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11月05日 22:20
中俄免签政策推动跨境婚恋新浪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俄免签政策生效后,黑河与俄罗斯布市间的往来越发频繁,催生了新的跨境婚恋潮。俄罗斯姑娘因看重中国男性的顾家、责任感以及中国较低的生活成本和就业机会,选择“向东嫁”。文章通过讲述卡尼娅、娜佳、王建明、袁良、丽娜等人的故事,展现了免签政策如何为跨国恋情提供便利,以及中俄文化在婚姻中的碰撞与融合。同时,也揭示了跨国婚姻在现实层面面临的挑战,如文化差异、消费观念不同以及政策限制等,强调了真诚相待、相互理解在维系跨国感情中的重要性。

🛬 **免签政策促进跨境交流与婚恋机会:** 中俄免签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便利了两国公民的往来,尤其是黑河与俄罗斯布市之间。这使得俄罗斯姑娘能够更轻松便捷地来到中国寻找爱情和发展机会,卡尼娅每周往返两地约会的经历便是生动例证。政策的落地打破了地域和签证的壁垒,为跨国恋情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 **俄罗斯女性选择“向东嫁”的多重原因:** 俄罗斯女性在选择中国男性作为伴侣时,并非仅仅看重经济因素,更看重中国男性普遍表现出的“顾家”和“负责任”的特质。同时,中国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丰富的就业机会以及便利的社会生活(如扫码支付)也对她们具有吸引力。娜佳的经历表明,在中国可以获得比家乡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生活品质,这为她们提供了“希望”和更稳定的未来。

🤝 **文化差异下的磨合与适应:** 跨国婚姻必然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文章通过袁良与丽娜、张建武与安菲娅的例子,展现了中俄在家庭观念、育儿方式、消费习惯、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不同。例如,中国男性的主动分担家庭责任与俄罗斯普遍的AA制和女性承担主要育儿责任形成对比;饮食习惯、对热闹聚会的接受程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些“文化疙瘩”需要双方通过沟通、理解和妥协来共同克服,如调整生活习惯、尊重彼此的文化背景等。

💡 **民间“红娘”角色的兴起与现实考量:** 随着跨境交流的深入,许多像袁良和丽娜这样的夫妇自发成为了“民间红娘”,帮助更多中国男性和俄罗斯女性牵线搭桥。他们基于自身经历,认识到许多俄罗斯女性渴望真诚的关系,以及部分中国男性在国内婚恋市场遇到的挫折。然而,跨境婚姻也伴随着现实的考量,包括女方家属的接纳、后续的居留和工作许可申请等复杂流程,以及对经济承受能力的挑战,提醒人们要理性看待,而非仅仅依靠浪漫。

⚖️ **现实挑战与警示:** 尽管免签政策和民间交流带来了积极影响,但跨国婚姻的现实挑战不容忽视。文章提及了部分俄罗斯女性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以及过度消费可能带来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警示了网络上存在的“介绍俄罗斯新娘”的诈骗信息,强调了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保持警惕、理性辨别的重要性。边境婚姻不仅关乎个人幸福,也折射出两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2025-11-05 21:30:00

10月的黑河市,悄然进入初冬。这座边境小城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以下简称“布市”)隔江相望,最短距离不过700米。

黑龙江尚未封冻,几艘气垫船仍在两岸间奔波。它们从黑河水运旅检口岸驶向布市的客运港,将一些俄罗斯人从彼岸载来,又将一些故事从此岸带走。

首班船于早上8点从黑河起航,从布市返回的末班船则为16点。一趟航程仅3分钟左右。这短暂的行程,却足以改变许多俄罗斯姑娘的一生。

2025年9月15日,中俄免签政策生效后,这片江面变得格外忙碌。

根据黑龙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数据,免签首日,黑河口岸共验放出入境旅客约1500人次,其中俄罗斯游客占比超过80%。

人流中,卡尼娅的身影每周都会出现。她总是乘坐周五的船从布市过来,周日下午再依依不舍地返回。

这位姑娘在布市超市做收银员,每周跨境奔波,是为爱圆梦。

她的“红娘”,是五年前从布市嫁到黑河的闺蜜娜佳。她和丈夫在黑河市中心,经营着一家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杂货店。

卡尼娅最初的约会地点就选在这里,店门口悬着一串巴掌大的俄罗斯套娃风铃,一有风吹过来,便晃晃悠悠,仿佛在招手。

首班船于早上8点从黑河起航,从布市返回的末班船则为16点。一趟航程仅3分钟左右。(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摄)

“向东嫁”

免签政策落地半个月后,娜佳和丈夫李佳昌经营的杂货店里,人渐渐多了起来。娜佳刚把货架理整齐,就有一对中俄情侣走近。

娜佳看到俄罗斯姑娘,觉着亲切,询问“需要些什么?”男生指了指姑娘不断摩擦的手,问有没有暖手宝。娜佳转身钻进店里,踮脚从货架顶层翻出一个粉色暖手宝,利索地拆了包装递过去,“试试,暖和”。

前些日子,娜佳见到了从布市坐船过来的闺蜜卡尼娅。听说娜佳在黑河过得安稳,她动了心,拉着娜佳问:“能不能介绍一个?”卡尼娅在布市一家超市工作,月薪两万多卢布,折合人民币不过两千元。

娜佳第一个想到的,是王建明。他在杂货店附近租了个修车档口,夫妻俩的电动车坏了都找他。王建明29岁,嘴皮子利索,修车手艺也好。

“卡尼娅会说一些中文,在黑河做生意的中国人,大多也能说俄语。”娜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一个周末傍晚,娜佳安排两人在杂货店门口初次见面。王建明特意换了件新灰色夹克,按娜佳的建议买了一束鲜花;卡尼娅围着红围巾,手里拎着一小盒从布市带来的巧克力。

起初气氛有点尴尬,王建明不太敢看对方。娜佳在一旁用俄语和中文穿插着暖场。“没想到,后面比我想象中顺利。”娜佳笑着说,那天之后,两人算是“看上眼了”。

“我怕说错话,怕她觉得我无趣。”王建明回忆那次见面,说自己手心全是汗。独处时,他干脆用手机给卡尼娅看修车的视频。“她笑了,那一刻我才放松下来。”

这样的缘分,娜佳再熟悉不过。俄罗斯姑娘爱浪漫,喜欢听甜言蜜语,更看重人品实在。而卡尼娅的漂亮、温柔,也让王建明觉得满意。

“从前俄罗斯姑娘找对象,中国男人一般不是首选。”娜佳说。但随着中俄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密,她们对中国男人的印象,也在悄悄改变。

如今每到周五,卡尼娅都会从布市坐船来黑河,周日下午再返回。

每次她来,王建明都会提前到口岸等着,带她去吃黑河的地道小吃。有时是外酥里嫩的锅包肉,有时是热气腾腾的包子。卡尼娅也没闲着,常在他的修车铺里帮忙整理零件、记客户信息。

这样的生活轨迹,与五年前从布市嫁到黑河的娜佳如出一辙。

来中国前,她在布市一家旅游公司做前台,月薪大概三万卢布(约合2600元人民币)。而在黑河,她若是做俄语翻译,月薪能拿到五千元左右,几乎翻了一倍。

初到黑河,娜佳就被这里的“高性价比”震撼。十块钱能买一大把新鲜青菜,这在她家乡简直不敢想。小区里的地下车库、随处可见的扫码支付,在俄罗斯还不常见。

如今,她已渐渐习惯甚至依赖上这样的便利。

嫁到黑河后,娜佳的语言天赋有了用武之地。“对于会说双语的俄罗斯人来说,边境处处是机会。”她说。

“布市很多年轻人都想去欧洲发展,可那边生活成本高,还不一定受人待见。”娜佳轻声说,“中国,尤其是黑河,要是能遇到合适的人,结婚安家,也是很好的选择。”

安稳的日子、赚钱的机会、低物价的“中国诱惑”,正悄然催生新一轮“向东嫁”。

以往,她的俄罗斯姐妹受限于签证流程繁琐、耗时又长,不少人只能靠社交软件,在网络上和中国男性聊天相识。

娜佳感慨:“有的聊了半年,真见面了,才发现对方连工作都是假的。”如今,只要提前规划好行程,一张船票就能从布市直达黑河,当天就能见面。

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催生了制度性便利的落地。在黑河市爱辉区政务服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对于涉外的婚姻登记,在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的前提下,当场可登记办结婚证。

但不少受访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仅是婚姻关系在中国法律上的确立。外籍配偶后续的居留许可、工作许可申请,是另一套更复杂的流程。

黄昏时分,娜佳倚在店门口,望着江对岸的布市轮廓。

她说,随着免签持续,未来会有更多像卡尼娅这样的俄罗斯姑娘来到黑河,找机会,也找爱情。

免签首日,黑河口岸共验放出入境旅客约1500人次,其中俄罗斯游客占比超过80%。随着免签持续,未来会有更多像卡尼娅这样的俄罗斯姑娘来到黑河,找机会,也找爱情。(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摄)

“不是图钱,而是图希望”

近年来,随着中俄关系不断升温,俄罗斯人茶余饭后关于“中国伴侣”的讨论,也渐渐多了起来。

在不少俄罗斯人眼中,“顾家”和“负责任”,成为中国男性形象中愈发鲜明的标签。

娶了俄罗斯媳妇丽娜的袁良,用日复一日的行动,印证着这样的印象。

恋爱期间,丽娜因曾服用激素药,产生严重副作用,抑郁症突然加重。整整一个月,她没有和袁良说过一句话,甚至忘记了之前学过的中文。她必须回到俄罗斯接受治疗。

为了专心去俄罗斯照顾女友,袁良卖掉了办学近十年的服装培训学校。亲戚朋友们诧异、不解。

“那所学校倾注了我多年心血。”袁良说,“但钱没了可以再挣,她的身体等不起。”

跨越边境,他来到丽娜身边。每天早上,他准备好温水和药,轻轻放在她的床头;晚上就坐在床边,一字一句地读两人刚认识时相互之间的聊天记录。袁良还专门写了一本《遥远的爱》,把他们的照片、相识相恋的点滴都珍藏其中。

丽娜慢慢好转后,袁良又从拼音开始,重新教她中文。最让她感动的是,袁良从不说“你拖累我”,总是轻声安慰:“慢慢来,我等你。”

这份体贴,起初并未得到丽娜父亲的认可。老人对袁良的到来表现冷淡,袁良表示理解:“上一辈俄罗斯人对中国人曾有不少误解和偏见。”

但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看着袁良为女儿备药、读书、散心、教中文,听着邻居们感叹“这样的男人在俄罗斯很少见”,丽娜的父亲渐渐被打动了。

“他不仅接受我,还把我当儿子看待。”袁良知道,这种行为和情义,重若千钧。

这段跨国恋情,也让袁良第一次读懂了中俄男性在家庭观念上的区别。

俄罗斯家庭普遍实行AA制。即便是丽娜年过六旬的父母,外出吃饭、购物也大多各自付款。“互不相欠”是他们习惯的相处方式。

这种观念延伸至育儿领域。袁良发现,俄罗斯夫妻生育后,父亲往往不承担抚养责任,大多数男人认为,“养育孩子是政府和女人的事”。

近年来,为鼓励生育,俄政府推出了孕产津贴、税收优惠、教育支持等政策,以定额补助形式提供奶粉、尿布等必需品。

丽娜的姐姐露娜,婚后仅依靠政府补贴抚养孩子,丈夫基本不参与。

“当地离婚率很高,单亲家庭比例接近80%。”袁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许多俄罗斯女性在婚后承受巨大压力,她们普遍渴望伴侣更体贴、更愿意分担责任。

在袁良身上,丽娜找到了另一种生活。他主动分担家庭责任,与俄罗斯男性形成鲜明对比。

“袁良能为我放弃工作,我也愿意为他去中国生活。”在他的帮助下,如今的丽娜不仅能独自外出买菜,还能用中文和邻居亲切寒暄,俨然成了地道的中国媳妇。

丽娜写给袁良的“情书”。(受访者供图)

“俄罗斯女性不图钱,图的是‘希望’。”58岁的刘东平常年穿梭于黑龙江两岸。“许多俄罗斯女孩都向我表达,愿意尝试对她们有利的生活。”

刘东平曾交往过一个女友柳达。高中毕业后,她从俄罗斯小镇来到布市谋生。第一份工作在俱乐部门口,帮客人寄存外套,只能夜间上班,工资微薄;第二份工作是在酒类专卖店做促销员,收入依然难以维持生计,甚至不够支付一个月房租。

在求职网站上相遇时,柳达正在找兼职。刘东平邀请她做助理,偶尔在他的直播间“东哥在俄罗斯”出镜。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毕竟她太需要一份高薪工作。

俄罗斯人普遍没有储蓄习惯,崇尚“及时行乐”。俄罗斯舆论基金会(FOM)在2024年2月的调查报告显示,64%的俄罗斯人几乎没有包括现金和存款在内的储蓄。

这一数据直接反映了俄罗斯民众的储蓄现状,尤其在高通胀和经济压力下,多数家庭难以积累应急资金。

“了解她们、给予安全感、赢得信任。”刘东平总结他与俄罗斯女孩的相处之道。

在刘东平与柳达恋爱的日子里,他希望柳达能够用更多时间学习汉语。刘东平总觉得,掌握汉语也能为她带来更多工作机会、更好的收入,让她接触到完全不同的人与世界。

刘东平还劝她去学模特礼仪,提升自己的气质和仪表。也鼓励她去学自己喜欢的舞蹈,去健身。

“我愿意为她承担这些费用。”刘东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每一项的花销,其实都超过她打工能挣到的报酬。

“了解她们、给予安全感、赢得信任。”刘东平总结他与俄罗斯女孩的相处之道。(受访者供图)

真正“重要的事”

“丽娜,能帮我认识一个像袁良那样可靠的中国男士吗?”常在自媒体分享中俄家庭日常的丽娜,收到的私信渐渐变了风向。

起初只是好奇的询问,后来变成小心翼翼的请托。

当这样的消息挤满社交账号后台,“就像突然触到了某个开关”。夫妻俩意识到,这或许不再只是“帮个小忙”,而是一件真正“重要的事”。

第一对经由他们牵线成功的恋人,至今让两人印象深刻。

北方男孩李浩明第一次与俄罗斯姑娘卡佳视频时,话在嘴边却卡在喉咙里,脸涨得通红。几次线下见面后,卡佳告诉丽娜,最终打动她的是李浩明身上的诚实和善良。

“她们不需要彩礼,更看重对方的人品、对未来的想法。”袁良渐渐发现,这些俄罗斯女孩的需求背后,站着许多同样渴望真诚关系的中国男性。

在遇见丽娜之前,袁良也经历过国内相亲的“现实拷问”。对方开口先问“房子在哪”“年收入多少”,彩礼数额更是绕不开的话题。

直到与丽娜深入交往,他才知道俄罗斯没有“彩礼”传统。

“她第一次听我说起中国的彩礼习俗时,眼睛睁得很大,反问‘为什么结婚要给这么多钱?难道不是两个人一起努力过日子吗?’”

这种价值观的契合,让袁良卸下了此前相亲时的紧绷感,更专注于“怎么让她感受到真心”。

文化的差异,恰好为部分在传统婚恋市场中受挫的中国男性,提供了另一种情感出口。

随着中俄民间往来日益密切,更多“袁良与丽娜”开始自发充当起“民间红娘”的角色。

袁良与丽娜始终强调,他们只是出于本心,“帮忙牵线”。在男女双方线下见面前,他们还会主动与女孩的父母视频通话,反复申明“自由恋爱,责任自负”。

即便这样,仍有“意外”发生。袁良至今记得那次惊心动魄的经历。

一名中国男生在他们的介绍下,飞了十几个小时抵达俄罗斯,下飞机后却突然“失联”。深夜,袁良与丽娜盯着手机屏幕心急如焚。一边联系当地警察,一边发动所有在俄朋友寻人。

直到凌晨三点,男孩终于发来平安讯息,原来是手机没电了。

被问及为何做起费时费力的“民间红娘”,袁良坦言,丽娜的朋友不多,多认识一些人既能帮她拓展社交圈,也有助于稳定情绪、预防抑郁症复发。

至今,他们已成功牵线了十二对情侣。不少人自愿发来红包表达感谢,有的几千,有的几万。

但真正让他们感到温暖的,始终是那些跨越边境的朴素情谊。有人从老家寄来整箱腊肉,塞满他们的冰箱;也有小伙在婚礼上执意将他们请上主桌。

维奥莱塔的婚姻,也是由朋友“牵线”而来。

六年前,她在一次生日聚会上认识了现在的中国丈夫。他们的交流至今仍是“中俄混搭”,偶尔还需要翻译软件帮忙。

“我还在努力学习中文。阅读还有难度,但我在进步。”刚嫁到这座中国小城时,维奥莱塔经历了诸多不适。

街市的喧闹、完全不同的饮食习惯,让她在夜深人静时格外思念家乡。不过,和家人视频时,她只报喜不报忧。

渐渐地,她在饮食上找到了平衡。如今已能熟练地在电商平台购买俄罗斯食材,自己烤制地道的列巴。

“我经常在家做俄罗斯菜,先生非常喜欢。”同时,她也爱上了螺蛳粉、肉包子,养出了一副“中国胃”。

自从中国对俄罗斯实行免签政策,维奥莱塔的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家人要来看我,不用再繁琐地办理签证,一下子就能省下三四个人的签证费。”

她注意到,近年来像她这样的中俄跨国婚姻越来越常见。然而,网络上也开始出现“介绍俄罗斯新娘”的诈骗信息,声称“无需买房买车、无彩礼”就能娶到媳妇。

“很遗憾,总有骗子利用人们对幸福的渴望来牟利,”维奥莱塔提醒,“这需要大家格外警惕,不要轻信那些声称能为中俄婚姻‘包办’的不正规中介。”

六年前,维奥莱塔在一次生日聚会上认识了现在的中国丈夫。他们的交流至今仍是“中俄混搭”,偶尔还需要翻译软件帮忙。(受访者供图)

“渴望是真的,困难也是真的”

当俄罗斯姑娘们真正踏上中国土地,在日复一日的烟火日子里经营起跨国婚姻,那些曾被浪漫滤镜暂时遮蔽的文化皱褶,也在生活的琐碎处悄然浮现。

在黑河做生意的张建武和妻子安菲娅,在旁人眼中是“中俄一家亲”的典范:生意稳定,女儿乖巧漂亮,家庭看起来风平浪静。

然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平静之下,曾经历过多少次因理念不同而掀起的波澜。

最激烈的一场风暴,发生在女儿张丽莎小学毕业那年。

安菲娅坚持认为,俄罗斯教育在自然科学与艺术领域基础扎实,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她希望送女儿回俄罗斯读中学,不愿她陷入中式教育的“刷题”循环与考试“内卷”竞争。

张建武却寸步不让。他认为中国人的根在这里,孩子必须在中国接受教育,学好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将来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真正立足。

这场争论从平静交流演变为激烈争吵,持续了数月。它早已超出一场关于女儿前途的讨论,成为两种文化教育理念的正面碰撞。

最终,他们达成了妥协:张丽莎继续在黑河上学,但寒暑假必须去布市的外婆家,保持俄语的水平,并参加俄罗斯的线上课程,接受俄式教育的补充。

这样的冲突,在许多中俄婚姻中并不罕见。饮食上的差异,更是日复一日的“微摩擦”。

安菲娅习惯餐前喝汤,认为那样才能打开胃口;张建武秉承东北习惯,喜欢饭后喝汤,称之为“溜缝儿”。安菲娅钟情于凉盘与蔬菜沙拉,张建武则偏爱所有食物热气腾腾地上桌。就连吃饺子,一个要配酸奶油,一个坚持“蘸酱油醋才正宗”。

至今,他们家厨房的两个灶眼分工明确:一个专门用于安菲娅煮罗宋汤或煎牛排,另一个留给张建武爆炒或炖菜。冰箱也被严格分区:一层放着中国的豆腐乳、咸菜,另一层摆满俄罗斯的奶酪与香肠。

在袁良和丽娜的生活里,也藏着不少这样的文化“疙瘩”。

中国人喜欢热闹,聚餐时划拳、敬酒是常事。丽娜第一次参加袁良朋友的婚宴时,全程躲在他身边,几乎不说话。“太吵了,”她后来解释,“吃饭应该安安静静的。”

自那以后,袁良多了份心。

每次聚餐,他总会提前叮嘱服务员安排安静的角落位置。若遇上餐厅人声嘈杂,他便默契地打包好饭菜,带回家中,与丽娜共享一顿安静的晚餐。

“俄罗斯人注重私人空间的完整性,而中国人的热闹里是浓浓的人情味。”袁良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文化在生活里划下的不同印记。

在消费观念上,庆博与他的俄罗斯妻子菲娜,则面临着另一种现实的拉扯。

过去经济宽裕时,他带给菲娜不少物质上的满足。然而今年年初,因父亲重病,庆博从爱尔兰辞职回国。

根据中国目前的政策,菲娜作为外籍配偶,短期内无法取得工作许可。家庭的经济重担完全落在了庆博一人肩上。

庆博打算创业,得开源节流,家庭生活质量肉眼可见地下降。

他打了个比方:“以前我们用的洗面奶都是一千块一瓶,现在只能买一百块以下的。”菲娜颇有怨言,两人时常因此感到有落差感。

实际上,许多俄罗斯女性普遍注重生活品质、消费水平不低。

有一次,柳达换了一部新苹果手机。刘东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俄罗斯,只要有银行卡,几万到十几万卢布的手机,只需付很少手续费就能拿走,然后分十二期还款。

每个月看似还得不多,很多年轻人却因此背上还不清的债。刘东平说,当某个月眼看要逾期,有人就会从小贷公司借钱周转,这是俄罗斯年轻女孩踏入漩涡的开始。

“当收入无法支撑一定的消费水平,而外界诱惑又多时,婚姻确实会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对于想找俄罗斯媳妇的中国男性,刘东平时常劝诫其要现实一些。“这不是浪漫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共同面对的现实。”

在袁良和丽娜的生活里,也藏着不少文化“疙瘩”。袁良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文化在生活里划下的不同印记。(受访者供图)

“不仅是嫁给了一个男人”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中俄边境的爱情,往往是由边贸兴起、“倒爷”往来所勾勒出的最初图景。张建武和安菲娅的相遇,或许是中俄边境婚姻的“1.0时代”。

1991年后,俄罗斯远东地区商品匮乏,轻纺产品尤其落后,来自中国的日用货品成了紧俏物。一江之隔的黑河,正借着改革春风释放出蓬勃的商业活力。张建武,正是那波跨境人流中的一员。

他的行头是那个年代的标配:一件军绿色棉大衣,一只人造革黑色公文包,里头装着计算器、几包用来“打点关系”的红塔山,外加一个塞满日用杂货的编织袋。

“第一次过关,心里直打鼓。”张建武回忆时,仿佛还能嗅到江风里裹挟的寒意。“俄罗斯海关官员脸板得像冻土,可只要你懂‘规矩’,那冻土也能裂开条缝。”

“规矩”,心照不宣。一条香烟、一瓶白酒,往往就能让冗繁的程序松动,让超重的行李顺利放行。

在布市一个由旧体育馆改建的嘈杂市场里,张建武遇见了安菲娅。

她在市场角落守着一个小摊位,卖羊毛袜和自家酿的格瓦斯。张建武则直接把从国内带来的日用品摊在地上。

不多时,这些实用物件就成了抢手货。

“他看起来跟别的中国倒爷不太一样,眼神没那么精明,反倒显得有点憨。”安菲娅用略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回忆,脸上浮起一丝笑意。

张建武看中她摊上一双厚实的灰色羊毛袜。他伸出三根手指,意思是3卢布。安菲娅摇摇头,坚持要5卢布。

语言不通的两人,靠手势和表情沟通着。最后,张建武掏出计算器,按出“3.5”。

交易达成,他没立刻离开。指了指安菲娅冻得发红的双手,做了个喝水的动作。安菲娅明白了,点点头。

第二天,张建武带来一个崭新的红色热水壶,送给了她。

爱情,就这样在边境市场的烟火气里,悄悄发了芽。

1996年,中俄正式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边境的开放与合作迎来关键转折,民间小额贸易也随之蓬勃生长。

乘着边贸红火、往来便利的东风,张建武带着安菲娅回到黑河,安顿下来。

亲戚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洋媳妇”,背后议论着“建武有本事”“以后孩子肯定漂亮”,但也夹杂着“话都说不通咋过日子”“会不会哪天就走了”的闲言碎语。

如今,那些曾经的疑虑已被日常消解。安菲娅不仅学会了包饺子,汉语也越说越流利。

午后,他们的女儿张丽莎正用一口流利俄语,在电话里和同学讨论大学文艺汇演的节目。

这个家庭的日常,成为中俄边境数以万计跨国婚姻的一个切片。

黑河与布市隔江相望,最短距离不过700米。在黑河,能清晰地看到对岸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摄)


当中俄关系步入“史上最好时期”,跨境婚姻也悄然进入新阶段。在黑河、绥芬河这样的边境城市,这样的结合正逐渐增多。

而当袁良和丽娜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向二十万中俄网友展示日常生活时,不断有中国网友问“怎么认识俄罗斯姑娘”,也有俄罗斯网友好奇,“中国真的这么好吗”。

网络牵线打破了地理的隔阂,让两国的普通老百姓交流变多,也让中俄男女寻找伴侣的版图不断拓宽。

然而,民间的亲密往来,仍要面对现实政策的制约。

目前,俄罗斯尚未对中国实施免签。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斯维特兰娜·朱洛娃曾公开表达对远东社会结构的担忧。

她指出,中国适婚男性多于女性,而俄远东地区同样面临人口流失与性别失衡。若对中国全面开放免签,需审慎评估其对当地婚恋市场与人口结构的潜在影响。

或许,边境线上的爱情,从来不只是两个人的故事。它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两个国家、两种文化在时代中的万花筒。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中俄边境的爱情,往往是由边贸兴起、“倒爷”往来所勾勒出的最初图景。张建武和安菲娅的相遇,或许是中俄边境婚姻的“1.0时代”。(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摄)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俄关系 跨境婚姻 免签政策 黑河 俄罗斯 文化交流 婚恋 女性选择 生活成本 家庭观念 文化差异 民间红娘 现实挑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