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了人形机器人的设计理念,解释了为何模仿人类形态在适应现有世界方面具有优势,即使在特定任务上不如专用机器人。作者指出,世界是为人类设计的,因此人形机器人能更好地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同时,文章也分析了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趋势,以无人机扫地为例,强调了成本效益在机器人应用中的关键作用。当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家庭服务、老年护理等领域替代人力,填补专用工业机器人无法覆盖的空白。
💡 人形机器人设计源于世界以人类为中心的构建:文章指出,尽管专用机器人可能在某些单一任务上表现更优,但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之所以遵循人类形态,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包括建筑、布局和结构,都是围绕人体尺寸和运动能力而构建的。这种形态上的相似性使得人形机器人能够更自然、更高效地在现有环境中执行任务,而无需对环境进行大规模改造。
📈 成本效益是机器人应用的关键驱动力:作者通过无人机扫地和保洁阿姨的成本对比,强调了经济可行性是机器人取代人工的重要因素。当机器人的购买、维护和运营成本在一定周期内(例如设计工作周期)低于人工成本,且能带来持续的收益时,其应用就具备了可行性。这预示着随着人形机器人成本的下降,其大规模应用将成为可能。
🏡 人形机器人填补非工业场景的空白:文章认为,人形机器人最大的潜力在于其能够胜任专为人类设计的、但并非高度专业化的任务,例如家务劳动、照顾老人和残疾人等。这些场景是传统工业机器人难以覆盖的,但却是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灵活性、多功能性和对人类环境的适应性,能够有效介入并提供解决方案的领域。
我之前对人形机器人是嗤之以鼻的,为什么必须按照人去设计?比如跑步,能比 4 个轮子的跑的快吗,手动作能比 6 轴机器人准确吗?
人形机器人能做的事情,工业机器人肯定做得更好
但是后来理解设计的要点,那就是,整个世界,是按照人类身体去设计的,除非改造现有的建筑,现有的各种布局结构
人体其实也是有足够优秀的点,相对大型机器,足够灵活,有手有脚,能弯能蹲,能走能跳能抓取
换句话说,你要搞个非特意模仿人类的机器人,但是做的事情和人一样,大概率也会很像人类
这就是为什么资本很乐于投入人形机器人
应用趋势来说:
我最近发现小区居然用无人机扫地了,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很大的扫地机器人,还有激光雷达
这个事情让我蛮惊讶,因为在我印象里,这个应该要不少钱,而一个保洁阿姨一个月才多少钱
所以,是否应用,其实取决于投入产出,按照 x 周期收回成本,之后每年 y% 收益看的话
比如一个阿姨一个月 3k ,那么一年 3.6w ,10 年就要 36w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机器 15w ,设计工作周期 10 年,那就可以应用了(甚至还可以按月租赁,每个月小于 3k 就可以了)
也就是只要人形机器人成本降到一个程度,就可以替代人类很多琐碎的场景了,这是特定工业机器人所不能覆盖的
类似常规家务活,照顾老人、残疾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