过程。
最后导致大家都变成淡人,露出这样的眼神以示:“我看透了一切。”
冷漠或是应对创伤的机制
无论是韩国偶像 Jiwoo 的面无表情,还是 Kate Moss 引领的 heroine chic,他们的凝视都以中性或空白的面部表情为特征。
在照片中,Gen Z 的盯视看起来是直勾勾地盯着镜头,目光不眨,没有笑容,也没有明显的情绪。与前几代人不同——曾经人们在照相的时候,往往力求表现得友好,仿佛自己正在享受美好时光。但在近几年开始我们很少听到有人在拍照的时候说“茄子”或“cheese”了,而是,许多 Gen Z 似乎都采取了一种平淡无奇、情绪中性的表情。很难分辨出这究竟是讽刺还是在真诚地表露内心状态——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这种眼神让我联想到童年阴影——动画《怪谈餐厅》里的一集《ひらめになれ》:女孩子把同学变成了比目鱼,后来在鱼店的砧板上发现那条会说话的比目鱼说出了类似「你竟敢把我变成比目鱼」的台词,最后还出现要把“她”当成鱼片处理的恐怖反转。其中比目鱼凝视的镜头,成为了我的童年阴影。那条在砧板上的比目鱼,空洞又充满指控的凝视,与当下被批评的 Gen Z stare 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现实生活中,你我或许都曾经历过或释放过那种让人难以捉摸、呆滞、僵硬的眼神:可能是在上了一整天排班的餐厅服务员的脸上捕捉到;也可能是在面对上司领导滔滔不绝的大论、人在但神已消散的时候,你露出过那样的眼神。直白的 Gen Z 盯视无比精确地呈现了我们的精神状态,不加掩饰。
但是,为什么这样的盯视同时会又令人厌烦呢?
对于稍微年长一些、已经工作的 Gen Z 在职场上表现出的盯视,许多“大人”经常抨击并这样批判这种眼神:无聊、冷漠、优越感、爱批判,或者纯粹智商低——甚至觉得那是死亡凝视。总之就是不太讨好的形象。
的确,Gen Z 在职场上并不讨好人。在中国社交平台上,Gen Z 在职场的标签是“00后整顿职场”。其他地方也不例外,几乎全世界的 Gen Z 都被贴上了“难以管理”的标签。如果一份工作出现令 Gen Z 不爽的地方,他们在试用期间可能就会提出辞职。
但是,所谓的冷漠或许并非真的是态度问题,它更像是一种应对创伤的机制,就像一只被车灯照到的鹿的第一反应,不是逃跑而是停在原地。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讨论了“凝视”作为一种权利装置的概念。他提出,在监狱里,守卫可以看到所有囚犯,但囚犯看不到守卫,所以即使没有人在真正监视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自我规训。这个监狱可以是本质的监狱,也可以是衍生的监狱:职场、学校,甚至社交媒体,其实都在运作这种“可见性即控制”的机制。
而如今的 Gen Z 盯视,不仅是一种“疏离感”的视觉表达,更是一种对权力的反抗,一种对观众的挑衅,一种对过载高压信息的消极反抗。例如当“理应”甜美的女团偶像面无表情地盯着镜头时,观众会对这一简单的表情进行过度批判,这恰好证明了“盯视传递挑衅”这一点。
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既是“被看的人”,也是“观看者”。我们对着镜头凝视、拍照、发帖,看似在表达自己,实际上也在迎合一种无形的“观看期待”。看似冷漠的 resting bitch face 可能就是对这种过度曝光的疲劳反应。
当权力和评价无处不在的时候,唯一的反抗就是“我就这样静静地盯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