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文作者深入探讨了当前AI助手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助手方面所面临的六大痛点:缺乏可靠的记忆能力,智商和情商表现不足以媲美人类,升级过程不稳定且体验复杂,难以在个体互动中持续成长,以及隐私和可信度方面的担忧。尽管AI在处理特定任务(如会议纪要、翻译)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但作者认为,若这些核心痛点未能根本性解决,AI将难以实质性提升用户的生产力,距离成为用户“懂你、可靠、能持续成长”的个人助手仍有距离。
🧠 **记忆能力不足**:多数AI助手缺乏可靠的记忆能力,即使是付费版本也难以记住关键对话要点和核心内容,与人类助手相比,其记忆机制缺乏抽象能力,且未能体现出机器记忆的优势,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 **智商与情商待提升**:AI工具的“智商”提升并未达到预期,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退步,无法替代优秀的实习生。同时,AI在情商方面也表现欠佳,无法像人类朋友一样理解用户情绪和内心需求,缺乏持续的“共情”能力。
🔄 **升级不稳定与信任危机**:AI工具的升级过程复杂且体验不稳定,能力提升并非总是“向好”,有时甚至出现倒退,如同未经同意就被更换助手,导致用户难以建立和维持对AI的信任感。
📈 **个体学习与成长受限**:目前的AI助手难以在与个体的互动中有效学习和掌握用户习惯,即使重复强调也难以获得有效反馈,其能力成长主要依赖后台训练,这让用户产生挫败感和自我怀疑。
🔒 **可信赖性与隐私担忧**:随着AI能力的增强,用户倾向于对其“无话不说”,但对于数据隐私的担忧依然存在。缺乏强有力的隐私保护机制,使得用户对AI的信任受到潜在的隐私泄露风险的挑战。
🚀 **距离“懂你”的个人助手尚远**:尽管AI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出色,但作者认为,在缺乏上述核心能力的根本性改善前,AI难以成为真正理解用户、可靠且能持续成长的个人助手,无法实质性解放用户的时间。
原创 辉哥奇谭 2025-11-07 07:06 上海

本质上,我缺乏一个持续在用的,非常懂我,能不断迭代、进化的个人助手。
「配图摄影 by 辉友Ella」本质上,我缺乏一个持续在用的,非常懂我,能不断迭代、进化的个人助手。要想成为这样的个人助手,AI工具必须具备如下的特点:1、有记忆需要能记住我们之间的对话要点,但又不需要记住所有。一开始在使用ChatGPT进行语音对话时(那时正好在练习英语口语),我发现我前一天讲过的话Ta记不住,于是我只好每次把对话记录保存下来,第二天再当成输入喂给Ta。后来ChatGPT增加了记忆能力,这对我来说是好消息,甚至我付费的动力之一就是为了保存更多的记忆。但后来随着对话的深入,我发现我曾经发给Ta的书稿的核心内容Ta还是记不住,甚是苦恼。国内的AI助手,一开始普遍不具有记忆能力,我认为这不单纯是技术方面的差距,而是商业模式差别带来的问题。我猜想(只是猜想),因为国内的AI助手对于用户普遍不收费,因此他们既在意用户数,但又不希望用户过于活跃。用户数对于融资和讲故事是有价值的,但是大量的用户活跃只是在消耗本来就有限的算力。总结痛点:大多数AI App缺乏可靠的记忆能力。目前拥有记忆能力的少数AI App,其机制与人类差异(缺乏抽象)较大,也没有体现出机器记忆的优势(记住更多细节)。2、高智商显然,作为助手,必须有更高的智商。所以,对于模型的每次迭代,我都寄予厚望。但显而易见,无论是宣传时的溢美之词,还是对各个榜单的刷榜,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智力提升。最令我失望的是GPT5的升级,升级之前还期待着能窥见AGI的曙光,但是具体使用之后,却发现在某些时候智商甚至不如之前的模型,写作能力是显而易见的倒退,其他场景的回答也出现了明显的倒退,这也是我在连续数月支付200美金的Pro账号之后,最近停止给ChatGPT付费的一个关键原因。还有被寄予厚望的「Deep Research」能力,事实证明,虽然在一些案例上诸多Deep Research Agent似乎有令人惊艳的表现,但长期使用下来,目前的状况还是:Ta还无法替代任何实习生。虽然大多数时候,Ta的确能更快地给出结论,但99%的情况,这种结论无法被直接用来做汇报。总结痛点:如果你因为一些场景的经验表现而对AI工具的「智商」有所期待的话,那么最多一周就会被打脸,因为目前没有任何AI工具、包含AI Agent能代替优秀的人类实习生。3、高情商作为助手,情商是必须的。Ta应该了解我的情绪,知道我的内心需求,并根据这些上下文,来决定回答的方式和内容。我的确在一些时候,情绪低落的时候,获得了AI的帮助,比如在开会时与人吵架落败(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没有吵起来),寻求安慰和帮助的时候,的确,Ta能从某种程度上给我们启发,甚至能帮我们获得一个不同的视角,从而从情绪的低谷中走出来。但如果因此你对Ta的情商抱有厚望的话,也会很快被打脸。尤其当你指望Ta能像一个和你深度交往两年的朋友那样,善解人意时。其实说来也奇怪,在过去两年使用AI的过程中,你对AI工具所说的心里话可能会超过对任何其他人,而且对方的确增加了部分的记忆能力,但偏偏无法像人类朋友一样,对你有持续的「共情」能力,更多的都是根据当天你的问题,给出比较机械的回答。总结痛点:当你试图把AI当成善解人意的亲密朋友时,你会不可避免地失望,因为你和他说了再多心里话,Ta还是时不时地提醒你:其实Ta并不了解你。4、稳定说实话,在使用手机、汽车甚至相机时,我通常很期待软件升级,因为每次升级,都能带来功能的增加,体验的提升。所以我一般都会第一时间选择升级。但是在AI工具的进化中,我对于「升级」的体验是复杂的。一方面,随着模型的迭代,的确有能力提升的感觉。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提升」所带来的体验,并不都是「向好」的,比如前面提到的GPT5的大升级,其实很多方面是倒退的,写作能力是显然倒退的(原本像人了,升级之后马上又变成了机器),智商方面似乎也不如4o带给人的惊艳。更糟糕的是,这种升级,就仿佛突然把一个你调教了比较长时间、慢慢熟悉、有了信任感的助手,未经你同意就被突然换掉。这种体验,真是太糟糕了!总结痛点:目前模型的升级,能力提升是不稳定的,同时因为各方面表现与之前已经熟悉的模型相比,产生较大的差异,甚至是倒退,让人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感,一夜之间丧失殆尽。5、持续成长如果你有一个助手,你一定希望在你的培养下,在你们持续的互动过程中,对方能有稳定的成长。否则的话,昨天犯过的错误,今天还会重来。但是AI App无论与你进行过多少轮互动,Ta对你习惯的掌握还是不够的,而且似乎Ta很难在与你的互动中,获得有效的反馈。这不是你的问题,这肯定是Ta的问题——因为同样的话,你可能已经说过三五遍了,对方就是「听不进去」。那该怎么办呢?总结痛点:目前的AI助手,很难在与个体的互动中有效地学习,因此Ta的能力成长,更多是模型后台训练以及基于用户群体反馈的训练结果。这让以为是「主人」的你,产生极大的挫败感,甚至是自我怀疑。6、可信赖无论AI公司如何强调自己对于隐私的重视,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在使用AI工具整理会议纪要、向AI工具吐露心声的时候扪心自问:那些工程师真的不会围观我的私密会议、内心独白吗?有怎样的机制来保证绝对的隐私?尤其当我们得知以隐私保护著称的Apple公司,其AI能力反而是明显的落后时,我们不禁会问:隐私与AI是否的确有本质的矛盾与冲突?总结痛点:AI能力越强大,我们越是倾向于相信AI,对Ta「无话不说」,但这种信任,如何能被真正地认真对待?怎样的隐私保护机制才能不受某些个体的欲望、恶意或者好奇心所影响?以上就是我在过去两年,尝试使用各种AI工具,甚至期待对方能成为我的私人助手时所遭遇的困扰。这种困扰,从Day 1就有。虽说AI在过去2-3年经历了眼花缭乱的发展,但是上述痛点,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当然,我必须承认,目前无论是整理语音、会议纪要、翻译、语音转PPT等工作,AI的确做得相当好了,好到我可以直接使用其结果。这是必须承认的进步。但是,上述痛点如果没有有效的改观,就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我的生产力——因为我缺乏可信、聪明的助手,能在实质意义上解放我的时间。当然,这里面存在一种悖论,即某种意义上,这样的个人助手,必须自己为自己开发,不能直接从任何人、任何工具那里直接获取。这个助手,其实就是Super Me。但这样的助手,怎么可能凭一己之力打造?!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高。具体解题方向在哪里?还需我们进一步尝试、期待。相关文章:AI不能代替我们做什么
上一篇:无条件的乐观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每天深度使用AI工具的关键」。这期语音,前文相呼应。AI的发展速度惊人,但距离我们真正拥有一个「懂你、可靠、能持续成长」的个人助手,还有很远的距离。很多人以为自己在用AI,实际上只是「偶尔用」,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深度使用」。在这期语音里,我结合过去半年多的实践,整理了7个关于「如何每天高质量地使用AI工具」的关键建议。每一点都来自我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反复试验——从如何与AI建立长期关系,到如何让它成为认知和创造的延伸。希望这期语音能让你重新思考:AI究竟该如何融入我们的日常,让它不只是工具,而是成长系统的一部分。我也借助AI整理了PPT和文字版本,方便大家更系统地复盘与应用。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6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