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文导读微软(中国)CTO韦青为尼克·博斯特罗姆的《未来之地》所撰写。在超级智能时代来临之际,文章探讨了人类如何寻找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作者提出五项任务,旨在帮助我们理解并适应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核心观点包括:要对人工智能进行“机器祛魅”,认识其工具本质;人类应在智慧和人生意义上实现“智慧升华”;提倡“人机相乘”而非简单的“人机相加”,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坚守人性,认识到机器越先进,人性越发珍贵;最后,强调“少安毋躁”,保持清醒和坚守,因为机器是人类的镜子,人类自身的选择决定未来。
💡 机器祛魅: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基于传统数学原理和“集成创新”的工具,人类需要提升“能所之辨”的能力,不被机器表面能力所迷惑,从而成为智能技术的主人。这要求我们理解其底层技术,如线性代数、微积分等,并具备一定的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 智慧升华:人类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智慧以及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探索上。智能机器可以处理数据、信息和知识层面的工作,但智慧领域仍是人类独有的精神家园。因此,应树立理性的工具观,并借助AI推动认知科学的进步,以理解意识的本质。
🤝 人机相乘:强调“人机相乘”而非“人机相加”的模式,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弥补技术上的差距,最大化发挥技术的效用。这种模式更能体现实际的人机关系,即人类是驾驭技术、发扬光大技术的主体。
💖 坚守人性:在机器日益先进的时代,人性显得尤为珍贵。应始终牢记“人是目的”,不混淆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机器的能力来源于人类的学习,人类自身的品质决定了机器的表现,因此,人类需要保持友善、理性,并警惕人类自身的局限性。
🧘 少安毋躁:这是对前四项任务的升华,要求人类保持精神境界的宁静。智能机器是人类的镜子,人类的品质决定了机器的品质。人类应坚守人生信仰,秉持终身学习的能力,主动驾驭机器,才能在超级智能时代拥有未来,而不是被机器所定义。
2025-11-07 08:02 北京
机器越先进,人性越珍贵

要点速览:· 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在其著作《未来之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未来之地”,并深入探讨了人类在未来的超级智能时代中,如何寻找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为微软(中国)CTO韦青为本书撰写的导读,其提到:人工智能的终极挑战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深刻拷问,这已超出单纯技术范畴。因此提出5项任务,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超级智能时代。· 机器祛魅:AI本质是基于传统数学原理与“集成创新”的工具,人类需提升“能所之辨”能力,不被机器的表面能力魅惑,成为智能技术的主人。· 智慧升华:人类的核心价值在智慧及人生目的与意义领域,因此需树立理性工具观,借助AI推动认知科学进步。· 人机相乘:“人机相乘”更符合实际人机关系,能凸显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价值——人类可通过自身努力弥补技术差距。· 坚守人性:机器越先进,人性越珍贵。牢记“人是目的”,不混淆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 少安毋躁:这是基于前四项任务的精神境界要求,人类需认清AI是人类的“镜子”,要坚守人生信仰与终身学习能力,方能在超级智能时代拥有未来。
《未来之地》
作者:尼克·博斯特罗姆译者:黄菲飞出版时间:2025年04月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正朝着前所未有的高度迈进。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我们不禁开始思考: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人类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在其著作《未来之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未来之地”,即一个“深度乌托邦”世界,并深入探讨了人类在未来的超级智能时代中,如何寻找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当下人类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远远不是简单的技术能力问题,而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拷问。本文为微软(中国)CTO韦青为《未来之地》一书撰写的导读文章,其中总结了5项当前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任务一:机器祛魅正是因为人工智能极其重要,人类更需要成为这种机器能力的主人。但是,智能机器的一个核心特点就是通过学习符号而生成符号。人并不是一种擅长区分符号与对象的物种,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几千年“能所之辨”的历史。当前,人类对于能够学习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或者神化之,或者妖魔化之,或者拟人化之,很少有人有能力以工具化的观点对待机器。以人类“能所之辨”能力的薄弱,这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是就像希腊传说所记载的,潘多拉打开那个盒子后再关上,就只能把人类仅存的希望关在盒子中。因此,这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过程。有一种说法是,所有突然流行的新技术应用都是之前没有被用好的老技术。当前人工智能的算法原理,并没有超出已经存在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历史的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目前最为火爆的人工智能计算加速卡,其核心算子也仅仅是与实现GEMM 矩阵相乘有关的乘法和加法计算。当然,说起来轻松,为了实现人工智能能力的突破,无数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是在这个前人铸就的技术地基上勇于创新,造就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突破与繁荣,这也是“集成即创新”说法的由来。但是,明白了这种道理,确实对于大众对机器能力祛魅极有帮助。为了成为当前智能技术的主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被这种魔术般的机器能力表现所魅惑,这要求人们掌握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优化算法和基于这些知识而实现的基本深度神经网络算法。为了能够掌握基本的“能所之辨”能力,拥有一定的语言学与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也是必要的。任务二:智慧升华人类对智能机器表现出来的超人能力产生不解或恐慌的另一个原因是,人类发展至今仍被局限于知识层面的竞争。根据与智能研究密切相关的DIKW(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信息金字塔研究框架,智能机器可以取代从数据、信息到知识的所有工作,人类真正的精神家园在智慧与其之上的人生目的和意义。因此,智能机器本质上是知识机器,能否上升至智慧领域恰恰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未解之谜。这有关之前“任务一”中的符号学与认知科学理论,也就是“看起来是”与“是”是否等价。首先要说明的是,目前人类对这个问题远未达到形成共识的阶段,人类现在连对感觉、知觉、认知、记忆等整个意识链路都尚未完全理解,对于诸如心脑关系、肠脑关系、自由意志等有关意识真相的基础知识也还在探索之中。当人类在嘲笑智能机器的符号输出会产生幻觉时,殊不知人类自己的意识能力也可能是“受控的幻觉”,当人类希望一台概率机器实现确定性的计算结果时,却忽略了如果机器是工具,那么人类的智慧应表现为善于利用不同特长的机器处理不同特长最适合处理的问题,将“确定性的计算任务交给确定性的算法”,以及将“思索性的计算任务交给概率性的算法”。这本应是计算工具的使用常识,但似乎这种工具理性在当前的智能机器热潮中未得到应有的尊重。除了需要具备这种理性的工具观外,真正的突破可能来自经过智能机器加持的认知科学的进步。在这个科学探索过程中,哲学领域的现象学和神学领域的唯识学,可能都会给人类在认知与意识领域的探索带来新的思路与方向。需要阐明的是,所有对新工具能力边界的尝试都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只是人工智能业界人士,包括负责任的大众媒体,应该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尊重人类节制的美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应也不必将尚在实验中的尝试宣称为技术的突破,徒然增添疑惑与恐慌。当然,这是人类智慧升华后的要求,可能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困境类似。任务三:人机相乘这是个很有趣的任务,有关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技术的效用,也有关语言对人类思想的塑造。这个任务源于流行的有关技术落地的用语习惯,比如“××+”或“+××”。让我们先以基本的数学概念做一个思想实验,分别使用加号或乘号来表征智能机器的应用对人类个体产生的影响,再尝试理解语言的力量。假设有三个人即将因获得强大的智能机器能力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实力,三个人的能力分别为A、A’和A”,其中A=0.5,A’=1,A”=2。再假设有三种级别的智能机器能力即将为以上三人所掌握,这三种智能机器能力分别为x、y 和z,智能机器能力比人类能力大两个数量级。由于技术领域的竞争激烈,三者能力之差别限制在大约30%以内,假设分别是x=70,y=100,z=130。如果分别以“×× 加”和“×× 乘”的形式表现经智能机器能力加持后人类的能力,并分别以加法和乘法的实际运算表示加持后的结果,那么具体如下:大家可以看到,加法的概念是技术决定论的,即使人类依靠主观能动性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改变不了技术差距带来的影响,企业也是如此;而乘法的概念是主观能动性决定论的,即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一定程度下技术条件的不足。比如A’=1 和A”=2,在人机相乘的默认关系下,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最低技术能力值x=70获得比上一级人类能力经过高至z=130的技术能力加持后还要好的结果,即得到A’x(70)>Az(65)和A”x(140)>A’z(130)的结果。以我在一线的实践,再强大的技术能力,也需要一个有能力驾驭技术的人来发扬光大,相乘的人机关系比相加的人机关系更能体现出实际的人机关系结果。这个道理对于企业同样适用,其实哪怕大至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语言的不同应用会对人类的思想产生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影响。在人工智能能力越来越成熟的时代,技术的代差逐渐减少,应用技术能力的影响愈加显著。恰当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更为客观地区分技术的差异与技术应用效果的差异,能够更为有效地找到提升能力的路径。而貌似恰当的语言,有可能造成完全相反的结果。毕竟如马克·吐温所说:“正确运用的语言与貌似正确运用的语言之间的差别,就像闪电与萤火虫之间的差别。”任务四:坚守人性机器越先进,人性越珍贵。以下是我在新年伊始看到人工智能的火爆所写下的感想,算是与作者的观点产生一些共鸣:1. 在技术的浪潮中,不要忽略沉默而饱受影响的普罗大众。2. 当狂欢于机器代替人和黑灯工厂时,不要忘记“人”才是目的。3. 当言必谈机器人、硅基生命时,不要忘记机器不是人,硅基也没有生命。4. 当AI成为热词时,不要忘记它是机器学习。5. 当机器持续学习时,不要忘记人类本是一个因终身学习而生存下来的物种。6. 当热议AGI时,不要忘记人类对于自己如何产生意识还众说纷纭。7. 当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机器代替时,不要忘记问问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事情。8. 当徜徉于数字媒介时,不要忘记问问什么样的消息才能被你看到以及它是否代表真相。9. 当摄取海量信息而心安理得时,不要忘记问问自己能否消化、记住和应用这么多信息。10. 当机器学习到人类知识时,不要忘记问问自己真正需要的是知识还是应用知识的智慧。
任务五:少安毋躁这个任务只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谓难上加难。它无关技术,是人的精神境界。能不能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靠的是前四项任务的执行结果。人们常常问错了问题,要知道,由于智能机器通过符号向人类学习而产生了看似人类智能的能力,因此再厉害也是人类的一面镜子。人类高尚,机器就高尚;人类下流,机器就下流;人类友善,机器就友善;人类残酷,机器就残酷;人类主动驾驭机器,机器就服从人类的驾驭。人类真正要警惕的永远是人类自己!真正不要忘记的是机器的知识都是从人类那里学到的。“勇踏前人未至之境!”人之初心,本就是机器的主人。在机器的辅助下,人类本就应该坚守人性,互帮互助,秉持“无限游戏”的原则,生生不息,上下求索而不止。不是人类没有未来,是活成了机器的人类、甘心将机器等同为人类的人类、丧失终身学习能力的人类和将人生的决定让渡给机器的人类没有未来。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在各种人工智能观点甚嚣尘上的信息时代保持“自我”和“本心”?欢迎留下你的思考和见解,我们将从中选取6位读者,送出《未来之地》一本!
注:时间截至11月7日24:00,获奖用户请于收到通知后24小时内回复邮寄信息,未收到通知或未及时回复则视为“谢谢参与”。推荐阅读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