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三联生活周刊》将举办一场关于“安宁疗护”的现场对谈,记者魏倩将与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宁疗护主任刘寅共同探讨生命倒计时之际,亲人可以如何关怀临终者。活动旨在解答关于临终恐惧、疼痛控制、生命最后愿望的沟通、居家照护与医院选择、预嘱签署等实际问题。对谈嘉宾还将分享《三联生活周刊》自制纪录片《在52岁生日那天,我与生命告别》的创作经历,该片记录了一位癌症终末期患者米爱学的生命最后时光。活动将在北京举行,参与者需同意全程拍摄及素材剪辑制作,报名截止日期为11月8日。
hospice 临终关怀活动邀请公众参与,聚焦“生命倒计时”的亲人关怀。活动将由《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魏倩与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宁疗护主任刘寅共同主持,深入探讨临终者及其家属可能面临的身体、心理及精神困境,并提供实际的照护建议。
活动将围绕临终者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实际需求展开,包括但不限于疼痛与症状控制、心理关怀、家属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居家安宁的实践操作、医疗决定的考量(如DNR、拔管等)、费用与医保报销、哀伤辅导以及相关的法律权责等议题。
本次对谈活动与《三联生活周刊》制作的观察式纪录片《在52岁生日那天,我与生命告别》紧密相关。该片记录了癌症终末期患者米爱学生命最后两周的经历,展现了她在面对死亡时的坚韧、平和与尊严,以及摄制团队在记录过程中的触动与思考,为活动的讨论提供了真实案例和情感基础。
参与者需同意接受全程拍摄及素材的剪辑制作,报名时间为2025年11月5日至11月8日,入选者将于11月8日(周六)收到通知。报名者需提供个人信息,并选择感兴趣的讨论议题以及提出的现实困境和矛盾,以便活动组织方更好地安排和回应。
《三联生活周刊》邀请您参加有关“安宁疗护”的现场对谈,记者魏倩与刘寅主任将会探讨“当生命进入倒计时,我们还能为亲人做些什么?”有意报名者请确认可以接受全程拍摄,以及我们对拍摄素材的剪辑制作,录制地点为北京,详情请见下文报名细则。
当亲人进入临终,我们是否真懂TA的恐惧?疼痛只能忍吗?如何开口谈“最后的心愿”?回家照护还是留在医院,怎样选才不留遗憾?签署预嘱,是不是就等于放弃?
⏰/时间/2025年11月10日(周一)14:00-17:00/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霞光里9号《三联生活周刊》二楼
/对谈嘉宾/
魏倩刘寅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科/安宁疗护主任、主任医师安宁疗护(又称姑息治疗、舒缓医疗)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以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就这一议题,《三联生活周刊》自制了观察式纪录片《在52岁生日那天,我与生命告别》。2024年深秋,我在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宁疗护病房与一位叫做米爱学的病人一起度过了她的52岁生日。两周后,她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与摄制团队共同记录下了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故事中的主人公米爱学,在2017年确诊恶性肿瘤,经过与疾病反复多年的抗争,在2024年第五次入住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宁疗护病房。刚进入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非常紧张,米姐的状况不稳定,身体瘦弱不堪,医生预判的生存周期仅在两周左右。而她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和平和宁静的心态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意识到,米姐的困境,是无数癌症终末期患者家属的缩影。——导演黄宛露手记三联自制纪录片:
⏰/报名时间/2025年11月5日-2025年11月8日🎫/报名方式/由于场地和拍摄的限制,本次活动有名额限制👇报名人请填写以下信息👇邮件标题备注【安宁疗护】发送至邮箱workshop@lifeweek.com.cn我们将于11月8日(周六)通知入选者请注意及时查收
1、姓名、年龄、籍贯、联系方式(微信、手机号)2、您为何想参加本场录制?(多选)□ 本人/家人正在或曾经接受安宁疗护□ 医护/社工/心理/法律/保险/殡葬等行业从业者□ 想提前为自己或家人了解相关信息□ 对死亡教育话题感兴趣□ 其他__________3、您目前对“安宁疗护”的整体认知程度?□ 完全陌生□ 听说过大概□ 了解基本概念□ 给过家人建议或使用过服务4、您最希望现场讨论哪3个议题?(限选3)□ 疼痛与症状控制□ 心理关怀□ 家属如何开口谈“死亡”□ 居家安宁的具体操作□ 医疗决定(是否拔管、DNR等)□ 费用与医保/长照险报销□ 哀伤辅导与丧亲支持□ 政策与法律权责□ 其他__________5、请提出您最想提问专家的现实困境和矛盾保持期待,欢迎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