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文章探讨了AI在重塑节日怀旧感方面的应用及其引发的争议。以可口可乐2025年圣诞广告和春晚吉祥物“龙辰辰”为例,文章指出AI生成的内容虽然在技术上有所提升,但因其“完美”和“精准”而失去了人类创作中固有的温度和不完美感,引发了关于情感真实性与算法模拟的讨论。AI正日益渗透到内容创作和情感表达的各个层面,引发了对人类独特情感价值的思考。
🎄 AI在节日怀旧内容创作中的应用:可口可乐的2025年圣诞广告完全由生成式AI制作,从雪夜卡车到AI生成的圣诞老人,旨在复刻和提升节日温情。尽管技术上“工艺提升了十倍”,但其“塑料丝”般的毛发和“贴纸”般的笑容,被一些媒体批评为对怀旧的“廉价化实验”,引发了对算法生成情感真实性的质疑。
🐉 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AI争议:2023年底亮相的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因其“像AI画的”而引发热议。网友指出其“腿爪数量对不上”、“鳞片像贴图”等问题,尽管官方回应是人工创作,但AI美学与传统年味之间的张力依然存在,反映出公众对AI模仿人类情感和传统文化的不适感。
💡 算法怀旧与情感模拟的挑战:文章认为,AI通过数据训练学会制造怀旧感,但它复制的是情感的形式而非情感本身。当人类记忆被转化为数据,AI生成的“完美”和“精准”反而抹去了“不完美的温度”,使得情感表达趋于统一和可复制,引发了对人类情感独特性的思考。
🌐 AI对日常生活情感表达的影响:AI复制情感的能力已从广告业扩展到短视频、虚拟伴侣等领域,通过情绪识别和预测技术,AI能够生成“最有可能被喜欢的”回应,甚至制造“被爱”的错觉。这标志着人类将“情感制造”的权力部分让渡给算法,使得真实情感的价值愈发凸显。
【新智元导读】那辆驶过雪夜的可口可乐卡车回来了,只不过这一次开车的是AI。极地熊的毛发像塑料丝,圣诞老人的笑容像贴上去的贴纸。我们以为是在看节日广告,其实是在看被算法复刻的温情。今年它更精致,Coca-Cola称它「工艺提升了十倍。」可那份「心动的感觉」,并非出于人类。还记得那辆穿越雪夜、满载红色灯光的可口可乐卡车吗?那是无数人心中的「圣诞开场乐」——象征着温情、团聚与节日的魔法。可在2025年,这段记忆被AI重制了。新广告里,圣诞老人依旧现身,只是他身边的世界变得奇怪:极地熊的毛发像塑料丝,卡车车轮终于会转了,却仍像在滑行;那些动物的表情像拼贴出来的梦境,既熟悉又诡异。媒体称它是「一场对怀旧的廉价化实验」,而品牌方却自信回应:「工艺比去年提升了十倍。」当节日温情都能用算法生成,我们怀念的节日究竟还属于谁?「AI卡车上路」:Coca‑Cola用算法重写圣诞怀旧每年冬天,只要那辆挂满灯串的红色卡车穿过雪夜,人们就知道圣诞节要来了。那辆挂满灯串的红色卡车,载着团圆与甜腻的节日气息,早已成了节日的信号。但今年,它变了。2025年版「Holidays Are Coming」不再由人拍摄,而是完全由生成式AI生成。没有演员,只有毛茸茸的动物在雪地里张望:极地熊、熊猫、树懒……它们的眼神空洞,动作僵硬,仿佛贴在背景上的纸片。AI试图避开人脸生成的技术硬伤,却没能逃过「失真」的诅咒。品牌团队为此投入了约100人,其中有5位AI专家,生成并挑选了超过7万段视频。整个广告从构想到成片,只用了一个月。速度惊人,成本更低,可那份温度,似乎在压缩中被蒸发了。镜头最后,圣诞老人依旧出场。只是这一次,他不再由演员扮演,而是AI根据上世纪三十年代Haddon Sundblom的原画自动生成的。熟悉的红衣白须依然在,可那一瞬,观众意识到:怀旧本身,也成了算法训练出的结果。直到这时,媒体的分歧才出现。英国科技媒体The Verge毫不留情地写道:这支广告是一场视觉灾难,一次对节日怀旧的廉价化实验。而Coca-Cola全球副总裁Pratik Thakar坚定表示:今年的工艺比去年好十倍。我们无法取悦所有人,但AI是未来。这两种叙事像是平行宇宙:一边是被AI稀释的节日温情,一边是品牌自信的技术宣言。红色卡车仍在雪地里奔驰,只是方向盘,已交到了算法手中。「龙辰辰」出场:连年味都开始AI化了2023年底,龙年春晚的吉祥物「龙辰辰」亮相。一条金红相间的小龙,圆眼、笑脸、龙须卷起,按理说应该讨喜。可就在上线几小时内,话题「#龙辰辰像AI画的#」迅速登上热搜。
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腿爪数量对不上。」 「鳞片像贴图。」 「耳朵的方向反了。」有人甚至贴出截图,指出它和建设银行龙年纪念钞上的图案高度相似——像是AI在数据库里「借鉴」了半截。面对质疑,春晚官方紧急回应:龙辰辰不是AI画的,而是设计老师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他们还放出了手绘过程的视频,希望证明这是一份「有温度的创作」。但争议并未平息。网友发现视频中的PSD文件体积过小、编辑时间过短;手绘线条的流畅度,也像是AI后期加工的痕迹。结果,龙辰辰成了另一个象征。它不只是一个吉祥物,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们对AI美学的微妙反感,也照出了我们对「年味」的执念。年味,本该是手艺、时间、人与人的情感交融。但现在,它更像是一次「模型重构」:色彩完美、比例精准,却少了烟火气。那条龙,笑得很标准,却让人分不清它是在祝福我们,还是在测试算法的边界。算法怀旧:当记忆被训练,情感被建模无论是雪夜的圣诞卡车,还是春晚的龙辰辰,它们本该是人类最柔软的部分——是时间积累出的共同记忆,是仪式感里那一点人味。但在AI的时代,它们都成了数据。AI生成广告的逻辑是高效:7万段素材、一个月成片;AI生成吉祥物的逻辑是标准:对称、明亮、可爱、符号化。算法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悄悄抹去了「不完美的温度」。过去,我们用手工和镜头保存节日的情绪;现在,我们让模型预测「人类在看见什么时会感动」。情感不再是被表达的,而是被生成与模拟的。Coca-Cola的圣诞广告与「龙辰辰」的争议其实指向同一个问题:当人类记忆被训练成素材库,AI复刻的到底是情感,还是它的形式?算法不会怀旧,它只是学会了制造怀旧感。屏幕上的圣诞老人依旧微笑,吉祥物依旧挥手;可在那份完美的表情背后,真正的情绪早已被参数化、被归档。或许这就是我们将面对的新现实:节日仍然很热闹,广告仍然催人泪下,只是那些让人心软的一瞬间,已经不一定来自人类。从广告到生活:AI正在复制我们的情绪可口可乐和「龙辰辰」只是个开始。AI复制情感的能力,早已从广告业,蔓延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在短视频平台,AI已经能识别观众的面部表情、语气、停留时间,并预测哪种镜头、哪段配乐最容易让人泪目。情绪识别AI技术正被广泛用于营销与内容分发,但其识别准确性与伦理风险同样令人担忧。正如伦敦大学学院的评论所说:AI在识别人类情绪的尝试中,或许只是把我们的表情当作数据,而非体验。影视行业也在发生类似的转向。Google在2025年发布的Veo 3模型,已经能够生成具备「语气、节奏与情绪一致性」的视频,允许创作者用简单的文本提示控制整体氛围——「温柔一点」、「更怀旧」、「带点梦幻的感觉」。与此同时,AI聊天、虚拟伴侣、约会辅助程序也在悄悄学习情绪策略:分析语气、表情符号、回复间隔,自动生成「最有可能被喜欢的」回应。算法接管的不只是内容,而是人类表达背后的情绪逻辑。我们曾经以为情感是人类最独特的语言,但如今,机器不仅能模仿表达,更能预测反应。它懂得我们何时会笑,何时会被感动,甚至何时会「误以为自己被理解」。AI并不真的懂爱,它只是比任何人都更懂怎样制造「被爱」的错觉。从圣诞广告到春节吉祥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两场AI实验。更像是一次无声的交接:人类将「情感制造」的权力,慢慢让渡给算法。机器确实更快、更省、更精准,但也让情绪变得统一、光滑、可复制。当AI学会了「制造感动」,人类的感动,也开始失去棱角。或许未来的节日广告会更加绚烂,AI能生成更逼真的雪花、更柔和的灯光,也能复制人类的笑脸与泪光。但温度,不在算法里。它属于那些不完美的笔触、临时的灵感、和每一次「真心想要表达」的冲动。当一切都能被AI生成时,真正珍贵的,是仍有人愿意亲手写下情感。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business/digital/coke-new-ai-holiday-ad-video-1236416491/https://x.com/jasonzada/status/1985421425675780267https://www.theverge.com/news/812559/coca-cola-ai-holiday-christmas-commercial-2025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