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了“对事不对人”这句常言的实际局限性,指出其有效性的前提是“对的人”。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和李想的观点,反思了在团队、恋爱或婚姻初期,缺乏信任时,试图“对事不对人”反而会适得其反。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首先建立彼此的信任,将核心关系定义为“亲密关系”,不论是伴侣、孩子还是同事,只有在互信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就事论事,共同为了更好的目标而努力,即使发生争执也能保持建设性。
💡 误解“对事不对人”:文章指出,“对事不对人”并非普遍适用的原则,其有效性高度依赖于双方已建立的信任基础。在缺乏互信的初期阶段,强调“对事不对人”反而可能加剧矛盾,因为对方可能将其视为一种回避个人责任或掩饰真实意图的借口。
🤝 建立信任是前提:文章强调,真正的“对事不对人”的前提是“对的人”,即彼此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作者引用李想的观点,认为应优先建立互信,将核心人际关系(包括伴侣、子女和亲密战友)视为“亲密关系”,通过共同努力和理解,为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 亲密关系与建设性沟通:将重要的关系定义为“亲密关系”有助于促进更深层次的连接和理解。在亲密关系中,即使发生激烈的争论,也能以共同成长的目标为导向,实现“对事不对人”的有效沟通,专注于解决问题而非指责个人。
我们常常讲,对事不对人。但这是错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对的人才能对事不对人。
我之前也不懂。因为我这个人,情商很低,对人的感受,情绪都不敏锐。后来看李想的采访,李想讲到了他犯的巨大错误就是对事不对人。我仔细琢磨,发现我也同样犯了这个错误。
其实没有任何的对事不对人。当我们想讲这句话的时候,本身就是既对事且对人,还给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这当然会不好受,尤其是团队初期/恋爱初期/婚姻初期,缺乏彼此互信的时候。对方心里的想法是——好,那我看看你怎么批评我。
李想给出了解决方案:先是对的人,才能对事不对人。先把彼此的信任建立起来,然后大家再谈论这个事情,目的是是为了彼此更好;为了业务更好。李想甚至把他核心交际圈,统称为“亲密关系”。这可不仅仅包括夫妻,还包括对孩子,还包括对他的亲密战友同事。和他们建立互信,发挥他们的长处。吵架的时候吵得再大声,也能对事不对人。
我深以为然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