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消费电子产品经历了快速迭代和极速贬值的周期,即使是最先进的产品也很快过时。与消费端感知到的快速贬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游零部件厂商似乎一直在通过制造紧缺感来推高或预期价格上涨。例如,显卡和存储芯片的价格波动常伴随着紧缺和涨价的消息,这让消费者产生电子产品能够保值甚至增值的错觉,而实际上贬值仍在加速。文章探讨了消费电子产品持续降价的趋势,以及上游硬件厂商是否常态化地利用制造紧缺预期作为营销策略。
📈 消费电子产品快速迭代与贬值:文章指出,近20年来,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呈现出快速更新换代和价值急剧下降的特点。即使是当年高端的产品,在短短几年内也会被新款产品超越,例如文中提到的2018年的MacBook Pro,其价值已远不如新款MacBook Air。
🌊 上游厂商的“饥饿营销”:与消费端产品快速贬值形成对比,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却常常通过制造紧缺感来推高或维持价格。显卡和存储芯片等关键部件,在AI和挖矿热潮的推动下,频繁出现缺货和涨价的传闻,这种信息差可能误导消费者认为其持有的电子产品具有保值增值潜力。
🔄 价格周期的常态化营销策略:文章的核心疑问在于,消费电子产品普遍处于降价周期,而上游硬件厂商频繁制造紧缺和涨价预期,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营销策略,以应对消费电子产品固有的贬值属性,并影响市场认知。
消费电子产品近 20 年以来,一直处于快速迭代、极速贬值的周期,无论如何炫酷的发布会,推出的产品,即便抢鲜也帅不过三年,就陆续成了电子垃圾。譬如:我办公室里有一台 2018 年的、几乎全新的 macbook pro 13 带 touch bar ,当年的京东入手价大约是一万二左右,如今这配置,已经被半价的全新款 MacBook air 吊打。小甜甜直接变牛夫人。但是,上游部件厂商好像一直制造饥饿感。与消费端的感知形成反差的是:上游供应链厂商貌似一直在涨价或者制造涨价预期的路上。这些年,无论是显卡(依赖挖矿加 ai 爆发),还是存储芯片( ai 需求支撑),经常会发酵出紧缺、涨价的消息(声势浩大)。每每看到此类新闻,都让我一度错觉自己手中的电子产品,幸亏买了,甚至还能保值、增值,事实上贬值一直在加速。消费电子一直在降价周期中,上游硬件厂商不断制造紧缺预期是常态化营销策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