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科技频道 7小时前
广汽埃安发力增程,自主品牌整合面临挑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广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特别是增程技术路线上的战略布局。指出广汽埃安正积极拥抱增程技术,推出首款增程SUV i60,以应对市场变化和销量压力。同时,文章也分析了广汽旗下传祺、埃安、昊铂三大自主品牌在产品定位、市场竞争和资源整合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及广汽集团的“番禺行动”改革计划。整体来看,广汽正寻求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协同,在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寻求突破,但品牌间的清晰界限和协同效应仍是关键课题。

🚗 广汽埃安积极布局增程技术,以应对市场趋势和销量挑战。在纯电市场积累了口碑后,埃安将增程作为重要的战略落地,首款增程SUV i60的推出旨在抢占市场份额,尤其是在15万以下的市场区间,以期在销量和盈利的双重压力下实现突围。

💡 增程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市场涌现大量增程产品,包括零跑等新势力和华为系高端车型,这进一步巩固了增程路线的市场主基调。广汽集团在此背景下,不仅要兑现承诺,更要通过技术积累和产品迭代来保持竞争力。

🧩 广汽集团旗下传祺、埃安、昊铂三大自主品牌在产品定位和市场协同上面临挑战。虽然“合而治之”的整合思路旨在发挥集团优势,但品牌间界限模糊、用户引导不清以及资源分配问题,都可能影响自主品牌整体的竞争力。如何清晰界定各品牌的发展轨迹,是广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广汽集团正通过“番禺行动”进行改革,目标是提升自主品牌在集团总销量中的占比。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和多品牌授权的轻量化运作模式探索,广汽希望为自主业务确立更具象的发展轨迹,并在2025年广州车展上展现出“广汽大自主”的新面貌。

📈 尽管广汽在增程技术上拥有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但与其他中国车企相比,在增程技术的落地执行上存在一定的滞后。GA5增程车的停产后,市场格局已发生变化,理想和问界等品牌的成功,使得广汽在追赶过程中需要更强的执行力和市场洞察力。

“做增程车,广汽埃安不仅不是后来者,而是先行者。广汽传祺在2011年就推出了增程车,REV这个词也是广汽创造的。广汽在增程等相关技术上积攒了十几年,明年推出的增程车在技术上肯定会更加先进。”

一年前,当时任广汽埃安总经理,现已退休的古惠南向外界表达这样的观点,我们就该清楚,2025年的广汽埃安终究会以一个全新的样貌征战新能源市场。

今年前10个月,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大多的案例都在点明一个方向,发展以增程为主线的电动化转型,是当下优于全面押宝纯电技术路线的选择。

而事实上,从市场上大量涌现出以增程为主的产品也能看出一二。这其中,“黑马”零跑一跃成了整个新势力中的奇兵,同时,以华为系为代表的高端车型也纷纷入局于此,更是将整个市场的主基调定在了这里。

一直以来,主打纯电的广汽埃安凭借B端市场积累的深厚口碑,帮助其在纯电市场牢牢握住了市场风口。进入到全民上演车海战、价格战阶段,埃安的销量虽有下滑,但就像文章开头时给出的回顾,入局增程是行业共识,显然也是埃安在今年最重要的战略落地。

当然,事关发力增程的好处不用多说,同行均在用实际行动给埃安做着标准案例,首款车型i60入驻十万级新能源SUV,的确也符合当前的市场趋势。

但此时此刻,当埃安和传祺的发展放在一起去比较时,先后拿出增程车是市场给出的要求,这到不假,可就广汽大自主的整体发展去看,就很耐人寻味。

01

发力增程是大势所趋

很多场合下,广汽一直都在强调自己对于增程技术的把握由来已久。

回到2014年,那一年,广汽传祺向市场展示了其首款增程式电动车GA5,价格区间介于19.93万元至21.93万元之间,它的诞生似乎给整个新能源发展给出了又一个中国答案。在通用以雪佛兰Volt试水增程车市场,未掀起风浪之际,传祺此举很冒险,却又有了些隐喻。

往后的十年里,我们都知道,主张纯电成了所有人的核心选择。别管企业是否因补贴而全面压注,在这股风潮下,再有想法的新能源车都得靠边站。直到理想和问界一举将增程车推到了新的价值高地。

从2023起的两年时间中,市场给予高价增程车的认可可谓是触动了所有人的神经,也就此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如此变局对于广汽的触动想必也是有的,但不得不说,和其他中国车企相比,在GA5增程车停产后,广汽在这一技术落地上的执行还是慢了点。

广汽大自主的规划中,主打燃油车市场的传祺和主攻纯电的埃安一直都像两条平行线,各司其职。当市场开始涌入大量增程或插混车型时,广汽亟需解决产品落地的品牌归属问题。

今年至今,传祺旗下的向往S7和S9和刚刚昊铂HL,有意要借着这类混动车和对手抢市场,但很明显,从目前可查的销量信息能看出,广汽主打中高端SUV市场的产品,在遇到理想L系和问界M系,以及后来的领克900等新车,真的很难形成突围之势。

在产品力不输对手的前提下,包括品牌力、渠道力和用户口碑方面的劣势,着实让广汽大自主在整个番禺行动的执行下很被动。

当前,广汽埃安选择在新的命名体系公布的同时,将首款增程SUV——i60带进15万以下的市场,有着对去年誓要进入增程领域的承诺兑现,也有着对广汽埃安现有现有走势助力的意思,但说到底,在销量和盈利重压下,i60没有退路可言。

纵观今年的新能源SUV市场,不说比亚迪、吉利是在用怎样的车海战术死守这个市场,单就零跑这样的后起之秀都在用极致性价比强攻,可以说,广汽到了这个阶段只有全力以赴。

“面对挑战,广汽集团将吃改革饭、走改革路,全面实施广汽三年‘番禺行动’,通过四大改革举措、五大保障,在2027年实现自主品牌占广汽集团总销量60%以上,挑战自主品牌销量200万辆。”

尤记得,在去年这个时候,作为现任集团董事长的冯兴亚可是给整个广汽自主提出很高的要求。也正由此,从三大自主分而自治,到技术路线不分你我全盘输出,这就是广汽想要走的路。

只是,随着埃安全面进入增程市场,并以10万级的i60首发切近那个最受欢迎的细分市场,事关整个广汽大自主的运作需要一整套系统性的打法来面对对手,面对往后危机四伏的中国车市。

02

“合而治之”不一定是坏事

不管广汽愿不愿意承认,在广汽埃安于两年前将全年销量提升到50万辆附近,内部对于品牌之后的发展还是太过乐观了。

中国车市的竞争从不是围绕着几家车企进行的。在主流中国品牌选择全面开花,新势力车企开始沉下心干事,科技车企跨界而来降维打击的整体氛围中,广汽如果想要保持自身自主品牌的优势,将不再是简单地围绕某一细分领域尽数输出。

不仅如此,广汽也应该很清楚,和吉利、比亚迪,甚至是和长安、奇瑞相比,在技术鱼池深度的搭建上,广汽总有着自己的不足。而当对手可以不断试错,可以用成堆的产品试探每个细分市场的边界,资源有限就是广汽需求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外界看来,背着传统和新势力的标签,埃安和传祺的携手共进,就是广汽自主向前发展的清晰路线。但如今,随着传统企业在积极突破,新势力也在安心造车的趋势愈发明显,此种关系照道理是需要调整的。

进入2025年,我们看到了广汽传祺在经历了一年的新能源试水后,将向往车系作为了品牌新的发力支柱,同时也看到了从埃安中独立出去的昊铂,开启了多技术路径并行的发展。

但有一说一,广汽自主的三个品牌很难有王朝、海洋、腾势等之于比亚迪,银河、极氪等之于吉利的明确分工,就意味着,如果真是集团内的资源禁锢了品牌的自生长,这个时候就需要再次拿出改革的魄力了。

「番禺行动」进行到现在,组织建构的调整也进入了尾声,和华为共创的品牌——启境也算奠基了。此时,埃安、昊铂和传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可以好好再理一理了?

最近,广汽集团在官方公众号上就曾官宣将启动综合销售服务中心的招商工作,旨在高效链接广汽和用户的“最后一公里”。而此种多品牌授权的轻量化运作模式是否会就此在中国铺开,不得而知,但在外界看来,很可能就是广汽在自主业务运作上做出调整的一次尝试。

传祺、埃安和昊铂就此合三为一,想必还是不太可能。但就目前广汽想要达到的目的,在启境分流掉广汽的一些精力后,自主业务怎么着都需要为自己确立更具象的发展轨迹。

举几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昊铂HL和向往S9的目标用户重叠,直到今天,两者间的潜在用户如何引导?

当埃安i60进入15万以下增程SUV市场,传祺是否还需要另起炉灶重整GS4?

在埃安的全新产品序列展望中,MPV赫然在列,传祺又如何将自己的MPV与之区隔出来?

欣然,在广汽自己的战略规划中,三个品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发展逻辑,可恰恰是这样庞大的规划让外界对于广汽自主尤其是传祺和埃安的发展,给出更多的疑问。

即便,自从聚焦于MPV市场,传祺也做出了很多次的努力想要开辟出新的战场,影豹、E8皆是几次战略性调整的核心产品,只可惜,以现有的消费需求似乎屡次没能让传祺如愿。也就导致了传祺这两年没办法树立起真正的品牌魅力。而同样的问题在埃安身上一并出现过。

诸多现实摆在面前,下一步,借i60推出之势,希望广汽能在2025年的广州车展上展现出一个和过去截然不同的“广汽大自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曹佳东,编辑:何增荣,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广汽埃安 增程车 新能源汽车 自主品牌 技术路线 市场竞争 品牌整合 GAC Aion Extended Range Vehicle New Energy Vehicle Autonomous Brands Technology Route Market Competition Brand Integration
相关文章