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1月3日,OpenAI宣布与亚马逊AWS签订了一份价值380亿美元、为期7年的算力供应协议。这个数字本身已足够惊人,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它所揭示的产业逻辑转变:AI竞赛的核心瓶颈,已经从"谁能开发出更好的算法"转向"谁能获得足够的算力"。

来源:每日资讯网

这不是OpenAI第一次签订巨额算力合约。仅在过去几个月,这家公司就陆续与微软、Oracle、Google等科技巨头签订了总额超过1.4万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协议。一个年营收约130亿美元的公司,为何敢于承诺如此规模的未来支出?这是远见卓识的战略布局,还是被资本裹挟的非理性繁荣?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笔交易的时机选择。就在一周前,OpenAI刚刚结束了与微软长达五年的独家云服务合作关系;而亚马逊本身已经向OpenAI的直接竞争对手Anthropic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在这个充满矛盾与悖论的商业决策背后,是AI产业格局的深刻重构:独家联盟正在瓦解,多元竞合成为新常态,而算力——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资源——正在成为比石油更关键的战略资产

这篇文章将从五个维度深入解读这笔交易:它反映了AI公司怎样的焦虑?多云战略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博弈逻辑?云计算巨头们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之间寻找平衡?千亿美元级别的投资在财务上是否可持续?以及,这场算力军备竞赛最终将把整个产业带向何方?

01

史无前例的算力锁定:交易背后的紧迫性

2024年11月3日,OpenAI与亚马逊AWS达成一项为期7年、总价值380亿美元的AI算力供应协议,OpenAI将获得数十万个英伟达最先进GPU芯片(包括GB200和GB300系列)及数千万个CPU的扩展能力。这笔交易的规模令人震撼,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反映出的产业焦虑:尽管OpenAI已开发出性能更强的模型,但因基础设施不足而无法推出市场。

来源:新浪财经

这种"有模型无算力"的困境,迫使OpenAI采取了激进的资源锁定策略CEO Sam Altman曾表示,公司计划发展30吉瓦的电力容量——相当于30座核电站的发电量,足以为2600万户家庭供电一年。这一数字折射出AI大模型训练和推理对算力的惊人需求。在AI竞赛进入白热化的当下,算力已成为比算法更稀缺的战略资源。OpenAI通过提前7年锁定巨量算力,本质上是在用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用资本换取时间窗口。

这笔交易为整个AI产业提供了三个重要启示。


首先,算力正在从生产要素转变为战略资产 在传统软件时代,开发者可以根据需求弹性购买云服务;但在AI大模型时代,训练一个前沿模型可能需要数万甚至数十万GPU连续运行数月,这种需求的规模性和持续性,使得"现货采购"模式不再可行。提前锁定长期算力供应,已成为AI公司的生存必需,这正在重塑整个云计算产业的商业模式——从按需付费走向长期承诺,从标准化服务走向定制化基础设施。

其次,AI产业的竞争焦点正在从"算法创新"转向"资源获取能力" OpenAI、Anthropic等公司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谁的模型更先进,更是谁能更早、更多地锁定算力资源。这种趋势可能导致AI领域的马太效应加剧:拥有强大融资能力的头部公司可以提前锁定资源,而缺乏资本的初创公司将面临算力短缺的困境。长远来看,这可能抑制AI领域的创新多样性。

第三,当前的投资规模与商业回报之间存在巨大的时间差和不确定性 整个产业正在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集体押注,但没有人能够确定这些投资何时、以何种方式产生回报。这种状况既像是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前夜——巨额投资涌入一个尚未成熟的市场;又像是21世纪初的电信业扩张——基础设施建设远超实际需求。历史经验表明,这种周期往往以剧烈调整收场。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OpenAI与AWS的380亿美元协议,可能标志着AI产业从"技术驱动阶段"进入"资本密集阶段"的转折点。在这个新阶段,资本的力量可能压过技术的力量,规模的优势可能超越创新的价值。这对整个产业生态的长期健康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疯狂的军备竞赛中保持理性,如何在资本游戏中坚守技术本质,将成为决定AI产业未来走向的关键问题。

02

打破独家依赖:多云战略的深层逻辑

自2019年起微软一直是OpenAI的独家云端合作伙伴,累计投资达130亿美元,但今年1月微软宣布不再作为OpenAI的独家云提供商,上周微软的优先拒绝权正式到期。这一转变看似是商业关系的常规调整,实则揭示了AI巨头面临的根本性矛盾:当你的云服务提供商同时也是你最大的竞争对手时,这种依赖关系本身就蕴含着战略风险。

OpenAI近期频繁与英伟达、博通、Google Cloud、Oracle与AMD合作,近月签订的算力与硬件合约总额已超过1.4万亿美元。这一系列动作构成了一个清晰的战略图景:OpenAI正在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算力供应网络。多云战略不仅分散了供应链风险,更重要的是为OpenAI争取了议价权和技术自主权。在与AWS的合作中,OpenAI可以要求特定的硬件配置、网络架构和服务条款,而不必完全受制于单一供应商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条件。

这种战略转变还有更深远的考量:OpenAI财务长指出,公司近期的架构重组正是为IPO做准备,通过多云部署与长期资源锁定,OpenAI展现出成熟的财务与运营治理能力。对于一家估值5000亿美元、即将上市的公司而言,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会被视为重大风险因素,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布局能够提升投资者信心

03

亚马逊的战略突围

对于亚马逊而言,这笔交易的意义远超其财务价值。在最近的财报中,AWS营收同比增长超过20%,但微软和谷歌云的增速更快,分别达到40%和34%。在AI驱动的云计算新一轮竞赛中,AWS正面临着被后来者追赶的压力。与OpenAI的合作为AWS注入了强心剂——这不仅是一笔380亿美元的订单,更是一个标志性的背书:全球最领先的AI公司选择了AWS。

更有趣的是产业竞合关系的微妙性。亚马逊已向OpenAI的竞争对手Anthropic投资数十亿美元,并正在印第安纳州建设一座总投资达110亿美元、专为Anthropic工作负载设计的数据中心园区。这意味着亚马逊在同时为两家直接竞争的AI公司提供基础设施支持。这种看似矛盾的策略,实则反映了云计算巨头的生存智慧:在AI时代,基础设施提供商必须保持中立性和开放性,才能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这笔交易还重塑了科技巨头之间的权力平衡。微软通过投资OpenAI获得了AI领域的先发优势,但现在这种独家关系的松动,意味着亚马逊和谷歌也有机会分享OpenAI的技术红利。OpenAI的基础模型已通过AWS的托管AI服务Bedrock向客户开放,Peloton、汤森路透等公司已在AWS上使用OpenAI模型。这种"技术层面的开放+基础设施层面的多元化"组合,可能预示着AI产业从垂直整合走向横向协作的新范式。

04

财务可持续性的根本性质疑

将这些数字放在一起审视,会发现一个惊人的悖论:一家年营收130亿美元的公司,如何能签下总额超过1.4万亿美元的算力支出承诺?即使这些合约分摊在未来5-7年执行,年均支出仍高达2000亿美元级别,远超其当前营收能力。对此Sam Altman的回应是,这些基建投资是前瞻性押注,公司将会成为重要的AI云服务提供方,消费设备业务也将成为一个重要板块

这种解释揭示了OpenAI商业模式的根本逻辑:它不是在为当前的业务规模采购算力,而是在为未来可能的业务形态进行豪赌。这个赌注建立在几个假设之上:AI应用将出现爆发式增长、OpenAI能够将大部分算力转售给企业客户、AI服务的利润率将大幅提升。但这些假设都充满不确定性。Meta和微软等巨头因财报揭露巨额AI资本支出,投资人担心这些投入难以在短期内转化为获利,导致两公司股价暴跌3%至11%,引发外界对AI资本支出是否过热甚至泡沫化的疑虑。

主理人丨刘典

审核 | 梁正、鲁俊群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