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朋友圈,好多国内的朋友在晒娃的毕业典礼,节目精彩纷呈,演出水平极高,孩子成熟得让我怀疑这是6岁孩子吗?还有穿着整齐的毕业服拍毕业照,仪式感超级足,不仅每个娃穿得漂漂亮亮,还要化妆,家长们也都是盛装出席。
看完我就感慨“哇”,太牛了,这水平不得准备个把月?相比之下德国幼儿园的毕业典礼真的好省事。
这里的幼儿园毕业是这样的:
毕业前最后一天,所有毕业的小朋友,带着被褥行李手电筒到幼儿园过夜,老师也会陪同。孩子们体验前所未有的“独立”的感觉,离开父母,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度过美妙一晚,并互相告别和赠送小礼物。
这个晚上没有什么节目,不需要排练,也不需要服装,大家都是睡衣相待,老师也不需要准备什么活动,大家爱怎么玩怎么玩,也可以聊天玩到深夜。
第二天父母去接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环节:
幼儿园门口会放一个泡沫垫子,每个小孩会被两个老师拉着,喊一句口号,然后被扔出来,表示从幼儿园毕业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丢人”毕业典礼。
这个环节简单到几乎不用怎么准备,可能就简单打几个气球,再写个板子海报就是高配了,也没有什么好看的背景供拍照,所有人都穿着最普通的衣服,家长们也是随意穿着。
至于集体毕业照,好难拍出一张“正式”的来,基本上是有人看镜头有人在玩有人不知道要干什么。如果是小朋友一起唱个歌,你能想象一下,每个人唱的速度和调都不一样,大家都自由发挥,重在参与,快乐至上。
你说,为什么不让他们穿戴整齐,拍一张有仪式感的照片呢?为什么不排练几次,唱得整齐动听一些呢?
当你了解了德国幼儿园每天都在做什么,或许就知道这简直太难了。
一、德国幼儿园里几乎没有“统一活动”
这里没有“上课”的说法,像国内幼儿园竟然有语文课、数学课、美术课……德国幼儿园都没有,大家各玩各的,没有课时,更没有课本和作业。
从早上送孩子去开始,有的小朋友去吃早餐,有的在屋里玩乐高,有的坐在老师身边看书,有的正在画画,有的在玩各种车,还有的在爬上爬下……比起“一起来做什么”,老师更在意每个小朋友“你喜欢玩什么,想玩什么”。
我曾经在他们某一个节日活动的时候去找纳米,那时候他刚刚在适应期,我提前去接他。那一天他们所有人围成一个圈在唱歌,是少有的集体活动,但是有一个小朋友完全在状况外,他一个人玩玩具,根本没有参与。
老师并没有指责他说他不守规矩,而是很尊重他,觉得他如果不喜欢可以不参加。
德国学校里也几乎没有“校服”的概念,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是穿着不一样的衣服,甚至有穿着睡衣的,怎么舒服怎么来,反正每天回家都是一身泥。
老师也会经常给他们拍照片,记录一些活动,但是他们拍照真的完全不看背景、姿势,照片里大多是表情管理失败的娃,绝对不会有P图这种东西,家长发孩子的照片也都是主打真实,原始,根本不需要修。

所以,你能明白了吗,让他们集体坐在那里,穿一样的衣服,拍一张毕业照,是多么难的事情。
二、那德国幼儿园里学什么?
有些朋友会说,各玩各的,那幼儿园里岂不是乱得要死,怎么管理?
这就是神奇的一点了,这里的幼儿园并不乱,你去他们教室里,会发现大家都很有秩序,搭乐高的人,玩桌游的人,大家虽然玩的都不一样,但是都有各自的规矩,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种“一锅粥”。
他们学习的规则,更多是一些生活中随时都要遇到的规则。比如不能抢别人的东西、玩完玩具要一起收起来,中午自己吃饭,吃完饭要一起收拾餐盘,外出之前要学会自己穿衣服穿鞋子、涂防晒霜,管理好自己的物品等。
这些都帮助孩子们在玩得疯的同时,也能自我管理。

除了规则,他们还要学很多情绪和自我保护方面的功课。
我们两个儿子来这里上了半年多的幼儿园,分别开了一次家长会,老师的评估表格里,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方面是:
1. 学会说不
当你不喜欢别人碰你时,要说不;
你被别人抢玩具时,要说不;
你不喜欢跟别人一起玩时,要说不;
别人言语或者身体欺负你的时候,要说不。
这是建立边界感、学习自我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委曲求全,从来不哭闹,默默接受别人的安排,那么老师不会认为这个孩子很乖,他们会觉得他需要学习了解自己的感受,需要学会拒绝。
2. 情绪表达
情绪表达上,老师也会教,生气的时候如何表达,伤心的时候怎么办。
你不会听到有老师说“别哭了”、“哭是羞羞的”、“哭是不勇敢的”这种说法,相反他们会问孩子为什么哭,会抱着孩子安抚情绪。因为哭本来就是一种非常健康、正确的表达方式,情绪是需要被看见、被理解的。
他们也会引导孩子学会同情别人的情绪,在别人有情绪时,会不会提供帮助,会不会换位思考等?
3. 解决问题的能力
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是一味退缩害怕、乱发脾气,还是说会努力去找办法解决,哪怕只是面对一个搭不好的积木,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
老师会鼓励孩子去自己找办法解决,并在他们努力尝试的时候给予肯定。我们老二皮米的家长会上,老师就说他非常会探索和寻找解决方案,这个观察让我们很惊讶。

所以在这里的幼儿园,上课不是一个有形的实体的课,而是融入到整个幼儿园生活里的,虽然每天是各玩各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玩耍时候的探索,哭闹时候的情绪管理,都是来自生活的无形的课。
相反,知识和表演,是他们不怎么重视的。
德国人认为,幼儿阶段重要的任务不是学习,而是玩,玩得好才是受益终身的,至于学不学习,幼儿园毕业不会数1到10,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至于表演节目,如果孩子很有兴趣,那当然非常棒,可以往艺术方面培养;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却要被迫表演一个节目,那将非常痛苦。
三、德国幼儿园老师真的很“懒”
有个朋友曾经在国内当过幼儿园老师,她说累怕了,每天有一大堆的杂事要做,更何况毕业季,幼儿园还有很多除了带孩子以外的任务,要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
毕业晚会在德国根本办不成,因为这里的老师都“太懒了”。
他们从来不加班,更离谱的是,我们儿子的老师每周只有两天是下午五点才下班,其他时间可能是三点下班、两点下班,总之就是轮流早下班。
我一度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早下班?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他们用大量的时间休息,是为了在上班的时候面对孩子的时候有绝佳的耐心,有稳定的情绪。
不仅是老师,家长也是如此,我极少见德国的老师和家长发脾气的,有一次在超市,一个孩子哭闹不止,哭了大概有半个小时,他妈从头到尾没吼一句,一直都很温柔而坚定地跟他讲话,超级有耐心。幼儿园的老师也是如此,总是能够拥抱、安抚孩子,给予足够的情绪包容。
自己当了妈就知道,这些耐心都是需要能量的,能量从哪里来呢,就是从休息里面来,只有休息好了,才能够用最好的情绪面对孩子。所以很难想象,那些任务缠身的老师,如果还要用稳定情绪面对孩子,该多难!
而大人稳定的情绪,对孩子来说才是最最重要的,只有情绪稳定了,才能高质量地陪伴,做“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

四、写在最后:我对毕业典礼的一些感想
关于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其实我们都经历过,每次回家翻看我幼儿园的老照片,我也会觉得当初稚嫩的那个小小的我,站在台上跳舞特别可爱,毕业照上每个人红红的小脸蛋特别可爱,那是一种满满的回忆。
说实话,很怀念我们当年的朴实,那种简易的舞台,不整齐的表演、风格各异的服装,随时出状况的队伍,很土,但是更像“小孩子的样式”。
生孩子之前,看着其他博主给孩子拍的照片,也会觉得好棒啊。
但是自己有了孩子,我才发现,日常中给他们摆拍一张“两个人都看镜头笑”的照片都很费劲,就更别说让一群孩子统一做那么多事,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难。
一个朋友最近就吐槽说,孩子参加完毕业典礼并没有很开心,反而觉得很累。当然这不是什么标准答案,肯定也有很多孩子非常开心和享受这样的仪式感,也非常感谢老师的付出。
但是我觉得,德国人的“土仪式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更多关注老师和孩子们的情绪健康,让孩子做回孩子的模样,并探索一些更好的形式,把仪式留给那些内心真挚、而不是外在华丽的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