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青春期孩子辍学引发的论坛讨论引起关注。起初评论区以理性分析为主,但随后“送小孩去工厂”、“去跑外卖”等言论占据主流,引发了对“苦难教育”的质疑。作者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过度推崇让未成年人通过吃苦来“变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对于经济来源有限且除读书外别无出路的未成年人,突然增加的打工收入可能让他们认为读书并非唯一出路,并可能接触到不良环境。作者强调,若家长能提供远超零工收入的生活费,强调赚钱不易的教育理念或许可行,但现实中多数家长难以做到。对于如何替代“苦难教育”,作者则表示难以给出具体建议。
🤔 **“苦难教育”的争议与反思**:论坛中关于青春期孩子辍学的讨论,由理性分析转向“送去工厂”、“跑外卖”等“苦难教育”的建议,引发了作者对这种教育方式在当今社会是否适宜的质疑。作者认为,让未成年人通过吃苦来达到“乖巧懂事孝顺爱读书”的目的,是一种不负责任且可能适得其反的做法。
🏭 **“苦难教育”的潜在负面影响**:对于经济来源有限、除读书外别无出路的未成年人,突然增加的打工收入(如工厂、外卖)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不读书也能生存”的错觉,从而加剧辍学倾向。此外,作者还担忧这些未成年人可能在打工环境中接触到不良的社交圈,对个人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 **教育理念与经济现实的脱节**:作者提出,如果家长能够提供远超零工收入的生活费,并以此教育孩子赚钱不易,那么“苦难教育”的理念或许有其合理性。然而,现实中许多家长(尤其是初高中生家长)可能难以或不愿为孩子提供如此高额的生活费,这使得“苦难教育”的出发点与经济现实存在脱节。
🤷 **替代性教育方式的困境**:面对“如果不要苦难教育要什么教育好”的反问,作者以幽默的方式回应“这小孩不是我生的”,暗示了提供普适性的替代教育方案的复杂性。这反映出,在质疑现有教育方式的同时,如何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模式仍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起因是论坛里有一篇关于小孩青春期辍学的帖子,早上看到的时候评论大多数还是一些理性分析原因的,下午干完活一看几乎被“送小孩去厂里””去跑外卖“淹没了我在想为什么都这个时代了还会有这么多推崇苦难教育的?为什么家长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就期望孩子吃点苦头能够自动变得乖巧懂事孝顺爱读书?学生时代并没有离我很远,op 也是在普通家庭里成长出来的普通人,因此个人觉得能够有一定的发言权,对我而言这种苦难教育反而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暴政。对于一个在国内普通人只有读书一条路可以走且除了生活费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未成年人,生活本就是压抑无趣的。断然的送去工厂里打工、送外卖这样陡然增加他的个人收入只会让他觉得自己就算不读书也能在社会生存吧?更何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觉得你的孩子去到这些地方能交到什么样的朋友?如果你每个月给孩子的生活费远超这些零工的收入,那我觉得这种让孩子知道来钱不易的想法没有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可能初中高中的学生家长,你舍得一个月给孩子小几千的生活费?或者说你有心给孩子小几千的生活费?如果你反问我如果不要苦难教育要什么教育好?我只能说这小孩不是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