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探索站 - 即刻圈子 11月07日 00:46
罗振宇的20年人生项目:长期主义的“产品化”之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介绍了罗振宇耗时20年打造的历史内容项目“文明之旅”,并深入剖析了他背后的长期主义思考。文章指出,罗振宇并非仅仅追求内容质量,更看重项目本身的规模和持续时间,认为在某些领域,“规模×时间”才是成功的关键。他通过“跨年演讲”的案例阐述了“自我产品化”的重要性,即向世界输出一种可预期的节奏和秩序。文章还探讨了长期主义的降维打击效应,以及清晰的“终局画面感”对于坚持的重要性。最后,文章总结了普通人可以借鉴的罗振宇的底层逻辑,包括找到终局画面感、选择规模决定价值的赛道、产品化自身并接受过程中的低谷。

📅 罗振宇启动了一个名为“文明之旅”的20年历史内容项目,计划每周更新一期,讲述从公元1000年到1912年的历史,预计总计912期,超过1000万字。他预见到项目中期会经历长达4到5年的低谷期,但他认为只要完成这个项目,就等于成功,因为其庞大的规模本身就构成了护城河,使得后来者难以绕过。

🎤 罗振宇通过打造“跨年演讲”这一IP验证了“规模×时间”的成功逻辑。他指出,通过持续地在年末推出跨年演讲,他为社会制造了一种新的“仪式感”和预期,使得这一活动本身就具有了价值。这种“自我产品化”意味着向世界输出稳定的节奏和秩序,让受众形成“使用习惯”,从而产生长期的价值。

⛰️ 罗振宇认为,长期主义的关键在于拥有清晰的“终局画面感”。他以70岁时完成“文明之旅”,成为当代个体结构化写作的最大规模作品为例,说明了这种对未来的清晰想象能够激励自己克服眼前的困难。他将启动长期项目比作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旦到达某个阶段,最终的成功几乎是确定的,关键在于开始和坚持。

🔄 罗振宇强调,要完成长期的项目,需要将自己“产品化”,即输出稳定的节奏。他用“刷牙”的比喻说明了节奏的重要性,认为规律的更新比单期内容的质量更重要,因为节奏能够嵌入他人的生活,形成一种习惯和预期。在完成“60秒语音”的十年之约后,他启动“文明之旅”也是为了保持这种持续输出的节奏。

⏳ 罗振宇对于“文明之旅”中期可能出现的4到5年低谷期有清晰的预判和接受,他认为这是项目进行中必然会遇到的“劫难”,而不是意外。这种提前的认知使得他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困难,并坚信在度过低谷期后,随着历史内容的丰富,项目会迎来新的发展。

把自己"产品化":罗振宇如何设计一个能"自动成功"的20年人生项目?

开场:一个疯狂的赌注
如果有一个项目,要耗费你20年时间,中间还有连续4到5年几乎没有流量、没有赞助,甚至连你的团队都会产生动摇——你敢做吗?

大多数人会摇头。太长了,太不确定了,风险太高了。

但罗振宇不仅做了,还在公开场合说:"这是我这辈子最划算的买卖。"

他说的是"文明之旅"——一个从公元1000年开始,每周更新一期,一期讲一年,一直讲到1912年的历史内容项目。20年,912期,超过1000万字。

当他宣布这个计划时,前员工、播客主持人羽白的反应是:"我目瞪口呆。他到底在想什么?是不是疯了?"

更疯狂的是,罗振宇已经清楚地预见到了这个项目最艰难的时刻:

"从岳飞死后到明朝建立,这200年史料不清晰,尤其是元朝那将近100年,连大家熟悉的人都很少。这会占我制作周期的4到5年——没有流量,也很可能没有赞助商。那会是我极其艰难的4到5年,会发生在我60岁前后。"

他不是不知道会经历什么,恰恰相反——他已经把所有的"劫难"都算清楚了,然后依然选择开始。

为什么?

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秘密:有一种项目,只要做完,就等于做成。

规模即护城河:《资治通鉴》的启示
罗振宇的这个秘密,来自一本写于1084年的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写得好吗?当然好。但罗振宇说,它成功的第一要素不是"质量",而是"规模"

"这个规模往那儿一搁,大家去查过去的史实,就自然会去找它。谁也不会再去搜索那些零碎的史料了。所以规模本身,就决定了它的价值。"

这是一个反直觉的洞察。

我们习惯于认为,成功=质量×努力。但罗振宇告诉你:在某些赛道上,成功=规模×时间。

一旦你的规模足够大、持续时间足够长,"质量"反而成了第二位的因素。因为没有人能绕过你。

他用"跨年演讲"验证了这个逻辑:

"原来中国没有一个叫'跨年演讲'的东西。但因为你干了这个活,中国某个圈层的人每到年末就会觉得:好像是个事儿,我在等这个事儿。到12月31号晚上相关的东西刷屏,大家会觉得——正常。"

你看,他为这个世界的平淡湖面,制造了一丝纹理、一个小波纹。而且到点就出现,即可预期。

这就是"自我产品化"的威力:你不是在做一个项目,而是在向世界输出一种秩序。

长期主义的降维打击
更绝的是,罗振宇说他做的所有项目都带有一个特征:

"你一模仿,你就在给我抬轿子。"

什么意思?

因为他占据了"开风气之先"的生态位。只要你做长期主义的事,所有跟风的人,都在帮你往上拉高这件事的关注度。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别人在拼"这一期节目做得好不好",而他在拼"这个项目能不能坚持20年"。

别人的成功取决于这一次的表现,他的成功取决于是否开始、是否坚持。

这就像爬珠穆朗玛峰。当你已经到了四号营地,天气晴朗、装备齐全、向导就位——这时候,登顶几乎是确定的事。

罗振宇说:

"珠峰就在头顶,我已经到四号营地了,旁边几个向导说'你只要上,我扛都给你扛上去',今天又是个大晴天,一点风都没有,所有装备电池都充满了——你说不上吗?"

他不是在冒险,他是在收割确定性。

终局画面感:从"老罗"到"罗老"
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长期主义?

罗振宇给出了一个关键答案:因为他们没有清晰的"终局画面感"。

"很多人做不到,是因为他们构想不出那个终局的画面。链家创始人左晖说过,做事、创业、做公司,本质上就是你那个终局的画面感是不是清楚。"

罗振宇的终局画面是什么?

"70岁那年,我终于把自己从'老罗'熬成了'罗老'。我做了这么大一个活,拍在桌面上,甭管是对学界、对祖先、对后辈,我都交代得过去——1000多万字,这是当代个体结构化写作的最大规模作品。"

这个画面会激励他。

虽然是"意淫"出来的,但他会被激励:

"我会觉得,我七十岁人生就完成了这么伟大的一次登顶。你觉得现在今天晚上吃点苦,那又怎么了?这不是很划算的事情吗?所以我心中是偷着乐、窃喜的。"

这才是长期主义的真正燃料——不是毅力,而是对终局的清晰想象。

为什么"文明之旅"酝酿了20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罗振宇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在构思这个项目了。

"至少有二十年了。我刚开始甚至想做一个私人网站,界面我都设计过——主页不是对话框,而是一个进度条。拉开就是五千年,你可以以任意尺度把它拉开,一直拉到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每一天。我这一生就在这个可以不断拉开的进度条里填充内容。"

为什么是中华文明?

因为中华文明有一个独特的优势:连续性和默认知识。

"我们的共享默认知识,在所有文明中是最多的。比如我们俩聊天,我说'你怎么跟祥林嫂似的',我不用解释,你就明白我在说什么。这就是高语境语言的力量。"

这意味着,只要顺着年份一年一年讲下来,它会开掘出太多此前没被开掘的内容资源。

这是一座富矿,而他是第一个系统化开采的人。

把自己"产品化":节奏比内容更重要
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长期项目,光有想法还不够。你还需要把自己产品化。

什么叫产品化?

罗振宇说:

"就是你必须嵌入到他人的生命。你做播客,不能三个月更一期、半年更一期,或者一天更八期——你不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你只有向世界输出秩序、形成节奏,让别人知道'我怎么用你',你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他用"刷牙"来比喻这种节奏的重要性:

"一天不刷牙有什么问题?也没啥问题。但你就不舒服。重要的是每天上床前或起床后你得把牙刷了,你才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讲卫生、对自己有要求的节奏里。所以到点把这活干了——这更重要。"

节奏本身,比内容还要重要。

因为节奏是生理基础,是呼吸、是心跳。你不进入新节奏,你自己不舒服,就像你听一个没有节奏的音乐,人是无法接受的。

这也是为什么罗振宇在完成"60秒语音"的十年之约后,必须启动"文明之旅"——因为生命失去了栏杆,你就无法每天扶着它往前走。

如何对抗60岁的"至暗时刻"?
回到开头的问题:罗振宇已经知道,在60岁前后,他会面临4到5年的"至暗时刻"——

没有流量。 没有赞助商。 要跟自己的疲惫感和艰难感做斗争。 还要说服团队,这个项目仍然值得坚持。

他怎么对抗?

答案是:他不需要对抗,因为他已经接受了。

"这个劫难就是现成的,摆在那儿,你躲也躲不掉。"

当你清楚地知道困难在哪里、什么时候会来,困难就不再是"意外",而是"计划的一部分"。

而且,他知道过了这4到5年,进入明朝之后,"整个全球尤其是1492年哥伦布大航海开始之后,世界史内容开始丰富,那时候就比较轻松了。"

他不是在盲目坚持,他是在执行一个已经推演过无数遍的剧本。

普通人能学到什么?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罗振宇有资源、有钱、有团队,我学不来。"

但其实,他的底层逻辑,任何人都可以借鉴:

1. 找到你的"终局画面感"

不要只想"我今年要赚多少钱"、"我要升职"。

问自己:10年后、20年后,我希望别人怎么评价我?我希望在什么领域留下什么痕迹?

把这个画面想清楚,越具体越好。

2. 选择"规模决定价值"的赛道

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长期主义。

但如果你做的是内容、教育、社区、个人品牌——这些领域,规模和时间本身就是护城河。

你不需要每一期都做到极致,你只需要持续做、做得够多、做得够久。

3. 把自己产品化,输出稳定的节奏

不要按照自己的心情来。

设计一个可持续的节奏(周更、双周更、月更),然后雷打不动地执行。

节奏一旦建立,你就嵌入了别人的生活,你就成了他们时间表的一部分。

4. 接受"劫难是计划的一部分"

长期项目一定会有低谷。

提前预判、提前接受,把低谷当成爬山的必经之路,而不是意外的灾难。

结尾:当一件事足够大、足够久
罗振宇在访谈中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

"对我来说,我干一件确定能成的事儿。这多好,天下哪有这么划算的买卖?"

什么叫"确定能成"?

不是因为你特别聪明、特别努力,而是因为你选了一个只要做完就一定能成的事。

《资治通鉴》是这样。 "跨年演讲"是这样。 "文明之旅"也是这样。

当一件事足够大、足够久,你就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创造一个事实。

而事实,是无法被任何人忽视的。

所以,如果你也想做一件长期的事,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的"终局画面"是什么?
我能不能设计一个"只要做完就算成功"的项目?
我能不能接受中间4到5年的"至暗时刻"?
如果三个答案都是"能",那么恭喜你——

你已经找到了你人生的珠穆朗玛峰,而且你已经站在四号营地了。

剩下的,只是扶着栏杆,一步一步往上走。

from 知行小酒馆
对话罗振宇:把自己创造出来

这期给我触动还不小,希望也能给你启发~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罗振宇 长期主义 规模效应 自我产品化 终局画面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