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前天 13:13
意念操控电脑:脑机接口让瘫痪者重获“声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日,一位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英国男子Paul在植入马斯克的Neuralink脑机接口装置后,成功用意念控制电脑,打出了“Hello”一词。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人类大脑活动可以直接转化为机器指令,为严重瘫痪患者提供了新的沟通和生活方式。Neuralink利用先进的AI模型解读大脑神经信号,使其能够理解并执行患者的意图。尽管这一技术带来了希望,但也引发了关于数据隐私和神经权利的深层担忧,预示着人类与科技界限的重新定义。

✨ 意念驱动的沟通突破:一位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瘫痪男子Paul,在植入Neuralink脑机接口后,仅凭意念就能操控电脑光标,并成功打出第一个单词“Hello”,这标志着人类大脑信号的直接转化能力,为失去语言和行动能力的人们带来了重新“发声”的希望。

🧠 AI解读大脑语言:Neuralink的核心技术在于其N1芯片和AI模型,能够高精度地捕捉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放电信号,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识别与特定操作意图(如“移动”、“点击”)相对应的神经模式,从而将无形的思维转化为可执行的指令。

🚀 科技延伸身体功能:除了文字沟通,Neuralink已展示了受试者Nick用意念控制机械臂进食的案例,以及Paul尝试玩电子游戏的进展。这表明脑机接口不仅是辅助工具,更能成为身体的延伸,让意识直接触碰现实世界,实现马斯克“人类思维成为计算一部分”的愿景。

⚖️ 奇迹与隐忧并存:尽管Neuralink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但其早期临床试验仍面临感染、失效等风险。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脑信号数据的归属权和隐私保护,这催生了关于“神经权利”的讨论,需要立法和伦理规范来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 定义连接的新意义:Paul打出的“Hello”和Nick的机械臂进食,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正在重新定义“连接”的含义。脑机接口技术让科技重新听见人类的声音,也让我们看见人类潜能的无限可能,但同时也站在了“科技赋能”与“思想记录”的十字路口,需要勇气去面对一个日益“读懂”人类的未来。

就在几天前,伦敦的一间手术室里,发生了一件让全球 AI 圈和医学界都震惊的事。

一名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几乎全身瘫痪的男子,在植入马斯克的脑机接口装置后,仅凭「意念」操控了电脑。

这不是实验室里的模拟画面,也不是科幻电影的特效,而是现实世界中的让人类大脑重启的按钮。

这一幕,让人同时感到敬畏、好奇,也有些害怕。

毕竟,当思想可以被机器读取,人类和科技之间的界线,也会变得模糊。

而这位男子,名叫 Paul。

意念重启:Paul 用意识控制电脑

在伦敦大学学院医院的手术室里,医生们围着一台精密的机械臂。

那是 Neuralink 的手术机器人 R1。它能以显微级的精度,将比头发丝还细的电极线植入大脑皮层。

接受手术的,是一位名叫 Paul 的英国男性,患有运动神经元病。这种疾病会让神经逐渐退化,最终丧失语言与行动能力。

对 Paul 来说,连想说话这件事,都变成了徒劳的信号。

植入完成后,他的头骨上被安上了一枚硬币大小的装置。通过无线连接,脑中的电信号被实时传输到外部电脑。

几小时后,医生让他尝试「想象」自己在移动光标。

屏幕上的箭头,轻轻晃动。第一次,他还没能控制方向。第二次,光标开始缓缓地向右滑动。十几分钟后,Paul 在屏幕上打出了第一个单词:Hello。

那一刻,他的家人坐在监控屏前,看到他重新「开口说话」,不禁落泪。

Neuralink 在英国的这次芯片植入,属于其国际临床研究计划 GB-PRIME 的一部分,合作机构包括伦敦大学学院医院与纽卡斯尔医院 NHS 基金会信托。

或许对 Neuralink 来说,这些信号只是数字流;但对这些病人而言,这意味着身体沉默多年后,大脑终于可以重新启动。

思想被翻译成指令:Neuralink 如何读懂大脑?

Neuralink 的核心装置是 N1 芯片。

它比硬币还小,却能通过 64 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电极线,与大脑皮层相连,捕捉上千个神经元的放电信号。

Neuralink 表示其设备可以帮助患有严重疾病的人控制外部设备

这些信号本身没有语义,像一团混乱的电流噪声。

而芯片的工作原理,就是让 AI 模型去「学习」这些信号背后的规律 —— 当人产生「移动」「点击」「拿起」的念头时,大脑中会有特定的神经模式被激活。

Neuralink 的手术机器人完成植入后,芯片会立即开始工作。几乎在患者苏醒的瞬间,它就能捕捉到大脑神经活动的实时变化。

Neuralink 这样描述这一过程:

我们的系统能够以高保真度记录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将特定的神经模式与具体的操作意图相对应。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761-x

这意味着,大脑不需要发出声音或动作,只要思考,机器就能理解。

几个月前,Neuralink 在官方 X 账号公布了新的实验画面:

Nick,一位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患者,失去了双臂的活动能力。而现在,他正用脑机接口控制一只机械臂,把勺子稳稳送入口中。

Neuralink 还展示了另一位受试者 Paul 的训练进展。

他不仅能通过意念操控电脑光标,还正在和工程师一起,尝试用这枚芯片玩自己最喜欢的游戏 ——「战争黎明」。

在这两段影像里,AI、神经科学与机械系统的边界被彻底打通。

机器不只是「工具」,而是身体的延伸;意识不再被困于脑海,而能直接触碰现实。

这正是马斯克的愿景:

Neuralink 的目标,是让人类思维成为计算的一部分。

奇迹与焦虑并生:思想自由的边界在哪?

当奇迹不断被复制,它也开始变成一种新的现实。

根据 Neuralink 发布的数据,目前全球已有 12 位受试者植入了其脑机接口装置,累计使用时间超过 15000 小时,总佩戴时长达 2000 天。

从伦敦到加州,越来越多的大脑与芯片连接。人类的思想,开始以神经活动的形式出现在数据表里。

那些闪烁的点,代表着神经元的放电;而在这些数字背后,是每一个仍然努力重启的生命。

然而,问题也清楚地摆在眼前。

目前,Neuralink 的临床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所有受试者都面临同样的风险:植入装置可能感染、位移、失效,信号衰减也可能导致数据解码不稳定。

而更深层的隐忧在于 —— 数据的归属权。在脑机接口中,最核心的资源不是芯片,而是「脑信号」本身。

那是一个人最私密的活动:记忆、欲望、犹豫与冲动。

这些被采集、存储、分析的数据,未来该由谁掌握?是医院、公司,还是患者本人?

对此,卫报评论道:当我们把人脑视为信息系统,就必须思考:谁有权访问它?又是谁能关闭它?

在一些学术讨论中,研究者提出「神经权利」的概念,它被认为是未来人类必须面对的全新人权形态。

智利、欧盟都已着手起草相关法规,试图限制企业对脑数据的滥用。

但现实显然比立法更快。在马斯克的设想里,Neuralink 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医疗辅助,而是让人类与 AI 实现直接共生。

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我们的思想、情绪甚至梦境,都可能成为算法的输入。

对 Nick 与 Paul 而言,这一切只是生活重新被点亮;但对整个人类来说,这也是一次新的边界试探。

我们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科技让人重获声音」,另一边是「思想开始被记录」。

而脑机接口,正是那条模糊两者界线的光。

Paul 在屏幕上打出第一个「Hello」,Nick 用意念让机械臂喂自己吃饭,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其实都在重新定义「连接」的意义。

科技让他们重新被世界听见,也让我们重新看见人类的潜能。

但在奇迹与焦虑之间,我们也需要新的勇气,去面对一个正逐渐读懂我们的未来。

参考资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ID:AI_era),原标题《Neuralink 芯片入脑让瘫痪男子重新开口,家属泪崩!》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Neuralink 脑机接口 运动神经元病 AI 科技伦理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Motor Neuron Disease AI Tech Ethic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