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 -- Matrix 4小时前
AI 时代下写作的意义与价值再思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随着AI写作能力的飞速发展,许多人开始质疑人类写作的意义。AI已能在文本、图像、视频等多个媒介形式上展现出惊人的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大多数人类写作者。本文探讨了AI对写作带来的深刻影响,并引用了保罗·格雷厄姆的观点,认为未来世界将只剩下不会写作的人和顶尖作家。文章深入分析了AI如何威胁到人类的思考能力,以及写作作为思考外显工具的重要性。作者强调,尽管AI提供了便利,但过度依赖将导致创造力下降和思维同质化。文章最终提出,AI并非敌人,而是磨练人类写作和思考能力的工具,关键在于如何与AI共生,在AI时代输出更多真实的想法。

🖋️ AI写作能力已显著超越大部分人类写作者,引发了对人类写作意义的深刻质疑。AI在文本生成、模仿风格、情节构建等方面表现出色,甚至通过了图灵测试,使得区分AI与人类创作变得困难,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写作的核心价值。

🧠 AI对人类思考能力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写作被视为思考的外显过程,过度依赖AI代写可能导致个体写作和思考能力的退化,正如机器取代体力劳动导致人类肌肉量下降。未来可能形成“完全不会写作的人”和“顶尖作家”的两极分化。

💡 AI在写作中应扮演辅助而非替代角色。尽管AI能提供素材、数据和修改建议,但核心逻辑、独到见解和情感表达应由人类作者完成。北大研究表明,AI提升的创造力并非可迁移能力,过度依赖AI会带来思维同质化和效率提升的代价。

🌟 真实性是AI时代下人类写作的独特价值所在。AI生成的内容依赖于过往数据,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原创性洞察。人类作者的真实情感流露和生活经验的分享,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能够引发读者共鸣。

🤝 AI并非人类写作的终结,而是共生与进化的契机。如同AlphaGo战胜李世石后,围棋活动得以发展,AI也可成为磨练人类写作和思考的工具。关键在于以积极心态接纳AI,将其作为提升自身能力、输出独特价值的助力。


AI 诞生以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写作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们产出文字的技能,辛辛苦苦 2-3 天的编辑、查资料、修改和重组审查,不如一个 AI 半小时甚至几十秒的 Token 输出,那我们的写作,到底有什么意义。

社交媒体上,大家已经能看到不少 AI 产出的内容了,不论是视频还是文字。作为一个天天跟 AI 打交道的人,我在初期还能准确地辨别 AI 生成的内容,但随着 AI 爆炸式的进步,这种辨别能力就慢慢跟不上了。

在b站,你甚至能看到国足夺冠(up @第100次工业革命)

Sora2 以假乱真的能力几乎成了b站创作者们的标配,文字、图片、视频、声音,人类的一切媒介形式都成为了 AI 精准打击的覆盖范围,让人难辨真假。两周前,在用 Kimi 完成一次深度写作任务后,我更是难以置信,因为自己已经完全无法辨别这是 AI 能写出来的内容。

如果说,图灵测试的核心,是能否辨别出一个伪装成人类对话的机器人,那么 AI 写作的图灵测试, 显然已经越过了这个奇点,足以让经常使用 AI 的人,也难以辨别 AI 写作的文章。

在写作这个技能上,AI 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的人类。

麦家在今年3月接受专访的时候谈到:Deepseek 的写作能力已经超过了 95% 的写作者。AI 写出来的文字、诗歌、小说,特别是一些情节性比较强的小说,几乎可以做到指到哪打到哪,文笔优美,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

在 AI 如此强大的写作能力下,人的写作是否还有意义,如果一件事情机器能做到比世界上 99% 的人做得更好,其他人还有必要继续写作吗?全部丢给 AI 不是更好?

AI 对写作造成了哪些影响?

去年 10 月,我很喜欢的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发了一篇文章《WRITES AND WRITE-NOTS》,就是那个著名的投资教父,Open AI CEO 奥特曼的启蒙导师。他在文章里说,以后的世界将只剩下两种人,完全不会写作的人和顶尖作家,没有中间状态。

他的逻辑是这样的,写作本身是一件很难的事,职位越高,需要用到的写作段位,往往越高,唯一应对写作任务的方式就是自己写,或者干脆去抄袭。然而 AI 的到来让这种不舒服的写作压力直接消失,不论你处于什么位置,直接叫 AI 代写就可以了,用不到写作的人,会丧失写作的技能,喜欢写作的人,仍会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世界就分成了两类人,完全不会写作的人,和顶级作家。

类似的例子是,当机器取代人来干体力活后,人类整体的肌肉量是在下降的,世界只剩下愿意去健身房锻炼的人,和完全不锻炼的人。虽然从绝对值来说,还会有偶尔去健身房的人,但总体来说,世界只剩下了经常去健身房锻炼的人,以及完全不锻炼的人。

从写作这个角度来说,AI 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工具,因为它直接威胁到了人类最引以为傲的能力——智力。从蒸汽机、电力等大规模机械的出现开始取代人类的劳动力,到现在 AI 演化了更重要、也更加直达人的本质的能力——思考能力,将这种思考能力外包出去,将使得 AI 对人类在某种程度上的替代变得更加明显。

为什么我会将写作能力等同于思考能力?这就要引出《卡片笔记写作法》作者卢曼的看法,卢曼认为,思考过程需要借助某些工具进行外显,特别是写作。写作就是思考的过程,不写作,就无法思考。

AI 出现后,对人能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为人对 AI 的依赖越强,就意味着人更容易丧失通过克服这种写作压力习得的写作和思考能力,而这种不舒适的过程,恰恰是人在建立写作和思考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果我们将写作的工作过多外包给 AI ,也就意味着将这种写作和思考能力无可挽回地抛出去,可是,如果我们放着强大的 AI 不用,那等待我们的会不会是“会用 AI 的人先取代不用 AI 的人”?

我对 AI 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AI 有着无比强大的能力,你可以从这里得到优美的句子,逻辑清晰的对话,无数的素材跟案例,最新的数据资料和洞察总结,甚至对于文章的反思和修改建议,就像一位全知全能的导师,这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是十分诱人的。

另一方面,若是将大部分写作都交给 AI ,身为人写作的意义又在哪里?每当我通过 AI 生成文章或段落的时候,总是没有那种完成一篇文章带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我感觉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充当了一个提示词机器,我的工作就是通过尽可能多的Roll和修改提示词,让 AI 输出更加完美的句子,在写作这个人类最具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之一,人在做机械的事情,AI 反而承担了创意和逻辑组织的任务,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找不到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应该对 AI 持有怎样的态度?对于 AI 在写作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使用?使用多少?边界又在哪里?我一直找不到一个清晰的定义。

直到我看到“数字生命卡兹克”公众号文章中的一句话,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如果你是一个想在某个领域,真正深耕下去,想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那么,在你独立、手动、不借助(或极少借助)AI,完成 1000 个小时的刻意练习之前,离 AI 远一点。

不要用 AI 替代写作

在我多次使用 AI 并反思这种创作方式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后,我对 AI 的使用态度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从一开始的兴奋好奇、到震惊和激动、到后来的空虚与乏味,再到最后重新评估 AI 在写作中的位置,我开始笃定这样一个观点:作为一个初级(甚至高级)创作者,在个人还没有大量的练习,建立起对 AI 的判断能力以前,一定要尽可能少地使用 AI ,哪怕使用了,也要避免用 AI 生成文章的核心逻辑部分。

我们可以用 AI 来辅助自己,给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和素材,或者构思一个新的角度,锻炼自己的思维,目前的逻辑有哪些漏洞,哪些方面的证据可能不足,从反面给出例证驳斥自己的观点。但是最核心的逻辑和结论部分,一定是由作者自己完成的。

过度依赖 AI 将大幅降低人的创造性,使得思维的同质化变得更加严重,影响个人的创造和表达能力。

今年9月,北京大学李圭泉课题组在社会学顶刊 Technology in Society 发表的论文,探讨了 AI 对人创造力的影响,结论是,在 AI 诞生后,人类世界的学术论文产出效率变得更高,但同质化却变得更加严重,AI 正以降低认知投入和牺牲多样性为代价来提升效率。

北大课题组的论文

更进一步的实验数据表明,使用 AI 并不会提升人自身的创造力,即便短期内借助 AI 提升了自己的创造力,可一旦 AI 被撤走,这种优势便瞬间消失,甚至表现还会比从未用过 AI 的对照组更差,AI 带来的,并非可迁移的“能力”,更像是一种无法内化的“幻觉”。

这或许是 AI 这把双刃剑给我们的警示,除去思想上的高度趋同,AI 区别于人的,还在于它无法替代人完成“体验”的部分。

AI 不能替你完成关于“人”的体验,不能理解你的喜怒哀乐,不能替你从0到1地去体验完整的开发或学习一个新技能的过程,也无法理解一段话最简单的逻辑或各种复杂决策背后的考量。

我相信大部分人在看到一篇文章是由 AI 生成的时候,可信度都是大幅下降的,因为我们知道,AI 虽然能给出看似逻辑清晰的论证,但它自己并不理解这个论证的过程是如何成立的 ,它只是说起话来像人,但它并不是人本身。

它通过大量的语言和概率学习,知道一个文字后应该接什么文字,通过概率预测得出完整的句子。这个句子或许符合人类社会对于一个好句子的定义,但它更多是拼凑和组合,是一种对过去数据预测的使用,而非一个真正的洞察,并非是一个真人在阅读无数书籍,体会多种生活,交涉无数人以后得出来的发自内心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哪怕这个见解并不独到,我们也会为一篇人写的文章,能感受到其中的真实。

这带出的另一个观点是,AI 生成内容并不能承载我们对真实性的期待。

在这个虚假信息遍布的时代,真实反而是最有力量的。我们自己组织的逻辑和观点,虽然不那么完美,但也会因为字里行间的真实和温度,被读者认可,这种真实性,恰恰是 AI 时代下非常稀缺的价值。

回到开头麦家对 AI 的评价,麦家认为,AI 写作的确能超越 95% 的写作,但却难以触及文学的本质,写作的本质是“发乎情”,是个体生命经验的流露和强烈的表达冲动,而 AI 的创作才能是基于已有的数据和范本,但“未来的眼泪”在哪里,它不知道。

开发出《GTA》系列游戏的母公司 Take Two 的 CEO Strauss Zelnick 在被问到 AI 对游戏开发造成的影响时表示,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回顾性的”,因为它依赖于庞大的旧信息数据集。凡是涉及基于过去数据计算和大型语言模型的事,AI都非常擅长——这在Take-Two的很多工作中都有应用。但凡不依赖这些的东西,AI就会表现得非常糟糕……因为AI模型本质上是数据驱动的,所以从定义上来说,AI中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创造力。”

以上的例证至少回答了这个问题:AI 时代下人是否还有继续创造的必要?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是一个不那么糟糕的回答。

AI 会如何影响未来的内容创作

资料显示,从 2024 年开始,网上 AI 生成的文章就已经超过了人类手写的文章,而这个趋势只会进一步加大,甚至于很多人已经开始预测,未来的内容创作者将会消失,因为人们不需要再订阅各种不同的内容,所有的内容都会由更懂你调性、喜好、习惯和偏好的 AI 来生成,AI 将取代所有内容创作者,成为那个终极的内容生产者。

我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结局,也无法评判这样的结果是好是坏,从一个内容创作者的感性角度,我希望自己还有依靠写作能力继续工作或者说自我表达的机会,也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被更多人看到和讨论,那是我快乐的源泉。但对于这个内容创作的终局而言,我很难不感到惋惜,也许我只能悲观地大喊一句,F**k U AI !

或许世界上不再需要这么多的写作者,但对我来说,写作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分割,它带给我的乐趣就是敲下每个字词句感受到的快乐,作为一个私人爱好,它会永远存在。以后的内容或许会分为两类, AI 内容和人类内容,我更希望在 AI 时代下,做那个能输出更多真实想法的少数人类创作者。

但 AI 并非是我们的敌人,我认为创作者们面临的境遇,某种程度上正像 AlphaGo 战胜李世石一样,尽管 AI 确实在围棋上的能力战胜了人类,但人类并未因此放弃围棋活动,而是吸纳 AI 的教学手段,利用 AI 强化个人的对弈训练,和 AI 共生。特别是AlphaGo在对弈过程中展现的“第37步”时刻,正是一种机器展现出来、而人类难以想到的极富策略性和前瞻性的布局。

在 AI 创造了一个困局的时候,技术背后跟人的长进其实是互相进步的,怀着这种对 AI 的心态,真正将 AI 作为磨练我们的工具,那么它的潜力是无穷的。

关于 AI 时代下人是否还有写作的必要,以上是我的思考,以往都会用 AI 来修饰一些表达,但今天的选题特殊,所以今天本文的 AI 含量为零,感谢你看到这里。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 写作 人工智能 内容创作 创造力 思考能力 AI写作 未来趋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