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前天 17:29
孩子缺乏学习动力?家长如何引导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指出这并非懒惰,而是可能源于缺乏动力、感到沮丧、焦虑或对一切幻灭。专家分析了孩子缺乏动力的原因,并提出了激发孩子进取心的三个动机公式。文章强调,家长应肯定孩子的每一份努力和进步,并转变观念,接受“足够好就行了”,重视孩子的满足感、社交能力和自我接纳,而非一味追求卓越。最终,家长应抛弃固定型思维,相信孩子的成长潜力,并认识到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根源:** 文章指出,孩子不求上进并非懒惰,而是可能缺乏动力、斗志,并伴随沮丧、焦虑、对一切感到幻灭或反叛。这种状态可能源于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以及在面对建设性活动中的负面情绪时难以重新振作。

💡 **激发孩子进取心的三大动机公式:** 专家提出,动机可以通过“兴趣 + 自我能力感 + 相关性 + 理想”、“兴趣 + 自信(对成功的预期)+ 努力获得认可的预期(表扬或奖励)”以及“拥有目标 + 感觉自己能够实现目标”来构建。家长应着重于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非仅关注结果。

⚖️ **“足够好就行了”的价值转变:** 文章倡导家长摒弃“不做到最好就不够好”的观念,接受中等水平的常态,并认识到世界上多数人处于中等水平。应将价值观从单纯追求成绩、分数和目标,转向更重视孩子的满足感、良好的社交能力以及自我接纳,让孩子自由地做自己。

🌱 **拥抱成长型思维,重视内在动机:** 家长应抛弃关于孩子能力的固定型思维,转而相信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能力可以不断提高。失败是进步的阶梯。研究表明,内在动机(学习的内在渴望)比外在动机(成绩、父母认可)更能带来积极结果。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贝小戎
我发现我儿子特别擅长为自己开脱,总能找到办法安慰自己。月考没考好,就说月考不重要,期中考试没考好,就说是因为自己马虎了。到期末考试还没考好,就说其他平时出众的同学也失手了。

现在他已经九年级了,午饭后、放学后还要去操场打球,被老师点名批评,我说不要运动这么多了,他说他不运动就会感到头疼。我说你这样运动,你自己不头疼了,但是有三个人要头疼了:我、你妈妈,还有你的班主任。

《欢乐家长群》剧照
我劝他辛苦一年,争取考上本区的市重点,他说:“我现在已经很累了,不想读市重点,太卷了。”

我觉得他还有潜力可挖,少玩一点,自己看看网课和课外辅导书,应该能挺进班级乃至年级头部。对此他觉得没戏,或者不值得为此而努力。

我除了祈祷他早日觉悟,还能做点什么呢?康奈尔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肯尼斯·巴里什说,不求上进的孩子不是懒惰,而是缺乏动力、没有斗志,他们可能还感到沮丧和失望,焦虑或愤怒;对一切感到幻灭或反叛,过于自我批评或悲观,并且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

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全力以赴,不然怎么会学不好?是什么让他们不想投入地学习?巴里什说:“所有建设性的活动都会伴随着焦虑、沮丧和气馁的时刻。缺乏动力的孩子很容易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影响,而且他们很难重新振作起来。孩子们常常用叛逆和反叛的态度来掩饰内心的焦虑和沮丧。‘学历史或数学有什么用?反正我以后也用不上。’‘谁会在乎1850年的英国国王是谁?’优秀的老师能够鼓励和启发孩子,并向他们展示学习的意义。但一个意志消沉的孩子不太可能在我们教给他的东西中找到任何意义。他会因为缺乏努力而反复受到批评,变得更加叛逆。他会从其他地方寻求认同感和自豪感。”

《玫瑰的故事》剧照
要唤起孩子的进取心,就需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确立目标。巴里什提供了三个关于动机的等式:

动机 = 兴趣 + 自我能力感 + 相关性 + 理想

动机 = 兴趣 + 自信(对成功的预期)+ 努力获得认可的预期(表扬或奖励)

动机 = 拥有目标 + 感觉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这些公式的可操作性如何呢?想让孩子对英语、历史或物理产生兴趣,家长能做的不是很多,编教科书的时候就该考虑这一问题了。孩子对游戏、体育、流行歌曲有兴趣,最多能学到一点地理知识和英语单词,对学习的帮助不大。至于目标也很广泛,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还是今后周游世界?

家长唯一能做的是,多鼓励孩子,“肯定他的每一份努力和进步”,应该像茱莉亚音乐学院的老师多萝西·迪莱那样,在学生演奏时,她耐心地聆听,直到他们演奏出一个特别优美的音符。然后她评论道:“这真是美妙的声音。”接着,她解释说,每个音符都必须有优美的开头、中段和结尾,并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音符。学生心想:“哇!如果我能在这里做到,我就能在所有地方都做到。”

《好东西》剧照
爱尔兰记者艾莉森·柯蒂斯觉得自己从小就很优秀,但看了以前的成绩单才发现,“在我上学的那些年里,B和C被认为是中等水平。现在,我们只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能拿到A!中等水平没问题。事实上,中等水平很好。现实情况是,世界上大约80%的人口都属于中等水平。那为什么中等的概念从常态变成不够好的代名词了呢?作为父母,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体育或音乐方面只是中等水平。我们本应该为平均水平感到高兴,但不知从何时起,观念发生了转变,现在父母和孩子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必须在所有方面都超越中等水平。”

心理治疗师科尔曼·诺克托说,这种一定要达到最好才能满意的心态是有害的,“树不会一直向生长,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最终都会达到瓶颈,这很正常。我们不可能一直进步,或者说,我们不可能永远变得更好。我们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我们把孩子视为自身的延伸,觉得他们的成功和失败直接反映了我们自身。我们必须摒弃这种想法,停止将家族传承的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相反,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我们更珍重哪个?是一个累到六月底,筋疲力尽,只为了考600分的孩子,还是一个积极健康、社交能力强,考了450分的孩子?我们是否需要转变价值观,不再以成绩、分数和目标为导向,而是更加重视孩子的满足感、良好的社交能力以及自我接纳?”

2022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阿夫拉姆·阿尔珀特倡导“足够好就行了”的人生信条,他在《反卷社会》一书中批判我们普遍存在的追求卓越的心理,认为每个人在某个特定的领域都是最杰出的,因此而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有人曾评价记者利布林,说那些写得比他快的人没有他写得好,比他写得更好的人没有他写得快。因此利布林在两个他自己量身定制的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沃瑟曼是华尔街律师中最伟大的拜伦学者,也是拜伦专家中不多的律师。

《普通的孩子》剧照
一个14岁的孩子问心理治疗师洛莉·戈特利布,她的妈妈总是唠叨她的成绩不够好、催她减肥,她该怎么办?戈特利布回答说:“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应该学会取悦自己,而不是你的母亲、老师,或是社会对女性身材的刻板印象。你应该弄清楚什么对你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并将精力集中在这些方面。对你而言,重要的或许是平衡而非过度的压力,是学习而非分数,是成长而非完美,是自我定义的美而非僵化的审美,是创造力而非被约束的生活。”

家长要抛弃关于孩子能力的固定型思维,接受成长型思维,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的,失败不是对个人能力的否定,而是进步的阶梯。还要知道,内在动机(即学习的内在渴望)比外在动机(成绩、父母的认可)更能带来积极结果的研究。“作为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让他们自由地做自己。”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审核:同同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平台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8KVJFuId19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孩子学习 学习动力 家长引导 成长型思维 内在动机 教育 Child Learning Learning Motivation Parental Guidance Growth Mindset Intrinsic Motivation Educ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