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前天 09:28
山姆会员店的“阿里味儿”争议与转型挑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山姆会员店在中国面临一场关于文化和战略转型的争议。新任中国区总裁刘鹏的加入,以及APP界面改版等变化,引发了部分会员对其“阿里味儿”的担忧,认为这可能破坏山姆原有的“精选SKU、品质稳定、简单购物”的体验,并侵蚀其“中产审美、品质优先”的文化。会员们认为自己是山姆社区的共同体,对品牌有文化所有权。然而,中国市场的特点,如高人口密度和电商渗透率,迫使山姆加速线上化和数字化转型,这与美国本土的经营模式存在差异。面对来自淘宝、美团等平台的竞争,山姆需要平衡效率与会员信任,这场“制度战争”关乎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 **会员对山姆“阿里味儿”的担忧与文化认同:** 部分忠诚会员因新任中国区总裁刘鹏的履历及APP改版等变化,担忧山姆的“中产审美、品质优先、无需思考的购物体验”被“阿里味儿”侵蚀,认为这是对山姆“灵魂”的文化入侵。他们认为自己是社区的共同体,对山姆有文化所有权,并以退卡威胁来守护他们所认可的山姆模式。

📈 **中国市场特性驱动山姆的数字化转型:** 与美国郊区模式不同,中国高密度城市群的特点促使山姆加速线上化和数字化转型。线上GMV占比已超50%,这使其面临与淘宝、美团等巨头竞争的挑战,需要加大线上权重以应对扩张的土地和成本限制。

⚖️ **“买手制”与“运营导向”的战略困境:** 山姆在中国市场需要在精选SKU的“买手制”和追求效率的“运营导向”之间寻求平衡。引入“阿里味儿”所代表的效率优先文化,可能导致SKU精简度和品质稳定性受到影响,例如“好丽友”的上架和自有品牌大豆的降级,这表明了平衡的艰难,以及“阿里味儿”对山姆信任核心的潜在侵蚀。

🔮 **零售业剧变下的权衡与未来展望:** 山姆的转型是中国零售业剧变的一个缩影,品牌在理想与生存间进行权衡。山姆押注其牺牲的信任小于赢得的未来,希望通过转型实现“新山姆”的便利与品质。然而,即使转型成功,会员们也可能怀念那个纯粹的旧山姆,因为竞争往往会使所有品牌趋于同质化。

群众找到坏人了!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说山姆的变差,不只是“上架好丽友”,也包括发现大豆从“一级”变成了“三级”,发现收银员越来越多推销续卡,还做起了拉群私域的事情。

直到前些天,前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鹏空降成为山姆会员店中国区总裁,而他先前的一串履历里,“阿里巴巴”四个字格外显眼。

有人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并说山姆 APP 最近奇怪的改版——实拍图变成了烹饪后的成品图——充满了“没事硬干的阿里味儿”。

辞退刘鹏,清理阿里味儿,还消费者一个纯正的山姆……一时间不论小红书、微博还是知乎,都能看到这样的呼吁,一些人明确表示,如果山姆变了,那么就会退卡。

对山姆而言,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的一面在于,会员愿意这么呼吁,背后是因为极高的“忠诚”,不然他们可以悄悄走开,转向 Costco 或盒马。正是因为他们高度认可并享受当前的山姆模式——那种精选SKU、品质稳定、简单购物的体验——他们才会对一个“可能”破坏这种体验的人事变动如此敏感。

或者说,他们的呼吁和一定程度的“威胁”,恰恰是为了守护他们所忠诚的对象。在他们看来,刘鹏的到来,像是“阿里味儿”的文化入侵,会腐化山姆的灵魂——中产审美、品质优先、无需思考的购物体验。

而他们这么做的底气,是因为意识到,作为高净值会员的自己,才是山姆的基石,通过长期的、高沉没成本的“筛选”,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和“文化所有权”。他们不认为自己只是“顾客”,他们认为自己是这个“精英社区”的共同体。

坏的一面也在于此。

核心会员是山姆最宝贵的资产,但也会限制山姆偏离他们所认可的路线。山姆的任何“变革”—— 无论它是好是坏,是主动求新还是被迫应战 —— 只要它“看起来”背离了会员们心中那个“原教旨主义”的山姆,就会被视为一种“背叛”。

毕竟,如前所说,他们用会员费购买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种确定的身份认同,而刘鹏所代表的“阿里味儿”,实际上是在破坏这样的身份认同。

不仅如此。

“原教旨会员”——我们姑且用这样的称呼——会“神化”你的现状,并“妖魔化”你对未来的任何试探。这使得山姆的管理者陷入了巨大的战略困境。

其实,中国的山姆,和美国的山姆,除了“会员制”这一基石以外,在经营模式上已经有了很多不同。

在美国本土,山姆会员店拥有约 600 家门店,形成了一个成熟且高度渗透的网络。其扩张战略呈现“增量与存量并重”的特点。一方面,公司计划未来每年新增约 15 家门店;另一方面,将对其所有 600 家现有门店进行翻新,以提升购物体验。

美国的新店,往往选在美国郊区或“边缘城市”,如亚利桑那州的坦佩和田纳西州的黎巴嫩,这说明其增长依然依赖于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拥有大型家庭存储空间的郊区家庭,会员们习惯于驾车前往郊区的巨大仓储店,一次性购足数周的商品。

山姆在美国也有电商模式,不过绝大多数电商销售来自于“路边自提”模式。这项服务在疫情期间推出,并因为无接触的特点迅速被会员接纳。

“路边自提”的成功,在于它完美契合了“郊区 - 汽车”的社会经济模式。它一方面解决了店内购物的最后一个摩擦点,另一方面则避免了美国高昂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这种模式并非旨在取代实体店,而是作为一种强大的数字工具来增强其服务效率和会员粘性。

美国山姆的另一个创新是“Scan & Go”,也是为了疫情时期“无接触”而开发的技术,允许会员在购物时用手机扫描商品并直接支付,从而跳过结账队伍,而其长期价值在于最大化店内效率和消除摩擦。

不论是路边自提,还是“Scan & Go”,美国山姆的电商渠道,扮演的是一个“优化到店”的辅助角色,而非核心基础设施。它本质上只是对“开车到店”模式的轻微改良,只是在缓慢地为自己长达 40 年的实体店模式增加便利性。

中国的情况截然不同。

美国的中产阶层多集中在郊区,而中国中产阶层多集中在城市,而且城市规模分布呈现集中化,拥有庞大人口的特大城市数量增长迅速,形成了若干个高密度城市集群,而当人口密度达到一个临界阈值时,电商的渗透率和物流效率会呈指数级急剧上升。

基于中国的特色,山姆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山姆早期的扩张依然是在高密度的一线城市中,寻找并押注于那些正在形成中的、拥有汽车、具备“类郊区”生活方式的新兴中产阶级,它的门店选址并非服务于整个城市,而是作为一个“磁石”,吸引那些认同美国郊区式大宗采购价值观、且有能力实践这种生活方式的特定客群。

2020年前后,在美国山姆普及“路边自提”的同时,中国山姆开始发力电商渠道。山姆客单价高,可以覆盖配送的成本,而获客成本低,因为有一批极具忠诚度的会员,这让它有了其他任何商家都不具备的优势。到 2023 年底,山姆线上 GMV 占比已经超过 50%,山姆也被看成是“新零售”笑到最后的赢家,成了大家争相研究、模仿的对象。

不过接下来怎么走?

山姆的模式需要大占地面积和大型停车场,这与中国高密度、土地昂贵的城市中心天然矛盾。而到了二三线城市,倘若不开在市中心而开在前文所说的“类郊区”,那么又难以辐射足够数量的中产人群,毕竟中国中产人群绝对数量多,但除了核心城市群之外,分布极其分散。

中国山姆想要继续扩张,那么必然需要加大线上的权重,它的对手也不再是开市客。

沃尔玛中国区 CEO 朱晓静曾说盒马是山姆唯一的对手。当然,盒马会员店业务已经因为供应链、定价和管理层变动等等因素关停,很多人觉得盒马不再是山姆的对手。

不过,盒马的“失败”并不代表山姆的高枕无忧。如今的盒马,已经不再试图复制山姆,而是一步步加深与淘宝闪购的关联,成为淘宝“即时零售”的重要环节,从而建立起一个高密度、数字化的网络。

说起即时零售也很难绕开美团。

我一向认为,美团没有什么护城河,无非是算账,在交易成本极高的外卖和到店生意里慢慢抠钱出来,倘若其他公司足够有耐心执行力足够强,也不是不可能打败美团——当然事实证明,其他公司要么规模不够大,要么不愿意干苦差事。

不过,小象超市很可能成为“护城河”,因为它提供的是高频商品,而且配送网络极其发达,不论产品层面还是心智层面都与美团外卖打通,并且因为是自营模式,更可控且有更高的利润率。如今几乎所有品牌都为增长苦恼,小象超市可能成为它们的新尝试。

于是,山姆的对手,从盒马、朴朴超市、叮咚,变成了淘宝和美团这两个庞然大物。

竞争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是一种集体行动,而在任何集体行动中,参与其中的每个个体都会在行为模式上越发趋同,这也是为何我们总会听到“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

要应对未来的竞争,山姆也需要一些“阿里味儿”。

很少有人能完全解释清楚什么是“阿里味儿”,在阿里巴巴二十多年的发展里,对这个词的内涵有着很多次不同的解释。

“阿里味儿”的起源,是阿里巴巴的“中供铁军”,这是一支诞生于 B2B“地面推广”脏活、累活中的销售团队。这种“销售驱动”的基因,使其天然具有“狼性”和极强的攻击性,也要确保把“人”锻造成“军队”。

围绕着“阿里味儿”,阿里巴巴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管理系统,比如意识形态管理——灌输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员工对文化“充满热情”;比如 50 / 50 绩效考核——员工的考核一半来自业绩,另一半来自“价值观”的匹配度;比如政委体系——阿里 HR“政委”垂直管理,确保了企业文化和战略的绝对传导,并对业务经理进行监督和制衡。

我们暂且不说将阿里员工称之为“行业百草枯,内卷福寿螺”这样的负面评价,中立来看,“阿里味儿”代表的是一种“效率优先”的文化。

这也是大家觉得新 APP 展示图充满“阿里味儿”的原因。

在旧制度下,山姆 APP 展示的是“生肉”,是为了透明,为了建立和顾客的信任;而新的 APP 界面,营销味道更重,展示“熟食”是为了显得更加诱人,以提高转化率。

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大家把矛头对准刘鹏。他曾执掌天猫国际、天猫进出口和阿里巴巴 B2C 零售事业群。朱晓静在任命时直言不讳,看中的是刘鹏的“国际化视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整合能力”,以及最关键的“丰富的中国零售及全渠道经验”。他被赋予的任务是带领山姆实现“战略升级”和“数字化转型”。

高管初来乍到,一般会多看少说,而不会马上大刀阔斧地改变。山姆官方回应也说,APP 的改版,在 8 月底已经开始,并非刘鹏主导。

不过,这反而证明,刘鹏并非破坏大环境的人,反而是因为山姆的环境已经在变化,山姆的“阿里化”早已在管理层的战略推动下悄然进行,最终才会选择刘鹏作为中国山姆负责人。

这自然不意味着沃尔玛高层是愚蠢或者贪婪的,但也不能因此说,会员的担心是毫无道理的。

先前,在决定线上化的时候,山姆只上线了 4000 个 SKU 中的 1000 个,以平衡到店体验与线上效率。我们可以粗暴地假设,这 1000 个高频、刚需的 SKU,是“阿里味儿”和刘鹏的主战场,而剩下的 3000 多个 SKU,是山姆“受保护领地”,以吸引更多会员到店消费。

一场无法避免的制度战争,山姆选择了在买手制与运营导向之间走钢丝。

不过,“阿里味儿”不是一个可以被精确控制的“武器”。它是一种追求效率优先的新制度,当它被引入山姆的系统后,它会本能地视“买手制”为“低效”的敌人,毕竟“买手制”追求的“独特性”在报表里就是“低周转率”。

因此,“好丽友”出现在货架上,“黄豆”在自有品牌上降级,都证明了平衡的艰难。“阿里味儿”正不可避免地从 1000 个 SKU 的战区,“泄露”到 3000 个 SKU 的堡垒,并开始腐蚀山姆的信任核心。对于会员而言,这意味着昔日的山姆不再纯粹,我们付费所享的无形保障被部分削弱。

然而换个角度,这何尝不是整个零售业剧变的缩影:当商业环境改变时,任何品牌都难免要在理想与生存间权衡。山姆押注其牺牲的信任小于赢得的未来。如果它赌赢了,会员或许能继续享受一个既便利又有品质的“新山姆”。

不过,即便赌赢,我们依然很难不去怀念那个旧山姆,就像我们会一直怀念那个纯粹的只关注价格、商品和体验的老派零售业一样。

毕竟,竞争会把所有人变成相似的模样,而这模样并不总是我们喜欢的。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山姆会员店 Sam's Club 中国零售 数字化转型 阿里味儿 会员制 文化冲突 供应链 新零售 战略升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